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劉豐 男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 研究方向:國際關係理論(理論與學科史、現實主義/均勢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南開大學
人物經歷,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社會兼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專著,主編,譯著,論文(中文),研究課題,講授課程,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2009年 南開大學,法學博士(政治學)。
劉豐
2006年 南開大學,法學碩士(國際關係)。
2004年 南開大學,法學學士(國際政治)。

工作經歷

2012年至今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國際關係系,副教授。
2009年至2011年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國際關係系,講師。

社會兼職

2012年至今 美國政治學會(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會員
2010年至今 國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會員
2007年至今 牛津大學出版社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SCI) 雜誌編輯
2006年至今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政治科學》雜誌編輯

研究方向

國際關係理論(理論與學科史、現實主義/均勢理論)。

主要貢獻

專著

  1. 《制衡的邏輯:結構壓力、霸權正當性與大國行為》,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主編

  1. 劉豐主編:《美國軍事干涉與國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 陳志瑞、劉豐主編:《國際體系與國內政治: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3. Sun Xuefeng, M. Taylor Fravel and Liu Feng, eds., Understand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Transformation: A Rea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4. 王建偉、陳定定、劉豐主編:《國際關係中的預測: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
  5. 《中國崛起與世界秩序》(陳琪、劉豐主編),社會文獻出版社2011年7月版。

譯著

  1. 約翰·吉爾林:《案例研究:原理與實踐》(黃海濤、劉豐、孫芳露),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 唐世平:《我們時代的安全戰略》(林民旺、劉豐、尹繼武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 蘭德爾·施韋勒:《沒有應答的威脅:均勢的政治制約》(劉豐、陳永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4. 羅傑·皮爾斯:《政治學研究方法:實踐指南》(張睿壯、黃海濤、劉豐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5. 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Waltz):《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張睿壯、劉豐譯,張睿壯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6. [英] 亞當·羅伯茨、[紐西蘭]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主編:《全球治理——分裂世界中的聯合國》(吳志成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7. [英]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克里斯滕·安麗(Kirsten Ainley):《理解國際關係》(吳志成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8. [美]史蒂芬·哈格德(Stephen Haggard):《亞洲金融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

論文(中文)

  1. 《中國的東亞安全戰略轉變及其解釋》,《國際政治科學》2016年第3期。
  2. 《東亞地區秩序轉型:安全與經濟關聯的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5期。
  3. 《國際利益格局調整與國際秩序轉型》,《外交評論》2015年第5期。
  4. 《東亞國家應對中國崛起的戰略選擇:一種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解釋》,《當代亞太》2015年第5期。(與陳志瑞合著,第一作者)
  5. 《聯盟網路與軍事衝突:基於社會網路分析的考察》,《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6期。(與董柞壯合著,第一作者)
  6. 《定性比較分析與國際關係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1期。
  7. 《美國的聯盟管理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外交評論》2014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4期)
  8. 《概念生成與國際關係理論創新》,《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第5期。
  9. 《單極時代的權力政治》,《國際關係研究》2014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4年第9期轉載)
  10. 《國際體系、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理論——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理論構建與經驗拓展》,《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3期。(與陳志瑞合著)
  11. 《分化對手聯盟:戰略、機制與案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轉載)
  12. 《中國周邊戰略的目標、手段及其匹配》,《當代亞太》2013年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外交》轉載)
  13. 《新的國際體系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國際經濟評論》2013年第6期。
  14. 《聯合陣線與美國軍事干涉》,《國際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4年第4期轉載)
  15. 《肯尼思·華爾茲的理論品性及其啟示——反思當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困境》,《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7期。(與陳小鼎合著)
  16. 《國際社會應對歐債危機的經驗與借鑑》,《南開學報》2013年第3期。
  17. 《國際體系轉型與中國的角色定位》,《外交評論》2013年第2期。
  18. 《結構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理論的構建與拓展——兼論對理解中國外交政策的啟示》,《當代亞太》2012年第5期。(與陳小鼎合著)
  19. “國際政治中的聯合陣線”,《外交評論》2012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期轉載)
  20. “結構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理論的構建與拓展——兼論對理解中國外交政策的啟示”,《當代亞太》2012年第5期。(合著)
  21. “聯盟為何走向瓦解?”,《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年第10期。(合著)
  22. “社會網路、結構分析與國際關係——評《國家間網路:國際網路的演變、結構與影響,1816—2001》”,《國際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合著)
  23. “美國霸權與全球治理——美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困境”,《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4期轉載)
  24. “認真對待預測:國際關係理論發展與預測”,《世界經濟與政治》 2012年第1期。(合著)
  25. “美國政治與外交的歷史探討及其意義”,《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26. “多元啟發決策理論與美國總統使用武力:一種定量檢驗”,《國際展望》2011年第5期。(合著)
  27. “單極結構下的體系效應與國家行為”,《太平洋學報》2011年第7期。
  28. “安全預期、經濟收益與東亞安全秩序”,《當代亞太》2011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11期轉載)
  29. “國際關係研究的定量資料庫及其套用”,《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1年第11期轉載)(合著)
  30. “單極體系的影響與中國的戰略選擇”,《歐洲研究》2011年第2期。
  31. “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年來的對美交往”,《南開學報》2011年第2期。(合著)
  32. “定量分析與中國的國際關係研究”,《當代亞太》2010年(10月)第5期。
  33. “美國使用武力行為的定量分析1946-2006”,《國際政治科學》,2010年(6月)第2期。(合著)
  34. “中國在非洲的利益存在”,《文化縱橫》2010年(6月)第3期。
  35. “大國制衡行為:爭論與進展”,《外交評論》,2010年(2月)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0年第6期轉載)
  36. “大國制衡行為的概念辨析”,《國際論壇》,2010年(1月)第1期。
  37. “國際關係的社會網路分析”,《國際政治科學》,2009年(12月)第4期。
  38. “結構壓力、霸權正當性與大國制衡行為”,《國際政治科學》,2009年(9月)第3期。
  39. “新古典現實主義:一個獨立的研究綱領?”,《外交評論》,2009年(8月)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0年第2期轉載)
  40. “均勢生成機制的類型與變遷”,《歐洲研究》,2009年(8月)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12期轉載;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9年第12期轉載)
  41. “國際政治中的審慎原則”,《外交評論》,2008年(11月)第6期,第44-56頁。(合著)
  42. “結構分析的範圍與限度”,《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7月)第7期,第57-61頁。
  43.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發展及其前景——評《沒有應答的威脅:均勢的政治制約》”,《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9月)第3期,第155-168頁。
  44. “美國的‘反恐戰爭’與反美主義的興起”,《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4月)第2期,第79-84頁。
  45. “比較視野下的歐洲一體化與歐洲治理”,《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3月)第2期,第89-92頁。(合著)
  46. “美國霸權與歐盟自主防務——對制衡論解釋的批評與思考”,《國際論壇》,2007年(1月)第1期,第6-10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7年第5期轉載)
  47. “實證主義國際關係研究:對內部與外部論爭的評述”,《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6年(10月)第8期,第52-66頁。(收錄: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編:《國際關係理論:前沿與熱點》,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8. “從範式到研究綱領:國際關係理論的結構問題”,《歐洲研究》,2006年(10月)第5期,第96-102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1期轉載)
  49. “均勢為何難以生成?——從結構變遷的視角解釋制衡難題”,《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9月)第9期,第36-42頁。
  50. “現實主義理論的內部論爭及其發展方向”,《國際論壇》,2006年(5月)第3期,第7-11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6年第8期轉載)
  51. “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流派辨析”,《國際政治科學》2005年(12月)第4期,第109-131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2期轉載)(合著)
  52. “國際關係學科史批判研究的興起”,《歐洲研究》,2005年(12月)第6期,第111-126頁。(合著)
  53. “在延續中把握變遷——對‘現實主義無法解釋變遷’的回應”,《國際論壇》,2005年(9月)第5期,第58-62頁。
  54. “聯盟、制度與後冷戰時代的北約”,《國際論壇》,(3月)2005年第2期,第13-17頁。
  55. “關於幾個重要國際關係術語中文譯法的討論”,《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10月)第10期,第69-77頁。(合著)
評論
  1. “聯盟政治研究的進展與方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6月6日B-03版
  2. “美國不會對敘利亞倉促動武”,《時代周報》2012年2月9日,第167期。
  3. “南開國際關係論壇2011研討綜述”,《現代國際關係》2011年第11期。
  4. “中國需主導南海經濟和秩序”,《信報》(香港),2011年12月24-27日,第A15版。
  5. “國際結構下的中國崛起”,《信報》(香港),2011年7月2日第15版。
  6. “多種方法協同推動研究創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4月18日第15版
  7. “以議題為導向實現學科創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6月23日第15版
  8. “理解中國與國際社會互動——評《奧運會與北京國際化》”,《世界知識》2011年第4期。
  9. “中國國際關係學需加強學術制度建設”,《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04月22日(第82期)第15版。
  10. “結構變遷與均勢理論解釋力的恢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02月25日(第66期) 第5版。
  11. “中美貿易戰,中國應以攻代守”,《看世界》2010年第1期。
  12. “新書架(二)”,《外交評論》2009年第5期。
  13. “新書架(一)”,《外交評論》2009年第3期。
  14. “駕馭經濟”,《南風窗》2008年第23期。
  15. “中國和平崛起的內部因素——評謝淑麗《脆弱的超級大國》”,《文化縱橫》,2008年10月。(合著)
  16. “如何看待現實主義內部的論爭”,《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7月)第7期。
  17. “重溫福山”,《讀書》,2002年(5月)第5期。
論文(英文)
  1.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towards East Asia,”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9, No. 2 (Summer 2016), pp. 151-179.。
  2.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ast Asian Security Order,” Issues & Studies, Vol. 49, No. 1 (March 2013), pp. 99-140.。
  3.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4 (May/June 2012), pp. 69-84. (Coauthored with Liu Ruonan)。
  4. "The Typologies of Realism,"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1, No. 1 (June 2006), pp. 109-134. (Coauthored with Zhang Ruizhuang)。
  5. "Alliance, Institution and NATO in the Post-Cold War Era,"International Review (Publish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7 (Winter 2004), pp. 19-32.。
譯文
1.唐世平:《相互戰略保證:一個防禦性現實主義的合作構建理論》,載陳玉剛主編:《知識社群與主體意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托馬斯·伯諾爾、莉娜·謝弗:《氣候變化治理》,《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第8-19頁。
3.尼古拉斯·惠勒:《設身處地:約翰·赫茨、安全兩難與核時代》,載熊文馳、馬駿主編《大國發展與國際道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253頁。
4.約翰·伊肯伯里:《美國與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困境》,《領導者》2009年(4月)第27期,第61-73頁。(合譯)
5.[英]亞當·羅伯茨、[美]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第8-15頁。
6.[德]克里斯蒂安·哈克、揚娜·普列琳,“約翰·赫茨:平衡烏托邦與現實的學者”,《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第161-175頁。
7. [美]傑弗里·W.特里菲拉,“備戰下的國家建設——新古典現實主義與資源汲取型國家”,《國際問題論壇》,2007年秋季號,第108-139頁。
8.[美]史蒂芬·沃爾特,“國際關係中的理論與政策之間的關係”,《國際問題論壇》,2006年秋季號,第73-99頁。
9.[美]羅伯特·吉爾平、[英]《國際關係》雜誌,“溫和現實主義視角下的國際關係研究——羅伯特·吉爾平教授訪談”,《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4期,第61-67頁。
10.[美] 奧利維爾·布蘭查德,“歐洲經濟的未來”,《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6期。
11.[美]肯尼斯·沃爾茲,“冷戰後國際關係與美國外交政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第1-5頁。(合譯)。
12.[英]威廉·卡拉漢:“對國際理論的民族化——英國學派與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的浮現”,《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6期,第49-54頁。(合譯)。
13.[美]史蒂芬·克拉斯納:“國家主權”,《國際論壇》,2003年第1期,第77-80頁。(《新華文摘》2003年第5期轉載)。

研究課題

2012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美國海外軍事干涉行為與國際秩序演變研究”(12YJCGJW007)。
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路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5CGJ031)。

講授課程

本科生:國際關係理論、國際安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研究生: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理論原著選讀、國際關係研究方法、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Security。

獲獎記錄

1.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第七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1年12月。
2.天津市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理論徵文一等獎,2011年6月。
3.天津市教育系統紀念建黨90周年徵文活動一等獎,2011年6月。
4.南開大學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理論徵文一等獎,2011年6月。
5.南開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009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