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醒龍中短篇小說自選集》收錄了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劉醒龍的《暮時課誦》《音樂小屋》《清水無香》《致雪弗萊》《城市眼影》《我們香港見》等六篇小說。劉醒龍擅長從平凡中發掘偉大,從卑賤中發現高貴。其作品真實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大變遷,大變局,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情緒和人文關懷精神。讀他的小說,讀者可獲得精神和美學的雙重撫慰。
基本介紹
- 書名:劉醒龍中短篇小說自選集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頁數:317頁
- 開本:16
- 作者:劉醒龍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432071, 751043207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011年度最具影響力作家岳南(《南渡北歸》作者)隆重推薦:要了解當代中國文學全貌,“名家自選文庫”是你的不二之選!
《劉醒龍中短篇小說自選集》收錄了他的六部中短篇小說作品。劉醒龍擅長從平凡人中發掘不平凡的高貴品質,這一點充分地反映在他的小說里。2011年授予他的茅盾文學獎只是一個光環,而劉醒龍卻寫出了光。
《劉醒龍中短篇小說自選集》收錄了他的六部中短篇小說作品。劉醒龍擅長從平凡人中發掘不平凡的高貴品質,這一點充分地反映在他的小說里。2011年授予他的茅盾文學獎只是一個光環,而劉醒龍卻寫出了光。
作者簡介
劉醒龍,1956年生,湖北黃岡人。曾任英山縣水利局施工員、閥門廠工人,黃田地區群藝館文學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了《聖天門口》《威風凜凜》《至愛無情》《生命是勞動和仁慈》等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鳳凰琴》《分享艱難》等。《鳳凰琴》被改編拍攝成電影。2011年因長篇小說《天行者》獲茅盾文學獎。
媒體推薦
圖拉伯:評論家
劉醒龍擅長從平凡人中發掘不平凡的高貴品質,這一點充分地反映在他的小說里。2011年授予他的茅盾文學獎只是一個光環,而劉醒龍卻寫出了光。
趙志明:小說家
不遷就讀者和市場的劉醒龍,堅持自己的文學獨立性,他的作品都是源於他自己心靈的產物,是對歷史和生命的沉思。
劉醒龍擅長從平凡人中發掘不平凡的高貴品質,這一點充分地反映在他的小說里。2011年授予他的茅盾文學獎只是一個光環,而劉醒龍卻寫出了光。
趙志明:小說家
不遷就讀者和市場的劉醒龍,堅持自己的文學獨立性,他的作品都是源於他自己心靈的產物,是對歷史和生命的沉思。
圖書目錄
暮時課誦
音樂小屋
清水無香
致雪弗萊
城市眼影
我們香港見
音樂小屋
清水無香
致雪弗萊
城市眼影
我們香港見
序言
前言
小說的難度
我們對小說以及其他藝術的需要,完全是出於一個人靈魂的驅使,而與饑寒飽暖無關。文字從發明出來以後,就是人在有限的生存時空里所享受的最美妙的東西。從來就沒有人能夠占有它,即便是有人在對文字的使用上超出他人許多,到頭來受用這些文字更多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別人。文字是人在世界裡實現物質與精神的溝通,跨越種種不平衡而從心理上維持平衡的最偉大的發現。而小說是人對文字使用的登峰造極。
歷經滄桑不褪色的小說不是沒道理地憑空而來。這種道理是人生命中的絕對隱秘。就像我們對著大海無親無故就開始景仰它欣賞它的壯麗磅礴和深奧,可大海真的就這么一說就清,我們在潛意識裡就沒有別的什麼想法嗎?!難道就沒有因為人是從在海里進化而來、所以人的基因里還仍然保留著對大海的親和嗎?!在所有藝術形式里,小說最受偏愛,除了它最容易讓人感動,難道就沒有人在選擇小說時首先是因為它包容了最多的欲望、最大的期望和最失敗的情愛悲歡嗎?!難道就沒有小說可以向人提供一種虛擬的參與、虛構的發泄、虛妄的激情嗎?!
所以,小說是一個時代的奇蹟。小說是黑暗中的一種光明,是平庸中的一種浪漫,是無奈中的一種反抗,是殘酷中的一種溫馨,是糊塗中的一種警醒;或者是與此完全相悖,是光明中的一種黑暗,是浪漫中的一種平庸,是反抗中的一種無奈,是溫馨中的一種殘酷,是警醒中的一種糊塗。小說絕然不同的取向,決定了它是無法約束的。在它身上有頗多的上帝意味,在理論上,上帝永遠只有一個,進入到每個人心中的上帝卻個個迥然不同。小說也是這樣,寫作者與小說的每一次遭遇所產生的結局都是不可以重複的,因此我們見到的每一部小說都有讓人驚訝的地方。一旦新的寫作開始了,從前的一切經驗便即刻成了烏煙化去,只有那些空闊無邊的想像在發揮著作用。而當一部小說漸入佳境時,那些先前決沒有意料到的語言與情節讓寫作者不免一邊自我懷疑一邊自我讚嘆。沒有人要求寫作者的寫作是因為沒有人能夠要求寫作者的寫作。一部小說的誕生是一個人生命升騰靈魂出竅的結果。我們常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一種召喚,隨後心就被什麼拿走放進油鍋里煎熬,這時候除了寫作我們無法自救。結果自然可以預料:還有什麼能比在拯救自我中所表現出的忘我,更讓人回味無窮更讓人百讀不厭!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文化界就在熱衷於製造一些虛假的繁榮,其特徵無外乎,以誘惑代替真理,以重複一千遍的謊言代替一字千斤的承諾。人們的審美判斷看上去仿佛“多元”了,其實是“把玩”。就像當年只要錢包不是癟的,誰都敢去海南倒賣汽車和房地產,只要會寫漢字,說得清楚漢語,便敢厚顏地將那些不成體統的篇什妄稱為文學。好的文學,其中傾注的必定是一種深沉之愛,和那些因為小康了隱隱而來的憂鬱和痛楚。好的文學,會是書寫者的靈魂形態,能夠用來散布寬厚,宣揚達觀,標記靈性。
一次具有文學意義上的書寫,必然是某些經驗元素積累到臨界點後的一次酣暢淋漓的重組,幻變而成的新生。這樣的經驗,只靠肉體積澱是不行的,得通過靈魂的升華。即便是魯迅那樣的大師,也不能成為後來者的個人經驗。他的小說經驗只是相對文學史而言,對於後來的個人寫作,最能發揮功效的,反而是使其成為獨立寫作個體的近親迴避機制。當下業界與媒體甚至更願意在一個六歲的孩子的文字面前蜂擁而上,更願意炒作一部只用六天時間就寫完的所謂著作。用六年寫一部小說很可能是蠢才,六天的寫作絕對可以吹捧成為天才。文學界沒有經歷過“虛假的繁榮”,還沒有產生這方面的免疫機能,這些也得靠經驗積累。這其實也是小說的難度。
小說的難度
我們對小說以及其他藝術的需要,完全是出於一個人靈魂的驅使,而與饑寒飽暖無關。文字從發明出來以後,就是人在有限的生存時空里所享受的最美妙的東西。從來就沒有人能夠占有它,即便是有人在對文字的使用上超出他人許多,到頭來受用這些文字更多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別人。文字是人在世界裡實現物質與精神的溝通,跨越種種不平衡而從心理上維持平衡的最偉大的發現。而小說是人對文字使用的登峰造極。
歷經滄桑不褪色的小說不是沒道理地憑空而來。這種道理是人生命中的絕對隱秘。就像我們對著大海無親無故就開始景仰它欣賞它的壯麗磅礴和深奧,可大海真的就這么一說就清,我們在潛意識裡就沒有別的什麼想法嗎?!難道就沒有因為人是從在海里進化而來、所以人的基因里還仍然保留著對大海的親和嗎?!在所有藝術形式里,小說最受偏愛,除了它最容易讓人感動,難道就沒有人在選擇小說時首先是因為它包容了最多的欲望、最大的期望和最失敗的情愛悲歡嗎?!難道就沒有小說可以向人提供一種虛擬的參與、虛構的發泄、虛妄的激情嗎?!
所以,小說是一個時代的奇蹟。小說是黑暗中的一種光明,是平庸中的一種浪漫,是無奈中的一種反抗,是殘酷中的一種溫馨,是糊塗中的一種警醒;或者是與此完全相悖,是光明中的一種黑暗,是浪漫中的一種平庸,是反抗中的一種無奈,是溫馨中的一種殘酷,是警醒中的一種糊塗。小說絕然不同的取向,決定了它是無法約束的。在它身上有頗多的上帝意味,在理論上,上帝永遠只有一個,進入到每個人心中的上帝卻個個迥然不同。小說也是這樣,寫作者與小說的每一次遭遇所產生的結局都是不可以重複的,因此我們見到的每一部小說都有讓人驚訝的地方。一旦新的寫作開始了,從前的一切經驗便即刻成了烏煙化去,只有那些空闊無邊的想像在發揮著作用。而當一部小說漸入佳境時,那些先前決沒有意料到的語言與情節讓寫作者不免一邊自我懷疑一邊自我讚嘆。沒有人要求寫作者的寫作是因為沒有人能夠要求寫作者的寫作。一部小說的誕生是一個人生命升騰靈魂出竅的結果。我們常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一種召喚,隨後心就被什麼拿走放進油鍋里煎熬,這時候除了寫作我們無法自救。結果自然可以預料:還有什麼能比在拯救自我中所表現出的忘我,更讓人回味無窮更讓人百讀不厭!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文化界就在熱衷於製造一些虛假的繁榮,其特徵無外乎,以誘惑代替真理,以重複一千遍的謊言代替一字千斤的承諾。人們的審美判斷看上去仿佛“多元”了,其實是“把玩”。就像當年只要錢包不是癟的,誰都敢去海南倒賣汽車和房地產,只要會寫漢字,說得清楚漢語,便敢厚顏地將那些不成體統的篇什妄稱為文學。好的文學,其中傾注的必定是一種深沉之愛,和那些因為小康了隱隱而來的憂鬱和痛楚。好的文學,會是書寫者的靈魂形態,能夠用來散布寬厚,宣揚達觀,標記靈性。
一次具有文學意義上的書寫,必然是某些經驗元素積累到臨界點後的一次酣暢淋漓的重組,幻變而成的新生。這樣的經驗,只靠肉體積澱是不行的,得通過靈魂的升華。即便是魯迅那樣的大師,也不能成為後來者的個人經驗。他的小說經驗只是相對文學史而言,對於後來的個人寫作,最能發揮功效的,反而是使其成為獨立寫作個體的近親迴避機制。當下業界與媒體甚至更願意在一個六歲的孩子的文字面前蜂擁而上,更願意炒作一部只用六天時間就寫完的所謂著作。用六年寫一部小說很可能是蠢才,六天的寫作絕對可以吹捧成為天才。文學界沒有經歷過“虛假的繁榮”,還沒有產生這方面的免疫機能,這些也得靠經驗積累。這其實也是小說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