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原名劉紱傳,號公黼,1913年1月14日生於宜都縣(今宜都市)陸城。其曾祖父靠承辦縣衙田賦、契稅而發家,擁有良田千餘畝,商鋪、作坊近十家。其祖父是清末秀才,曾任縣商會會長。劉真7歲入學,先後就讀於宜都縣立高等國小、縣立尚實初級中學、荊州省立第八中學。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欺凌、反動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他深感屈辱憂憤;五四、五卅、大革命運動的衝擊和工農紅軍的影響,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和改造社會的願望。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奮然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當選為荊州省立八中救國會幹事,與同學們一起掀起了荊沙地區抗日運動的高潮。在好友蘇震和八中進步教師方西平的引導、啟蒙下,劉真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社會科學著作,認識到只有馬列主義才能救中國,逐步樹立了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後來,他在回憶自己參加革命的心路歷程時說:“我們不是為了革命而革命,也不是一時衝動,心血來潮,而是為了中國富強,不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可以說,是日本鬼子的侵略和腐朽的舊社會把我們逼上了革命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原湖北省委副秘書長
早期經歷
1940年6月,日軍侵陷襄河(漢水)以西地區,劉真全力投入發動敵後游擊戰爭和創建抗日根據地的工作,歷任襄西軍政委員會委員、新四軍襄西獨立團政治處主任、中共襄西地委宣傳部長兼襄西行政委員會黨組書記等職。1942年5月至1946年1月,歷任中共京(山)鐘(祥)荊(門)當(陽)地委社會部長、襄河地委常委、新四軍五師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襄南中心縣委書記兼襄南指揮部政委、襄西中心縣委書記兼襄西指揮部政委等職,在艱苦卓絕的敵後游擊戰中,率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保障部隊的後勤供給,反擊日偽的“掃蕩”和“清剿”,策動當陽偽軍劉筱約部2個大隊500餘人起義,為創建和發展襄西、襄南抗日民主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
1949年5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任命宜昌市委、市政府組成人員,準備接管宜昌。劉真任中共宜昌市委副書記兼宜昌市市長。在當陽盧家灣市委、市政府成立會上,他深情地囑咐與會幹部:“我們這支入城的工作隊是宜昌人民的‘長工隊’,是去為人民服務的,不是去做官當老爺!要樹立全心全意為宜昌人民服務的觀念,保持我黨艱苦樸素、聯繫民眾的作風!”7月16日宜昌解放後,他與市委書記彭天琦率部進駐宜昌城區,與廣大幹部和市民民眾同甘共苦,艱苦奮鬥,圓滿完成接管、支前、恢復生產、穩定金融、肅特反霸等各項工作任務。
1951年8月起,他先後調任中共宜昌地委副書記兼宜昌專署專員、湖北省財經委員會秘書長、武漢大學黨委第二書記、中共湖北省委副秘書長兼省委辦公廳主任等職,1978年9月在武漢離職休養。離休後,他不顧病體,堅持撰寫革命回憶錄、烈士傳記,指導編寫《襄西抗日民主根據地史稿》、《襄西抗日民主根據地人物與資料》、《襄西解放史稿》等革命鬥爭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革命歷史教材。2009年1月26日,他在武昌逝世,享年96歲,生前留下遺囑,要求死後喪事從簡,不在媒體上發表訃告、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保留骨灰。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再次以超凡的襟懷,展現了一位老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