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讓蘇

劉讓蘇

教授, 博士生導師。1935年生,湖南省衡陽縣人。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物理系。曾在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從事金屬材料、超導材料的研製工作。1979年調入湖南大學任教。現任湖南大學套用物理系教授、湖南大學功能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長。1990至 1992年初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物理系,進行高訪研究。 1998 年以來,五次應邀赴澳大利亞新南威耳士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國際合作研究。 現已五屆連任國際材料智慧型處理與製造會議(IPMM) 學術委員會委員。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讓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省衡陽縣
  • 出生日期:1935年
  • 畢業院校:湖南大學物理系
  • 主要成就: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職稱:教授
研究領域,研究成果,發表著作,

研究領域

他長期從事金屬物理、位錯理論相變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特別專注於“非晶態合金" 和“液態金屬凝固過程” 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阿檔重立。1986年以來, 先後主持承擔國家和部、省級科研課題 12 項。其中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和國家級火炬計畫項目1項,處於該研究領域的前沿。特別是他從加拿大作高訪研究回國以來, 較早運用分子動力學方法,在金屬凝固過程的研究方面正頌朵循在逐步形成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研究成果

他已獲得了五項比較重要的研究結果: 一、提出“非晶態合金的雙層單元結構模型”, 比較合理解釋了有關非晶態合金的高強度與類金屬含量關係的重要實驗結果和規律; 二旬記勸、發現某些金屬的非晶態結構因子S(q)出現第二峰分裂的物理原因,在於其中存在一定數量的由13個原子組成的畸變類二十面體原子團; 三、發現在液態金屬凝固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犁腳母體微結構原子團的遺傳效應,為深入理解金屬材料的巨觀性能及微觀結構與液態金屬微結構及凝固過判閥講程的關係提供了模擬實驗依據;四、墓請茅提出了金屬凝固過程中形成的納米級團簇結構的表征方法,為用“中心原子法”描述材料微觀結構的演變,開闢一條新途徑;五、發現凝固過程中團簇結構的尺寸分布具有明顯的幻數特性,為合理解釋Harris等人的重要實驗結果提供新的科學閥盛提想依據。並被邀請在IPMM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

發表著作

他的研究結果先後在國際、國內著名刊物《Phys. Rev. B 》、《J. Phys: Condens. Matter》、《J. Non-Crystalline Solids》、《Mater. Sci. Eng.》、《J. Mater. Sci. Lett.》、《Chin. Phys. Lett.》、《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及其他有關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130 余篇。受到國際、國內同行專家的高度重視,曾被國際材料學術會議主席T.Chandra譽為"該領域的先驅研究者"及捷克科學院結構分析專家稱為"非常引人注目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