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簡介
男。自幼受家鄉民間藝術影響,喜愛繪畫,並小有名氣。
1970年中學畢業後進藏參加工作,1975年任《西藏日報》美術編輯至今。
1979年入四川美術學院進修繪畫專業,得以觀看
石魯畫展,從此茅塞頓開,於是開始了西藏山水畫的研究工作。
特殊經歷
1979年,在四川美術學院進修的劉萬年,有幸參觀了
石魯先生的書畫展覽。在
石魯的筆下,荒蕪雜亂、從不入畫的黃土高原,凝聚著一種難以遏制的激情,帶著濃烈的西北民族風情和清新之氣,直撲劉萬年的心胸。
秀美的黃山和細雨柔情的江南,籟籟抖動著,最後一聲嘆息,在劉萬年心中轟然坍塌。一個蠻荒的高原開始了偉大的隆起,這是思想衝撞的結果。
學業完成,劉萬年又回到西藏,開始了和山的對話與較量。他穿行在群山之間,任電閃雷鳴大雨瓢潑風雪怒吼,都無法熄滅他那顆燃燒著的心。山,被點燃了,山魂站在劉萬年的面前。
西藏的地形構造有自己的特點。冰川和地殼運動造成的山,氣勢宏大、深遠、連綿不斷。空氣的稀薄、乾燥,使遠隔百里的山仿佛近在咫尺,沒有透視感、過渡感,整個山擠在一起,形成強大陣勢。千百年來,風雪的侵蝕,日光的暴曬,使地形變化萬千,極其鬆散。
經過長期探索,試驗,挖掘毛筆、墨汁、生宣紙的潛能,劉萬年創造性地運用了兩面落墨、流水染色、重墨壓色、倒畫順著、乾濕局部等手法,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同一
張生宣紙上變化無窮。神韻蕩漾,真是“乾能裂秋風,潤能含春雨”。實踐使劉萬年創造出表現西藏高原的特殊技法,如畫草皮、土石流、風化石、鹼灘、冰雪,流沙、花崗石等八九種新皴法,豐富了水墨畫的表現力。
此刻,再讓我們走進劉萬年那十餘平方米的昏暗畫室,看山、看水,那山水便生動地從生宣紙上凸起了。
構圖滿大,氣勢磅礴,在藏民族悠久文化歷史背景下的悲壯蠻荒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重、厚、濁、野、怪、大、滿、動等特徵,已與傳統繪畫中的輕、薄、秀、恬、雅、簡、靜迥然不同。劉萬年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不師古人而師造化”,著名畫家
周韶華這樣讚揚劉萬年。
西藏的“造化”,塑造了劉萬年,而劉萬年又沒停留在“造化”上。他在追求更為崇高的東西。悲壯與荒涼中,總有一股巨大的情緒,在劉萬年心中涌動,喧響……。
台北市三原色藝術中心為劉萬年舉辦了個人山水畫展。山川風物,盡收其中。這就是西藏嗎?這幻想中的天國,遙不可及的聖地,而今就在面前,多么偉大的氣魄。人們被西藏的山魂征服了。國外一位著名華人畫家說:“沒想到在這么個地方,還有畫這么好的畫的人。”
劉萬年在西藏工作29年,酷愛西藏高原的自然風光,經過半生不懈的奮鬥,終於成功的創造發明了一整套表現西藏高原自然景觀的、完整的、獨特的、繪畫技巧與方法,也逐漸的形成了他獨有見地的美學思想。從而形成了中國當代獨樹一幟的劉萬年西藏山水畫派而享譽當代畫壇。
劉萬年先後在蘭州、西安、武漢、濟南、南京、北京、上海、台灣、天水等地舉辦西藏山水畫展,所到之處都引起強烈反響。尤其在兩岸關係解凍初期,所到之處都引起強烈反響。
任職
劉萬年現在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藏美協理事、西藏日報主任美術編輯(副教授)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特聘畫師,鄭州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顧問,山東現代藝術學院榮譽院長,東方書畫學會高級顧問等職。
成就及榮譽
截至目前,介紹劉萬年生平,評論劉萬年畫作研究劉萬年藝術現象的理論、評論、報告文學、詩歌、專訪、電視專題片、錄音報導作品等多達150多篇、部。發表刊登、介紹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美術》、《中國畫家》、《中國畫》、《中國書畫報》、《江蘇畫刊》、《美術思潮》、《美術之友》、台灣《雄獅美術》、《藝術家》、《第一畫刊》、《文星》、《中時日報》、《中時晚報》、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北京《中國作家》、《長城》、《風流一代》、《雨花》、《海峽之聲》、《文藝報》、《光明日報》、《新聞出版報》、《中國青年報》、《北京周報》外文版、《中國報導》外文版、《中國西藏》、《民族團結》、《西藏文學》、《拉薩河》、《西藏旅遊》、《雪域文會》、《西藏日報》、《西藏電視台》、《拉薩電視台》、《甘肅電視台》、《天水電視台》、《東方電視台》等一百多家雜誌、刊物、媒體之上。
作品賞析
個人作品
作品收錄
劉萬年的畫作《血性》入編由人民美術出版社聯合全國二十多家出版單位一起推出的95國家重點圖書工程《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山水卷。這是清末至當代100年間入選的212位畫界巨子的中國美術史綱,是合60卷《中國美術全集》古代卷之後的百卷中國美術通史。《西藏山韻》入編中央美院研究部選編,中國外文出版社專門向外發行的《中國美術20年》大型畫集。
1993年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劉萬年畫集》一冊。除繪畫之外,劉萬年在文學、音樂、詩歌書法美學等領域也有涉獵,近年已經有數十篇散文、小說。藝術評論、書法作品見諸報端。並得到一致好評。
作品特色
劉萬年的西藏山水畫、畫風新穎、手法獨特、語言豐富、氣勢磅礴、結體恢宏、意境壯美、在當代中國畫壇上絕無僅有,為因循守舊的中國畫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豐富了內容、新增了技法,開啟了新視野,創造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