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端裳

劉莘園一般指本詞條

劉端裳 (1891 — 1977),字樹苑,號莘園,又號山樵,貴州仁懷魯班鄉桃佳寨人。 1891 年出身於仕宦之家。民革成員。幼時,家庭延師授教,習四書五經等古籍,就讀懷陽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端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籍貫:貴州仁懷魯班鄉桃佳寨
  • 出生日期:1891年
  • 逝世日期:1977年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主要事跡,

人物簡介

14 歲時以童生應縣試。改文習武, 1907 年考入貴州陸軍國小,後相繼於武昌第三陸軍中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科畢業。在貴陽陸小期間,參與了當時貴陽社會上的反清活動,是 1908 年成立的貴州資產階級革命派組織“歷史研究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這個組織聯絡陸軍國小,通省公立中學,優級師範等數十名青年學生,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鼓動民眾起來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武昌陸軍中學時,參與了湖北的“革命文學社”、“共進會”的活動,親身參加了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成立,以學生代表資格,任軍務部總務科長。隨後,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科。此間,曾奔赴南京、上海秘密參加孫中山的討袁活動。

主要事跡

1917 年直至 1931 年間,輾轉奔走於川、黔、滇、桂、粵各省,捲入軍閥混戰。 1919 年任黔軍袁祖銘部參謀長。 1923 年黔軍駐重慶期間,英國軍艦駛入嘉陵江、長江匯合處的朝天門港口,強行靠岸,炮擊山城,製造了“重慶慘案”。袁祖銘對英軍妥協,劉端裳時兼任 68 旅旅長,正顏厲色斥袁:“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豈能坐視百姓無辜死傷而不顧,總司令不還炮,我還炮,一切責任由我承擔。”於是,下令開炮,趕走了英國軍艦。如此義舉,轟動重慶山城。中國共產黨地下黨人蕭楚女、張聞天主辦的《新蜀報》報導了這一事實,稱劉端裳為“反帝將軍”。重慶女師、巴蜀女中等學校相繼邀請他到校演講,對教師、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遭袁嫉恨,憤而出走,隱居上海達 6 年之久。
1937 年爆發了盧溝橋“七·七”事變,出而參加鄧錫侯、孫震二十二集團軍,任中將高級參謀,隨軍奔赴抗日前線魯南、蘇北第五戰區,參加台兒莊大戰。徐州會戰失敗,受命任該集團軍的前敵臨時總指揮,收整隊伍轉戰湖北襄樊。 1938 年棄甲歸田,回籍省親。 1942 年春受聘任仁懷私立崑山中學董事長,投身地方教育事業。 1948 年定居貴陽,參加組織貴陽民眾臨時治安委員會,迎接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曾任貴陽市政協委員,撰寫文史資料數十萬言。
劉端裳尚武,且善詩文,工書法。文精簡洗鍊,詩典雅雄渾,酷愛魯迅著作。書法,崇尚北碑,臨習《泰山經石峪》,《晉寶子碑》,師古而不泥古,氣勢磅礴,蒼古遒勁。其著述豐厚,惜毀於“文化大革命”,詩文墨跡,也多已散失。僅存詩詞 100 余首,文數篇,聯 10 余副,有人集為《山樵遺稿》 ( 未刊行 ) 。仁懷縣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曾搜得他的詩作 20 余首,編入《鄉先輩詩詞搜逸》。
1953 年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977 年病逝於貴陽。有輓聯云:驅清反蔣平倭,陷陣衝鋒真將領;論政編史作詩,驚天動地好文章。任中將高級參謀,隨軍奔赴抗日前線魯南、蘇北第五戰區,參加台兒莊大戰。徐州會戰失敗,受命任該集團軍的前敵臨時總指揮,收整隊伍轉戰湖北襄樊。新中國成立後,任貴陽市政協委員,1953年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有《辛亥革命老人劉莘園遺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