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蔭增

劉蔭增,1936年出生,男,中共黨員,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蔭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36年
  • 職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 主要成就:1981年在陝西省漢中洋縣發現了已經瀕臨滅絕的朱䴉。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黨員
個人簡介,個人生涯,

個人簡介

劉蔭增同志1936年出生,中共黨員,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在陝西省漢中洋縣發現了已經瀕臨滅絕的朱䴉。

個人生涯

主要事跡
從1978年就開始朱䴉野外調查。在茫茫林海中,尋找可能已滅絕的飛鳥非易事。期間,科研人員在朱䴉可能出現的區域進行反覆觀察、觀測、調研和記錄。河北燕山、河南中條山、山西呂梁山,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1980年,有民眾報告,在甘肅省天水市發現了3根朱䴉的羽毛。這讓劉蔭增看到了希望……
然而,甘肅之行並無收穫。隨後,陝西省洋縣有農民報告見過朱䴉。劉蔭增來到這裡,與當地林業部門工作人員一起尋找朱䴉。
30年前的那個傍晚,讓劉蔭增永生難忘。在當地民眾和林業局工作人員帶領下,考察隊員來到洋縣一個叫金家河的地方,這裡林密溝深,步行一天,劉蔭增突然看到天邊一抹粉紅色閃電般划過,飛向遠方。
1981年4月劉蔭增第三次來到陝西秦嶺南麓的洋縣。根據朱䴉在山腳帶活動的生態規律,考察小組在縣城周圍、漢江平壩、丘陵地區細細尋覓,每到一個村,考察小組就借放電影的機會把朱䴉的幻燈片放給村民看,發動民眾協助尋找,請他們提供線索。並承諾誰提供一條有價值的線索,就獎勵誰100元錢。重賞之下,前來向劉蔭增提供線索的農民絡繹不絕,但每次乘興趕往現場觀看,都敗興而歸。一個多月過去了,尋找仍無任何結果。就在大家收拾行李,準備向甘肅徽縣轉移的時候,紙坊鄉一個農民來到了考察小組的營地報告說:“在金家河山上砍柴時見到過在電影院幻燈中看到的鳥”。
當時姚德山拿出朱䴉的照片讓報告人仔細辨認,因為當地人經常把白鷺當做朱䴉向考察小組報告,姚德山又怕劉蔭增白跑一趟。報告人看完照片後非常確定,說就是這種鳥。
1981年5月23日傍晚,劉蔭增和考察小組來到了金家河,當天空中傳來朱䴉的叫聲時,劉蔭增流下了熱淚,苦苦追尋了三年的朱䴉終於被他找到了。
望著天上一閃而過的朱䴉,劉蔭增斷定附近還會有朱䴉。5月30日,考察小組來到了與金家河地貌極其相似的姚家溝,這是一條西北偏東方向的山溝,長約5公里,一條小溪從山谷深處流出,森林覆蓋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小山村只有七戶人家,正好為朱䴉提供了一個幽靜的環境和捕捉田螺、小魚的水域,這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秦嶺深處,給考察小組帶來了更大的歡樂。在這裡,他們又發現了1對成鳥和剛剛孵出的3隻幼鳥。這說明瀕於滅絕的朱䴉還具有正常的自然繁殖能力。隨後劉蔭增他們在離鳥巢30多米的地方用樹枝搭了一個掩蔽所,躲在裡面進行詳細的觀察。這最後的7隻朱䴉是朱䴉家族復生的唯一希望。劉蔭增把這7隻朱䴉定名為“秦嶺一號朱䴉群體”。
劉蔭增每天都將朱䴉記錄認真查看,希望找出朱䴉的生活習性,做為一個鳥類專家,他對這樣的工作方法並不陌生,但對於朱䴉,他還是第一次面對。自從他們命名了朱䴉秦嶺第一號群體後,就再也沒有找到第二個群體。姚家溝的這七隻朱䴉,承載了太多的希望。畢竟7隻朱䴉對於一個物種來講太過於脆弱,萬一忽然發生災難,很有可能一下子滅絕。而這個責任誰也擔不起。
秦嶺的秋天,空氣中散發著桂花的香味兒,重重的大山保留了姚家溝的寧靜,在這裡,路寶中他們終日裡與鳥為伴,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艱苦的生活其實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能否守住這份寂寞。在那個剛剛改革開放的1981年,山外的沸騰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
劉蔭增察覺到了年輕人的動搖心理,每天晚上在油燈下,是他對堅守理想宣講的課堂,他勾畫了一個藍圖,他說雖然我們現在條件很艱苦,但是國家一定會成立專門的保護站,還會有保護區,我們會有大的房子,會有汽車,到時候還會有外國人來我們這裡,你們應該有信心。
劉蔭增在洋縣工作了三年,看著朱䴉的救護工作初見成效後,就去追尋別的需要保護的鳥類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