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蒼幕府,是東漢漢明帝時期劉蒼開設的幕府,漢明帝繼位之初,遭遇到對其帝位的嚴峻挑戰,為此他提拔劉蒼,讓其開府輔政以應對這一危機。劉蒼幕府不同於漢代其他輔政幕府,其主要職責不是替明帝代行皇權,而是為扭轉明帝在政治上的劣勢,以鞏固其帝位。
劉蒼幕府正式開設的時間是在建武中元二年(57年) 四月,結束輔政的時間是永平五年(62年) 二月,大約存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
劉蒼幕府設立後,通過廣辟名士與制禮作樂,成功提高了明帝的名望並樹立起其皇權獨尊形象,明帝的帝位因此得到了鞏固,對東漢王朝的歷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不僅維護了明帝朝的政治穩定,為東漢前期長達數十年的政權穩定作出了貢獻,而且為之後明帝的政治轉向提供了保障,為"明章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蒼幕府
- 成立時間:57年4月
- 機構職能:輔政
歷史沿革,設立背景,幕府特點,輔政對象,幕主身份,幕僚職權,幕府規模,幕府成員,歷史作用,拉攏宗室,取得民意,樹立形象,
歷史沿革
建武中元二年(57年) 四月,漢明帝在其頒布的繼位詔中,提拔了他的同母弟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居中朝開府輔政,從而開啟了明帝初年長達約五年時間的輔政格局。
設立背景
建武中元二年二月(公元57年)戊戌日,光武帝在洛陽南宮前殿逝世,同日,漢明帝繼位登基。然而就在帝位交接的敏感時刻,一場謀逆大案突然襲來:山陽王劉荊私下寫信給廢太子東海王劉彊,勸劉彊起兵造反,劉彊很恐懼,便將其謀逆的書信及使者一同上交給了漢明帝。漢明帝秘密處理其事,將劉荊遷任廣陵王。
原本屬於明帝陣營的劉荊,倒戈去了劉彊陣營,這說明劉彊依然有著巨大的政治吸引力。此事雖經劉彊主動檢舉揭發,沒有釀成大的政治風波,但也使明帝意識到,劉彊對他的威脅依然存在。明帝欲鞏固自身帝位,光靠息事寧人遠遠不夠,他必須採取進一步行動。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劉蒼幕府應運而生。
幕府特點
漢代讓將軍開府輔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皇帝幼弱或執政能力尚不成熟的特殊時期,使皇權能夠有序運行,以維持朝局的穩定,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輔政者的選擇,一般是外戚或者由皇帝信賴的臣子充任,宗室不得涉足輔政之位。輔政幕府的主要職責,是代行皇權,因此各種軍國大事都需由其參預或者直接負責處理。
但劉蒼幕府的特點與此迥異,明帝頗具政能且壯年繼位,本無需他人輔政,更不必打破常規,讓宗室染指皇權,劉蒼幕府也未替明帝代行皇權,處理軍國大事。因此,明帝有此特殊之舉,並不是為了讓劉蒼襄助政務,而是有其他目的。這個目的,與明帝繼位之初遭遇的帝位危機密切相關。
與漢代其他輔政幕府對比,劉蒼幕府則大為不同,我們可以總結出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輔政對象
劉蒼幕府輔政的對象漢明帝繼位時年已三十,並非幼弱之君。
兩漢歷史上少有成年帝王需人輔政的事例,大多數都是因年幼才需人輔政。西漢元帝繼位時年二十七,早已成年,但他繼位之初由史高、蕭望之、周堪等人輔政,是為一特例,不過這是其父宣帝的安排,主要是出於對他能力的擔憂,才有此特殊之舉。明帝的輔政格局則是由他自己規劃,光武帝並未有此安排,可見光武帝並不認為明帝年少不能掌權。根據明帝詔書中所言: “夫萬乘至重而壯者慮輕,實賴有德左右小子”,他自述需人輔政的理由除了年少外還有慮輕,即思慮輕淺,執政能力不足,這條理由其實也不能成立。據《東觀漢記》: “(明帝)幼而聰明叡智,容貌壯麗,世祖異焉,數問以政議,應對敏達,謀謨甚深。”這段描述雖有美化之嫌,但明帝確實多次與光武議政,如建武十五年(39年) 的度田之議,建武二十七年(51年) 的北匈奴和親之議等,明帝的見解都頗為深刻,令光武帝非常讚賞,可知他早就參預政事,絕非慮輕之人。因此,就漢代輔政幕府設立的一般特點而言,劉蒼幕府本不必存在。
幕主身份
幕主劉蒼身份特殊,是明帝的至親兄弟。
兩漢歷史上輔政者多由外戚充任,只有少部分是皇帝信賴的臣子,且這些臣子日後大機率也會成為外戚,如昭帝的皇后上官氏,是武帝安排的輔政者上官桀的孫女,也是霍光的外孫女; 宣帝的皇后霍成君,是霍光的小女兒。但從未有過讓宗室至親開府輔政的先例,這一點正如劉蒼自己所言: “自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皇帝對輔政者的選擇一般極為謹慎,如霍光是長年恭敬地侍奉武帝,“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才最終獲得了武帝的信任。而宗室往往首先被排除出輔政者的選擇之列,因為對皇帝而言,宗室是最為忌憚的對象,他們是帝位最有力的挑戰者,讓宗室染指皇權,對皇帝的威脅最大。外戚、信臣染指皇權雖然同樣有很大的危險,但相比較而言,不及宗室。因此,明帝提拔同母弟劉蒼開府輔政,是兩漢歷史上一次大膽且有突破性的舉措。
幕僚職權
劉蒼幕府可見幕僚皆為文員,不直接處理軍國大事。
史書中記載的劉蒼幕僚皆為文員,無一人有參預過軍事的經歷。劉蒼並不直接負責處理國事,最終的決定權和處理權還是在明帝手中,由於該幕府並不直接負責處理軍國大事,可見明帝有意限制其輔政許可權,這是劉蒼幕府與漢代其他幕府最大的一點不同。
幕府規模
劉蒼幕府的規模是較大的,據《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及(明帝) 即位,拜(蒼) 為驃騎將軍,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李賢注: “四府掾史皆無四十人,今特置以優之也。”
幕府成員
歷史作用
讓劉蒼開府輔政,是明帝為鞏固帝位而出台的重要政治舉措,它主要有三方面的歷史作用,針對的是明帝在政治上的三點不足。
拉攏宗室
劉蒼幕府為漢明帝獲取同母兄弟的政治支持,以穩固明帝在宗室中的依靠力量。
明帝的母家勢力不及劉彊,同時在宗室中也沒有獲得穩定的支持。光武剛剛去世,劉荊就突然倒向了劉彊陣營,欲助其奪取皇位。明帝雖低調處理此事,但可想而知這對他的衝擊應該是很大的,即使是同母兄弟也未必一定可靠。此事同時也是在提醒明帝,必須注意同母兄弟的政治態度,萬不可失去他們的支持,如果連血緣最親的人都不支持自己,那明帝在政治上就會更加孤立,帝位更加不穩。
讓劉蒼以驃騎將軍身份開府輔政,正是明帝拉攏宗親成員的重要舉措。在明帝的同母兄弟中,劉荊已因謀反失去了明帝的信任,劉衡早卒,琅琊王劉京又是陰氏最小的兒子,此時在政治上可能不太成熟,唯有劉蒼舉止得體,是可以依靠的政治盟友: “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髯,要帶八圍,顯宗甚愛重之。”故必須對他予以重用。而劉蒼同意輔助明帝,正是在表明他支持明帝的政治態度,此舉對劉氏宗親而言,有著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代表明帝在宗室中已經有了最穩固的支持力量。同時,重用劉蒼亦可向社會展現出一幅明帝與至親兄弟之間相親友愛的畫面,進而消解因劉荊謀逆案而產生的對明帝的不利影響,引導社會輿論去批評指責劉荊,從而維護好明帝在社會上的政治形象。此舉也是在配合明帝重用外戚的政策。明帝繼位後延續其父重用陰氏的政策,繼續讓陰氏子弟擔任要職,以獲得他們的政治支持: “顯宗即位,拜(陰識) 為執金吾,位特進”,“顯宗即位,拜(陰嵩) 長樂衛尉,遷執金吾”,“顯宗即位,以( 陰) 就為少府,位特進”。明帝在歷史上素以嚴防外戚、宗室干政而著名,但他在繼位之初不僅重用外戚,而且還讓劉蒼輔政,目的正是為了強化母家勢力,以扭轉自己在政治上的劣勢。
取得民意
劉蒼幕府提高了明帝的民意支持。
劉彊對明帝的威脅,主要來自其背後的民意支持,明帝若要從根本上消除這一威脅,就必須搶奪民意的向望,爭取社會名士的投靠也就是勢在必行之事。已有研究指出,在漢朝,“民意”是構築皇權統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石: “漢帝國國家秩序的成立,一個重要的方面,乃是基於民意的向望; 這種理念的表現形式與保障機制,集中反饋於齊風俗、舉謠言、行察舉、征隱逸、賜民爵等舉措或制度之上。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東漢皇權的合法性正是建築於基層民眾的評價和認可之上的。”④名士在地方上往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東漢崇儒重隱,博通經籍但又不求功名者更是在社會上有著極高的口碑,他們引領著“民意”的走向,是統治者極想爭取的對象。名士的政治態度或政治選擇,小到可以影響郡縣人才的推舉,大到能夠左右帝位繼承權的選擇,如張良曾獻計呂澤,聘請為劉邦所重的名士商山四皓,以穩固劉盈的太子之位①,正是看到了劉邦對“民意”的重視。建武年間諸王爭禮四方賓客,其實也是為獲取“民意”以壯大自身勢力,因此搶奪名士也就成為當時陰、郭之爭的一大焦點。明帝繼位後不可能親自出面去大量禮聘名士,於是這個工作便以輔政之名交於劉蒼之手。劉蒼知曉明帝的政治意圖,所以自開府後,大力延攬天下名士入其幕府。
樹立形象
劉蒼幕府為明帝在百官中樹立明帝的獨尊形象。
受廢太子劉彊的影響,明帝在朝中的支持力量不足,換言之,他作為新帝的獨尊形象並未在朝臣中完全建立起來,這對其帝位穩固十分不利。永平元年( 58) ,劉彊因病逝世,這不僅意味著明帝最大的政治隱患就此消失,同時也是明帝樹立自己皇權獨尊形象的絕佳機會,劉蒼隨即展開一系列制禮作樂活動,以替明帝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