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興林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3年5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職稱: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發表論文數目:74篇(截至2019年7月)
科研情況,考古發掘與研究,發表論文著,
科研情況
(2004年以來)
考古發掘與研究
1、重慶奉節營盤包漢墓發掘,主持。2004年。
2、重慶奉節營盤包漢墓發掘(三期),主持。2005年。
3、重慶奉節桂井墓地發掘,主持。2005年。
4、江蘇溧陽土墩墓發掘,主持,2005年。
5、重慶忠縣挑水溝漢墓發掘,主持。2007年。
6、重慶忠縣汪家院子、雞骨梁墓地發掘,主持。2007年。
發表論文著
著作:
1、《長江絲綢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劉興林、範金民著。
2、《史前農業探研》,黃山書社,2004年。
3、《甲骨文與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楊新華、劉興林主編。
4、《中國考古通論》,撰寫“戰國秦漢考古”部分,張之恆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論文:
1、史前農業的發展與文明的起源,《農業考古》2004年第3期。
2、論商代甲骨文中無地桑,《東亞考古》[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3、漢代稻作遺存和稻作農具,《農業考古》2005年第1期。
4、漢代農業考古的發現和研究,《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論“織貝”出海南,《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
6、《尚書·禹貢》“織貝”考,《江海學刊》2005年第5期。
7、漢代以前桑樹品種的改良,《生物史與農史新探》,萬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
8、論井渠技術的起源,《華夏考古》2007年第1期。
9、燕齊圜錢的比較研究,《管子學刊》2007年第3期。
10、關於《氾勝之書》“種桑法”的釋讀,《中國農史》2007年第4期。
11、漢代的紡紗和繞線工具,《四川文物》2008年第4期。
12、忠縣漢墓出土的頂罐俑和負子俑,《東南文化》2008年第6期。
13、漢代桑樹考,《漢長安城考古與漢文化》,科學出版社,2008年。
14、漢代農田形態略說,《農業考古》2009年第1期
15、先秦兩漢織機的發展與布幅的變化——兼論海南島漢代的廣幅布,《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4期。
論文:
1、“以雅以南”新解,《臨沂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
2、“九”字形義與《九歌》、九鼎之“九”,《南京社聯學刊》(今《南京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
3、論商代漁業性質,《古今農業》1989年第1期。
4、我國史前先民的食物來源與加工,《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經濟史》1990年第1期轉載)。
5、甲骨文疾、毓(育)辨析,《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6、殷墟墓上建築及相關問題,《殷都學刊》1990年第1期。
7、淺議商代社會的奴隸——兼談殉人和人牲的社會身份,《齊魯學刊》1990年第4期。
8、《齊風》狩獵詩與齊俗尚武再認識,《管子學刊》1990年第3期。
9、中國古代的葷、腥,《四川烹飪》1991年第1期。
10、《管子》農本觀及齊國農業的發展,《管子與齊文化》,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11、甲骨文字義辨微舉隅,《文物研究》第七輯(1992年,合作)。
12、中國史前農業發生原因試說,《中國農史》1991年第3期(《經濟史》1991年第11期轉載)。
13、先秦農業宗教初探,《社會科學輯刊》1992年第6期(《無神論、宗教》1993年第1期轉載)。
14、管仲“三歸”考,《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先秦、秦漢史》1992年第5期轉載)。
15、堯舜“禪讓”與對偶婚的演變,《東嶽論叢》1992年第6期。
16、動物馴化與農業起源,《古今農業》1993年第1期。
17、對國古代糧食加工技術發展的認識與思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8、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4期。
19、論商代畜牧的發展,《中國農史》1994年第4期。
20、淺議商代漁業的幾個問題,《殷都學刊》1995年第4期(《經濟史》1996年第1期轉載)。
21、論商代農業的發展,《中國農史》1995年第4期(《經濟史》1996年第2期轉載)。
22、孔子重農的特色,《古今農業》1996年第1期。
23、殷商田獵性質考辨,《殷都學刊》1996年第2期。
24、甲骨文田獵、畜牧及與動物相關字的異體專用,《華夏考古》1996年第4期。
25、山地崇拜與農業起源,《中國農史》1997年第4期。
26、殷商以田獵治軍事說質疑,《殷都學刊》1997年第2期。
27、中國古代燈燭原始,《中國科技史料》1998年第2期(合作)。
28、論齊國刀幣的歷史地位 7400《管子學刊》2000年第4期。
29、南畝、東畝與先秦道路的方向,《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30、長江流域蠶桑絲織業的起源,《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漢代“薅秧畫像磚”再認識,《華夏考古》2002年第4期。
32、古代長江流域絲綢業的歷史地位,《古今農業》2003年第4期。
33、巫山張家灣遺址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
34、史前農業的發展與文明的起源,《農業考古》2004年第3期。
35、論商代甲骨文中無地桑,《東亞考古》[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36、漢代稻作遺存和稻作農具,《農業考古》2005年第1期。
37、漢代農業考古的發現和研究,《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38、論“織貝”出海南,《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
39、《尚書·禹貢》“織貝”考,《江海學刊》2005年第5期。
40、漢代以前桑樹品種的改良,《生物史與農史新探》,萬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
41、漢代農業考古的回顧與展望,《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6年。
42、論井渠技術的起源,《華夏考古》2007年第1期。
43、燕齊圜錢的比較研究,《管子學刊》2007年第3期。
44、關於《氾勝之書》“種桑法”的釋讀,《中國農史》2007年第4期。
45、漢代的紡紗和繞線工具,《四川文物》2008年第4期。
46、重慶忠縣漢墓出土的頂罐俑和負子俑,《東南文化》2008年第6期。
47、漢代桑樹考,《漢長安城考古與漢文化》,科學出版社,2008年。
48、漢代農田形態略說,《農業考古》2009年第1期。
49、長江絲綢文化淺說,《長江文化論叢》,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
50、先秦兩漢織機的發展與布幅的變化——兼論海南島漢代的廣幅布,《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4期。
51、先秦田廬(舍)辨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52、莒城·莒墓與莒鼎——莒文化三事,《管子學刊》2009年第4期。
53、漢代鐵犁安裝和使用中的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4期。
54、先秦兩漢時期的織機具,《西漢南越國考古與漢文化》,科學出版社,2010年。
55、重慶巫山江東嘴晉墓的發掘,《江漢考古》2010年3期。
56、雲陽打望包墓地發掘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上,科學出版社,2010年。57、河南內黃三楊莊農田遺蹟與兩漢鐵犁,《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58、重慶市奉節縣桂井戰國秦漢墓地,《考古》2011年第11期。
59、漢代農業聚落的考古學觀察,《東南文化》2011年第6期(《先秦、秦漢史》2012年3期轉載)。
60、“紡”字考,《古今農業》2012年3期。
61、漢代鐵犁的幾個問題,《漢代城市和聚落考古與漢文化》,科學出版社,2012年。
62、重慶巫山大昌盆地戰國秦漢文化的初步認識,《“早期中國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以長江三峽庫區為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2年。
63、從祭祀用牲看殷商畜牧業,《甲骨文研究文集》,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64、由江南史前織機說到固定台式織機的出現,《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65、漢代土墩墓分區和傳播淺識,《秦漢土墩墓考古發現與研究——秦漢土墩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
66、漢代犁耕駕牛方式和用具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2014年第1期。
67、莒國故城的特點及在莒文化中的地位,《古莒新論:中華莒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
68、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中國農史》2016年第2期(《經濟史》2016年第4期轉載)。
69、農田雜草考古研究的意義,《古今農業》2016年第2期。
70、先秦兩漢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物選擇,《農業考古》2016年第2期。
71、論漢代墓葬封土的流行及相關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館編:《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科學出版社,2016年5月。
72、先秦兩漢農作物分布和組合的考古學研究,《考古學報》2016年第4期。
73、商周農具問題淺識,《管子學刊》2017年第2期。
74、重慶忠縣烏楊鎮漢晉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集刊》第20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