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的二野

劉鄧的二野

第二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它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的。

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時,為了最後消滅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並制止內戰危機,中共中央於1945年8月11日發出指示,要求各戰略區編組“超地方性的正規兵團”。8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各戰略區就現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編為野戰兵團,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遵照這個指示精神,劉伯承鄧小平同志令所屬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魯豫的八路軍部隊,分別編組成1至3萬人的野戰兵團。同時,黨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為副司令員,薄一波為副政治委員,張際春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為參謀長,王新亭為政治部副主任。軍區轄冀魯豫、冀南、太行和太岳4個二級軍區,以及剛起義的國民黨第38軍之第17師,共29萬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鄧的二野
  • 制止:內戰危機
  • 主力編為:太岳縱隊
  • 加入:晉冀魯豫軍區序列
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

晉冀魯豫軍區

1945年9月初,晉冀魯豫軍區為舉行上黨戰役,以冀南軍區主力編為冀南縱隊、太行軍區主力編為太行縱隊、太岳軍區主力編為太岳縱隊。10月7日,冀魯豫軍區主力編為第1縱隊(轄第1、第2、第3旅),楊得志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冀南縱隊改為第2縱隊(轄第4、第5、第6旅),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治委員;太行縱隊改為第3縱隊(轄第7、第8、第 9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太岳縱隊改為第4縱隊(轄第10、第11、第13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同時,晉冀魯豫軍區組成25個團的架子,調往東北。
1945年11月10日,第1縱隊奉中央軍委命令,在開往東北途中到達晉察冀軍區,後因形勢變化留該軍區擔負作戰任務。
1945年,11月11日,在邯鄲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新編第8軍改名為民主建國軍,高樹勛為總司令,加入晉冀魯豫軍區序列。
11月中旬,以太行軍區主力組成第6縱隊(轄第16、第17、第18旅),王宏坤兼司令員(後由王近山代司令員),段君毅任政治委員;以冀魯豫軍區主力組成第7縱隊(轄第19、第20、第 21旅),楊勇任司令員,張霖之任政治委員。同期,因中央軍委擬調第4縱隊(不含第11旅)去東北,組成第8縱隊(轄由第11旅改稱的第22旅、新組建的第23旅、軍區獨立旅改稱的第24旅),謝富治任司令員,王鶴峰任政治委員。12月初,中央軍委決定第4縱隊不去東北,仍留太岳軍區。隨後,第4縱隊與第8縱隊(不含第24旅)合併,稱為第4縱隊(仍轄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24旅改為太岳軍區獨立旅。
這時,各二級軍區的主要負責人是: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王秉璋、政治委員張釜;冀南軍區司令員杜義德、政治委員李菁玉;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李雪峰;太岳軍區司令員王新亭、政治委員聶真
1946年5月15日,國民黨第38軍副軍長孔從周率第55師於河南鞏縣起義,後與第17師會合,被命名為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孔從周為軍長,汪鋒為政治委員。
至1946年6月中旬,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除精簡整編和調往其他地區的以外,尚有野戰軍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27萬人。
從1945年秋季開始,晉冀魯豫軍區正規兵團和地方部隊對日寇進行大反攻,同時對國民黨軍的進犯給予堅決的回擊,曾先後在上黨地區殲滅國民党進犯軍13個師,在邯鄲地區殲滅沿平漢路北犯的國民黨軍兩個軍,並爭取1個軍起義。這兩次作戰,打擊了蔣介石的內戰氣焰,保衛了抗戰的勝利果實,對爭取和平民主和支援我軍在東北的展開起了重要作用。
在國民黨與我黨簽訂停戰協定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除堅決執行和維護停戰協定,擊退敵人對我解放區的蠶食和偷襲外,各部隊展開了大練兵運動,並積極參加地方減租減息和生產運動,為對付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作了充分的準備。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晉冀魯豫軍區處於解放區南線的中央,除要粉碎敵人對本區的進攻外,還擔負著前與中原、左與華東、右與陝甘寧我軍進行戰略配合和策應的重要任務。據此,軍區於6月27日,以第3、第6、第7縱隊(後增加第2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野戰軍,由劉伯承、鄧小平等率領,擔負豫東方向的作戰任務。接著,於7月14日組成野戰軍指揮部,由邯鄲開赴冀魯豫前線指揮作戰。軍區的工作由滕代遠薄一波等負責。
1946年7月至10月間,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連續取得出擊隴海、定陶、巨野和鄄(城)南等戰役的勝利,予敵以沉重的打擊。與此同時,陳賡率領的第4縱隊和太岳軍區部隊,在晉南輾轉機動作戰,接連取得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等戰役的勝利。軍區各地方武裝依靠廣大人民民眾開展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野戰軍作戰。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第4縱隊在晉綏部隊的協同下,取得呂梁、汾(陽)孝(義)戰役的勝利;野戰軍主力取得了滑縣、巨(野)金(鄉)魚(台)等戰役的勝利。1947年3月-5月,為粉碎敵人對山東和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野戰軍又分別在晉南和豫北進行戰略性反攻,殲敵6萬餘人,克城30多座,並為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此期間,為建立戰略機動的樞紐,1946年12月12日,以冀魯豫軍區水東軍分區與華中軍區第8軍分區擴建為豫皖蘇軍區,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同年12月20日,第1縱隊由晉察冀軍區歸建。1947年3月16日,第1縱隊與第7縱隊合併為第1縱隊,由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
到1947年6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已發展到42萬人,其中野戰軍為5個縱隊,炮兵和工兵的建設有進一步發展,各二級軍區所轄獨立旅已達10個。
遵照黨中央關於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戰略方針,1947年6月10日,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1、第2、第3、第6縱隊組成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亦稱劉鄧大軍),執行挺進中原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任務。6月23日,野戰軍指揮部率南征大軍由安陽地區向樓陽、壽張地區出動。6月30日晚,劉鄧野戰軍4個縱隊12萬餘人在冀魯豫軍區部隊的配合下,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4個師部、9個半旅6萬餘人,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1947年7月2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決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主力與原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原第5師),依次組成第8縱隊(轄新組成的第22、第24旅和第23旅),由王新亭任司令員;第9縱隊(轄第25、第26、第27旅),由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10縱隊(轄第28、第29、第30旅),由王宏坤兼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第11縱隊(轄第31、第32、第33旅),由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之任政治委員;第12縱隊(轄第34、第35旅),由趙基梅任司令員、文建武任政治委員。
1947年7月27日,中央軍委決定:以陳賡、謝富治縱隊與秦基偉、黃鎮縱隊及孔從周、汪鋒之第38軍組成一個集團,統受陳賡、謝富治指揮,挺進豫西創建鄂豫陝根據地,以協助陝甘寧我軍擊破胡宗南的進攻,並配合劉鄧大軍“大舉出擊,經略中原”。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後,在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第11縱隊的掩護下,勝利到達大別山區,迅速完成戰略展開。同時,陳謝集團(含第8縱隊之第22旅)從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隨後,與挺進豫皖蘇的陳毅、粟裕所部協同作戰,創建中原解放區,有力地配合了我軍其他戰場轉入戰略進攻。到1947年11月底,第12縱隊、第10縱隊先後進入大別山,與劉鄧主力會合。經過半年作戰,劉鄧、陳謝兩軍殲敵近15萬人,創建了鄂豫、皖西、江漢、桐柏和鄂豫陝5個軍區,以及31個軍分區和各級民主政權。這時,第10、第12縱隊和第1第12、第19、第25、第28旅以及第38軍之第17、第55師等野戰部隊,均分別作為新建軍區和軍分區的基幹部隊。

中原軍區

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擴大作戰規模,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軍區,並將晉冀魯豫野戰軍團改稱中原野戰軍。中原軍區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李先念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中原軍區轄鄂豫軍區(有5個軍分區),王樹聲 任司令員,段君毅任政治委員;皖西軍區(有3個軍分區),曾紹山任司令員,彭濤兼政治委員;豫皖蘇軍區(有8個軍分區、1個獨立旅),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豫西軍區(由第38軍軍直與第4縱隊後方司令部合併組成,有6個軍分區),李成芳代司令員, 張璽兼政治委員;桐柏軍區(有3個軍分區及第28旅),王宏坤任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江漢軍區(有3個軍分區、1個獨立旅),張才千任司令員,劉建勛任政治委員;陝南軍區(有兩個軍分區及第12旅、第17師),劉金軒任司令員,汪鋒任政治委員。
中原野戰軍共有7個縱隊:第1縱隊(轄第1、第2、第20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第2縱隊(轄第4、第6旅),陳再道任司令員,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3縱隊(轄第7、第8、第9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第4縱隊(轄第10、第11、第13、第22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6縱隊(轄第16、第17、第18旅),王近山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治委員;第9縱隊(轄第26、第27旅),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11縱隊(轄第31、第32、第33旅),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
中原野戰軍組成前後,與華東野戰軍主力協同作戰,先後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削弱了中原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我軍爾後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求殲敵軍主力於長江以北創造了條件。
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主力解放鄭州和開封后,於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與華東野戰軍一起進行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劉峙集團55.5萬餘人,使淮海地區全部獲得解放。

第二野戰軍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命令,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共9個軍。
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轄第10軍(由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任軍長、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11軍 (曾紹山任軍長、鮑先志任政治委員)、第12軍(由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兼任軍長和政治委員)。
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轄第13軍(周希漢任軍長、劉有光任政治委員)、第14軍(李成芳任軍長、雷榮天任政治委員)、第15軍(秦基偉任軍長、谷景生任政治委員)。
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轄第16軍(尹先柄任軍長、王輝球任政治委員)、第17軍(王秉璋任軍長、趙健民任政治委員)、第18軍(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治委員)。
1949年2月12日,成立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由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兼任司令員及政治委員,擴建了野戰軍後勤領導機構和部隊,由段君毅任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經過整編,第二野戰軍的總兵力達28萬餘人。
1949年4月20日,第二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與第三野戰軍並肩發起渡江戰役。4月21日黃昏,第二野戰軍自馬壋和貴池間突破敵長江防線,乘勝追殲潰逃之敵。至5月6日,切斷敵東南大動脈浙贛線,解放皖南及閩浙贛邊區廣大地區,並參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根據中央軍委關於進軍華南和西南的指示,劉伯承、鄧小平同志於8月19日下達了“川黔作戰的基本命令”。11月,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各一部的協同下,以大迂迴、大包圍的行動,向川黔進軍,舉行了成都戰役。野戰軍第4兵團在參加解放廣東和廣西的作戰後與第四野戰軍一部向雲南進軍。至12月底,殲滅胡宗南等部90餘萬人(包括敵軍起義、投誠在內)。1950年春,野戰軍主力一部發起滇南戰役,殲滅敵人2.5萬多人。3月中旬至4月初,我軍另一部挺進西昌,殲敵萬餘人。至此,西南全境除西藏外,均獲得解放。
1950年2月22日,中央軍委指示,以第二野戰軍的領導機構為基礎,成立西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下轄西康、川西、川北、川東、川南、雲南、貴州、西藏8個軍區。5月,根據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第二野戰軍併入西南軍區,取消兵團和野戰軍機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