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衢

劉雨衢

劉雨衢 1976年出生於湖南郴州,現居廣州,2003年結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師從於著名畫家周彥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郴州畫院副院長,北湖區美術家協會主席。2006年,作品《花天》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展。2009《春華》入選第七屆全國工筆畫大展。創作理念 深入傳統,深入生活,力求畫面沉靜、典雅。2013年入選湖南省三百名人才工程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獲金獎一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雨衢
  • 出生地:湖南郴州
  • 出生日期:1976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廣州美術學院高研班
  • 主要成就: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 代表作品:《華如錦》《陽春》《生命流程》等
  • 職稱:郴州畫院副院長
  • 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個人履歷,入展與收藏,名家評價,

個人履歷


劉雨衢(b.1976),出生於湖南郴州市。2005年廣州美院研究生課程班畢業,師從於著名畫家周彥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郴州畫院副院長,北湖區美術家協會主席。2006年,作品《花天》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展。2009《春華》入選第七屆全國工筆畫大展。深受中國工筆花鳥畫大師、廣州美院教授、碩導周彥生的傳道。他遵從周彥生先生的諄諄教誨,十分重視宋畫的臨摹和深度解讀。無論是審美理念、構圖特點、技法形式、造型方法,都能吸收宋畫以及宋徽宗趙佶、於非闇等一代宗師的經驗,使工筆畫的富貴、華麗發揚光大。特別其所作的櫻花形神兼備即寫實又寫意,即平面又立體,即具象又抽象。
劉雨衢描繪櫻花題材的系列作品,近幾年多次在大展中獲得榮譽與獎勵。例如《陽春》入選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花天》入選第六屆中國工筆畫展,被組委會收藏;《花似錦》入選中國美協和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聯合在京舉辦的第十六屆國際美術大會的“美術特展”;《淡淡東風色》入選廣州第十六屆亞運會美術作品展。劉雨衢能躋身中國畫壇的青年優秀工筆畫家之列,不能不說這與他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和勇於實踐有密切關係。
劉雨衢是一個善於思考的青年畫家,他繪畫探索的目標很高,從他近幾年創作的櫻花系列工筆畫多次入展和獲獎就得到了證明。他融進了中國畫壇優秀青年畫家的群體。

入展與收藏


2005年:《花似錦》 入選十六屆國際藝術家協會代表大會美術特展;
2006年:《花天》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展2007年:《生命流程》獲得黎昌第五屆全國青年中國畫展銅獎
《陽春》入選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術館收藏《麗日》遼河博物館收藏
《晴日》入選第四屆西部大地情展
2009年《春華》入選第七屆全國工筆畫大展
2010年 《華如錦》第六屆西部大地情中國畫 油畫展金獎
2011年 《陽春Ⅱ》 入選第三屆中國齊白石國際藝術節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名家評價

周彥生(嶺南畫派十大名家之一):“雨衢先生年輕,真誠,聰慧,爽朗。他勤奮好學,刻苦專研,自強不息。
正因為他具備著湖南人的特殊性格,奠定了藝術成就的深厚基礎----文化底蘊,寫生,構圖,筆墨和色彩。在他每幅作品中,既有傳統功力和基礎,又有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藝術的追求。同時,更能看出他甘於寂寞和付出心血。他的不少作品相繼入選全國各種美術展覽並獲獎,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讚譽和專家的首肯。
藝術是無止境的,也是不可以重複的,筆墨當隨時代是每位畫家共同追求的目標。劉雨衢先生憑著他執著的精神。今後,他會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將成為中國工筆花鳥的佼佼者。
胡山(著名美術評論家)
雨衢喜歡宋畫,他把宋畫刻入記憶,經過儲存、發酵、提煉,演化進自己的畫中,成為舊中有新,新里含舊的畫境。
在廣州美院求學期間,老師周彥生給予的教誨,是那個時期藝術滋養的重要來源。然而,宋畫卻始終是他的心結,那些格法謹嚴、寓意深遠的隔世經典,總能叫他流連忘返心動神搖。面對《芙蓉錦雞圖》和《瑞鶴圖》,他看到的不是粉色的美艷和祥瑞,而是繁花和雲鶴的內斂嫵媚及典雅雍容;他在那些工整精緻的內斂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預感影子的茁壯和不朽。於是,他開始了上溯宋下至明的尋覓,遍覽數百年間的花鳥工筆名作後,他的目光在趙佶、黃筌、邊景昭、呂紀的名字上牢牢定格。手摹心追的苦研,深思細慮的巧構,層疊交集的渲染,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圖式風格。
用粉色在泥金箔上成畫,是雨衢的擅長。明麗而沉著的色彩透過金箔向眼前溢來,讓觀者感嘆於泥金的貴氣和礦物顏色的驚俗融合。他多年淫浸其中的反覆揣摩研習探究,掌握了一套劉氏特有的獨門技法,並受到眾多冬粉的青睞和追隨。
大凡作畫到一定程度,技法相對於神采、氣韻、意境來說,終歸是末流,雨衢深諳其理。他苦練內功,品古畫、臨古帖、聽古琴、讀古書,並傾心於古人營造的“軒夢閒雅”、“清逸天趣”、“神變萬狀”之意境。宋人鄧椿在《畫繼》中說:“畫者,文之極也。……畫來有書卷氣,無論寫意工綴,總不落俗。”他深以為然,並在後來的藝術實踐中秉承精研花鳥生理、格物致知、窮神達化的繪畫精神。
如果說,在過往的畫面中,他是運用“單景”的構圖形式來抒發自己的藝術感受。那么如今,他更多的是在無情節中製造“多景”畫面空間。所謂“多景”,便是從畫中傳達的畫外之畫,亦即“言外有言”、“弦外有音”之餘味。
與雨衢品茗閒話,知其對宗教文化及中國哲學有著獨特的見解,他甚至對道家“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思想有著深刻的領悟。中國文化強調天地萬物的統一和諧,主張以合乎天道的樸素自然為人心建構自然的和諧。而雨衢的“和”,則是以他自己的力量和方法,注重內在精神的和諧中,追求外在形式和法度,在中正而和中,表現奇趣之和。
縱觀雨衢畫作,能讀出他用客觀事物本身,以“和”的意識而進入美的意境,那是因他能在事物中窺見“和”的本質。
《論語》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或許正是雨衢在畫作中所追求的“和”的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