劉體仁(國民黨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體仁(1906~1954),安龍縣新安鎮人,自幼在家鄉啟蒙,成年後隨至親王伯勛從軍,曾參加過北伐之役。歷任第二師連、營長和八十二師副官處長等職。

基本介紹

  • 本名:劉體仁
  • 出生地:安龍縣新安鎮
  • 出生日期:1906年
  • 逝世日期:1954年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劉體仁(1906~1954),安龍縣新安鎮人,自幼在家鄉啟蒙,成年後隨至親王伯勛從軍,曾參加過北伐之役。
抗日戰爭爆發,為“保衛國土,收復失地”,隨預備第二師出征,歷任連、營長和八十二師副官處長等職。民國27年(1938)2月,奉令隨師疾增台兒莊戰役,行至河南花園口,是役結束。5月南赴江西戰場,在三十里舖一帶與敵激戰4晝夜,頓挫敵人攻勢。九江失守,隨師轉移大禹休整,兼任大禹兵站站長,參與審訊和擊斃日軍特務分子2人。隨即參加保衛武漢黃梅、廣濟之戰。武漢失守後,出任二四五團團長,隨第八軍調駐雲南文山,防止日軍由越南侵入雲南,時奉令率部解決八十二師部分官兵譁變之事。民國33年(1944)夏,參加滇西戰役,與參戰部隊共同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將敵松山防線摧毀,全殲敵五十六旅團3千餘,恢復了滇緬公路運輸線。
抗日勝利後,先後任一六六師團長,一四七旅副旅長,一四七師副師長,九十一師師長等職,奉蔣介石之令,隨軍經興義、梧州、廣州到香港,乘坐美軍船隻到山東煙臺登入,向人民武裝爭奪抗日勝利果實。在萊州、臨沂、朱洋鎮等地發生較大戰鬥。
民國37年(1948),奉令率師參加淮海戰役,由於未受人民解放軍重創而受到蔣介石召見。淮海戰役快結束時,為後路之計,與一〇三師師長曾元三、參謀長牟龍光等人分析時局,與在港李濟深取得聯繫。
民國38年(1949)初,蔣介石為將該軍作為南退衛隊調駐廣東,劉體仁率師駐紮英德。4月,與副師長裘建之、參謀長龍驤和曾元三、牟龍光等商討起義事宜,推選牟龍光赴港與中共代表張彤取得聯繫,初定“待人民解放軍南下廣東,取得聯繫後即行起義,協同解放廣州”。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軍越過南嶺入廣東,解放曲江、英德、南雄、始興。劉體仁、曾元三率師潰退,擬與人民解放軍取得聯繫,舉行起義。軍長程鵬令全軍向海南潰逃。劉體仁師到達鶴山時,後衛曾元三師於10月13日與人民解放軍取得聯繫,即行起義。14日,劉體仁在鶴山宣布,率全師官兵1700餘人脫離國民黨統治集團,轉到人民方面,編入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受到陳賡將軍宴請。11月中旬,部隊進軍到南寧,劉因胃疾嚴重回貴州醫治。1951年參加平壩縣土地改革。1954年病故於貴陽,由政府出資安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