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鑄軍

劉鑄軍 (1902-1962) ,廣東興寧人。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畢業。興寧縣立中學、西江陸海軍講武堂肄業,中央軍官訓練團將官班、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二期畢業。1923年春到廣州,入廣東西江陸海軍講武堂學習,1924年春由西江講武堂堂長戴戟推薦投考黃埔軍校,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學習。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第三、四期學生大隊區隊附,軍校教導二團排長、連附、營黨代表。參加東征和北伐。1928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營長、團長、參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戰區和第三十四集團軍野戰補訓師師長,暫編第五軍副軍長。 1948年任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國防部中將部附。 1949年赴香港,未久赴台灣。1962年逝世,享年60歲。

基本介紹

  • 本名:劉鑄軍
  • 別稱:劉又軍
  • 所處時代中華民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廣東興寧
  • 出生時間:1902
  • 去世時間:1962
  • 畢業學校黃埔軍校陸軍大學
人物生平,家庭情況,將軍故居,

人物生平

劉鑄軍(1902-1962年),別號又軍。1923年考入廣東西江陸海軍講武堂,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學習。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第三、四期學生大隊區隊附,軍校教導二團排長、連附、營黨代表。1925年3月隨軍參加第一次東征,抵梅州後任第一旅司令部參謀,是年夏回師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參謀,兼廣東大學救國會學生軍主任教官,同年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調任師司令部監察隊長,1926年夏調任十四師四十一團第一營營附兼任第一連連長。部隊抵福州後,升任第三營營長。1927年春任副團長,1928年秋,赴南京任蔣介石侍從副官,後調任第九師五十四團第三營營長。1930年春升任九師四十九團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戰區和第三十四集團軍野戰補訓師師長等職。1944年任新編第二十八師師長時,攻下松山後,又與中國遠征軍一起三戰龍陵,殲滅日軍一個團之兵力,受到嘉獎,升為暫編第五軍副軍長,獲令至重慶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二期深造,結業後任陸軍總司令部軍紀督察組長。1948年,任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國防部中將部附;是年冬離開軍隊,攜帶妻兒回至家鄉耀堃第;1949年春,因怕受牽連,化裝經汕頭香港,做百貨生意,後經商失敗,不久赴台灣,開飯館,又敗,改養豬,染豬瘟再敗,苦不堪言。1962年病逝,蔣介石聞訊,頗為感嘆,送手題“忠勤堪念”挽匾。
蔣介石送予挽匾原件蔣介石送予挽匾原件

家庭情況

據劉鑄軍將軍之長子保滇、三子裕朋介紹,其父娶有兩房,大房生兩子兩女,兩子現居深圳,兩女居惠州小房生三子一女,三子均在老屋居住,女現居梅州梅城,二子已去世。談起父親浴血抗日事跡,神情激昂;提起離軍經商屢敗,黯然神傷。解放後,其子亦受牽連,1953年耀堃第收歸公有,分給十餘戶民眾居住,1989年落實政策,耀堃第才重歸原主。目前兄弟倆仍住耀堃第並在家務農。

將軍故居

在興寧市徑南鎮臚聲村雲湘地,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客家圍龍屋——耀堃第。該屋依山而建,坐北向南,為兩堂三橫結構,門前有禾坪及水塘。2011年耀堃第被評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

耀堃第為國民黨將軍、抗日英雄劉飛軍、劉鑄軍兄弟所建,始建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大門鑲刻“耀堃第”屋匾,由長沙書家鄭家溉所題,門聯“耀征光遠;堃葉吉貞”。大門門庭左右立有方青石柱,梁架左右拱形檐梁之上各有木刻套件,精雕彩繪,五彩斑斕,左右套件各刻有聯,左聯“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右聯“忠孝傳家寶;詩書處事長”。 左右各有2隻木雕獅子墩,精緻有神。
始建於1932年的“耀堃第”至今保存完好始建於1932年的“耀堃第”至今保存完好

主屋為上下兩堂,中間天井,左右廊廳,內部裝飾較為簡樸,牆角、屋唇及門檻均以青石為材,顯得結實規整,房頂較高,寬敞明快。經過左右走廊,可通往橫屋;中部靠南位置,均設小天井,牆上均有毛筆墨汁題詞,左邊為“忠、義”,右邊為“廉、恥”,落款均為“蔣中正題”,且有紅色印款。
已故屋主老大劉飛軍(1900-1942),青年時考入雲南講武堂,與葉劍英乃同班同學,畢業後投張發奎部,因其軍事指揮才能超群,深得張發奎賞識;1937年“七·七事變”後投身抗日,屢立戰功,後官至陸軍通訊學校校長、鄧龍光軍部少將參謀。其與張發奎關係密切,張曾到耀堃第作客,路過興寧水口載風橋,張發奎揮筆題寫“載風橋”三個字,劉飛軍亦題寫“滿載風歸”四個字。劉飛軍熱心家鄉教育,曾資助籌建徑心中學。其育有五子二女,均在外居住。1942年劉飛軍少將因病被日軍醫謀害,在肇慶七星岩抗日烈士墓園中有其墓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