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訓江,1945年4月生,中共黨員,原河南省范縣辛莊鎮毛樓村黨支部書記。
2019年9月2日,入選“中國好人榜”,獲得“敬業奉獻好人”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訓江
人物故事,個人榮譽,
人物故事
劉訓江,1945年4月生,中共黨員,原河南省范縣辛莊鎮毛樓村黨支部書記。
毛樓村地處豫魯交界的黃河灘區,為黃河中下游區“豆腐腰”河段,是歷史上沿黃災害最嚴重的多患區。水災、旱災、風沙、落河、決口……歷有“黃河九曲十八遭,災難多發豆腐腰”之說。
1962年,黃河主河道由東向西滾動,毛樓三分之二的農戶落河,迫使村民搬遷,原為一個整體的毛樓,先後分成六個小村,民謠“大毛樓、小毛樓、前後左右六毛樓”,道出了當時支離破碎的慘景。
1976年和1982年,黃河史上出現了兩次罕見的洪峰,無情的大水,摧倒房屋、捲走財產、淹沒良田。人們幾年幾十年的積累,頃刻化為烏有,一夜之間變得一貧如洗。從此毛樓村戴上了“吃糧靠統銷,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帽子,壓的村民抬不起頭來。
1983年,劉訓江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受命於危難之中。
在支部大會上,劉訓江立下了“窮則思變,改變環境,挑戰溫飽”的誓言,帶領一班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努力改變生產條件。
毛樓村南,因築建抗洪連壩,挖成大面積坑塘,常年積水,形成沼澤區,人稱“蛤蟆窪”。1985年春,劉訓江從縣河務局借吸泥船一隻,把村南沼澤地帶全部淤為平地,造地89畝,復耕為田,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1986年春,為引黃澆麥,劉訓江帶領村民日出勞力200人,大幹10天,開挖大小溝渠3000米,在連壩上建起了兩個臨時的提灌站,澆麥700畝,當年小麥增產10萬斤,結束了民謠“黃河灘,災無邊。不是旱,就是淹。眼望東流水,澆地如登天”的歷史。
1987年春,支部組織黨員幹部,在村東沙灘上義務植樹8500棵,使昔日“風吹飛沙難睜眼”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灘區防護林,民眾說:“此舉為毛樓村埋下了富根”。
1988年,劉訓江採取“民眾集一點,上級求一點,銀行貸一點”的辦法,籌資8萬元,架高壓線路6華里,低壓線路4華里,把電引入毛樓村,使全村六片全部用上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1989年,在縣水利局的支持下,投資10萬元,建起機電雙配套的排灌站一座,使全村780畝耕地全部變為旱澇保收田。
1990-1991年,劉訓江抓住夏季黃河水含淤大的優勢,有計畫的引黃壓沙,改良土壤,兩年共壓沙改土490畝,使飛沙薄地逐年肥沃。由原來的小麥單產200斤,猛增到800多斤,基本上解決了民眾的吃糧問題。
......
經過一番番的艱苦奮鬥,劉訓江終於使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由原來的200元,上升到1200元,提高了5倍。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毛樓人艱難地邁出了第一步,解決了溫飽問題,當時被譽為“80年代黃河灘區解決溫飽第一村”。然而毛樓村人的命運並沒根本改變。洪水一來,大水大淹,小水小淹,民眾終沒有一個安身聚財之所,難以擺脫積累-破壞-再積累-再破壞的灘區規律。
1993年春,劉訓江協同村兩委班子經過精心策劃和充分準備,以臨近黃河的舊村址為基礎,圈出320畝淤區,先後打圍堤2500米,拆除危房180間,清障樹木2300棵,遷墳16座,從河務局借來吸泥船一隻,投入築建 “避水連台”。
截至1998年底,建成面積320畝、高出地平面5米的大型“避水連台”,鑄就了黃河岸邊的“航空母艦”。從此為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找到了一條抗洪救災、發展經濟的新途徑。
“避水連台”建成後,劉訓江把六個小村搬到連台上,高標準、高起點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先後建起了教學樓、敬老院、柏油路、自來水、農電、路燈等公共設施,並對新村進行了高標準的綠化美化,2000年底被評為“全國綠化千佳村”和“中州新村”。
毛樓連台新村建成以後,如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劉訓江多次召開黨員、幹部、民眾大會,共同探討毛樓村的發展方向,最後達成共識,決定走一條發展生態旅遊的路子。
說乾就乾,建設施,挖浴場,種樹木,劉訓江又帶領村民甩開膀子大幹起來。截至2000年底,毛樓生態旅遊區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已建成三個景點、八大景觀。三大景點:黃河觀覽,天然浴場和垂釣中心。八大景觀:黃河奇觀、蕩舟賞荷、激流飛舟、大河觀瀾、沙灘駝鈴、河邊賽馬、林間消夏和池塘垂釣。每個景點各有特色、步步入勝,使遊人流連忘返,省內外的遊客接踵而至,這為毛樓村的經濟打上了一針強心劑,也讓村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退休以後,劉訓江積極發揮餘熱,在當地鄭板橋紀念館任館長兼講解員。18年來他為機關、學校義務講解鄭板橋廉政事跡3000餘次。雖然劉訓江今年已74歲,但他常說:“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我要做一個永不卸套的老黃牛。”
個人榮譽
2019年9月2日,入選“中國好人榜”,獲得“敬業奉獻好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