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當地讀完國中後來到成都,進入一家私立醫院,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護理,三年半後出任醫院護士長。1950年分配到成都市二醫院皮膚科擔任護士長,與翁之龍、楊可輔、張漢蘭、吳敬蓮等人一起成為皮膚科初建時期的奠基者。1984年,劉瓊珍退休,第二年她光榮入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瓊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新都
- 出生日期:1923年3月9日
人物經歷
1923年3月9日,劉瓊珍生於新都,她在當地讀完國中後來到成都,進入一家私立醫院,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護理,三年半後出任醫院護士長。劉瓊珍最難忘懷的是1941年日本飛機轟炸成都的情景:“‘跑警報’的醫生最辛苦了,不但要照顧病人,還要保護設備。我們都往羅家碾疏散,那一帶都是田野,樹也多。”劉瓊珍講述往昔,眼睛裡像燃起了跳躍的火把:“我護理過數不清的病人,記得有一個雙目失明的流亡學生,無親人照料,我就每天給他餵飯餵水。他康復後當了記者,常來看我。”
1950年劉瓊珍分配到市二醫院皮膚科擔任護士長,與翁之龍、楊可輔、張漢蘭、吳敬蓮等人一起成為皮膚科初建時期的奠基者。1950年7月翁之龍教授受聘來到剛剛成立的川西第二醫院,開設皮膚科門診。當時不叫皮膚科而叫皮花科,1951年在原教會醫院時期住院部的一樓設病房,有病床10張;以後病房搬至教會醫院住院樓旁一幢小樓內一樓,病床增加到20多張;1958年,新的住院部大樓建成(現內科樓),病房遷至新住院部一樓,病床增至30張。建科初期,除病床外幾乎沒有任何儀器設備,醫生包括翁之龍在內只有4人,護士5人。劉瓊珍說,我在這裡遇到了太多的好人,他們不但傳授給我業務知識,更培養了我積極向上、充滿愛意的人生觀。“當時,很多人患銀屑病,苦無良方。鑒於當時注射藥物極少,翁之龍主任摸索出一套方法,配製成特效藥膏,敷藥、包紮,直到長疤,治療效果很好。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換藥時護士先要細心地把皮損處的鱗屑颳去,把紗布按照癬的大小剪成一個個小塊,按照皮損的深淺程度將不同濃度、劑型的藥塗在上面,再將塗好藥的藥紗一個個細心地貼在患者每一個癬面上,最後再貼上大紗布或包裹,每換一個病人護士們都要花費一兩個小時,用上近百張紗布,每天一次直至皮損痊癒,這樣的換藥一個上午僅能完成4個病人……護士在協助處理患有嚴重頭癬的病人時,要施行人工拔毛,該法是當時治療的主要手段:先用20%冰硼酸濕包患處使髮根鬆動,再用平鑷沿毛髮生長方向細心地逆向把皮損處的頭髮一根根拔去,同時要拔除一些病損區周圍的正常頭髮,以免擴散。整個過程中還要保護好正常皮膚不受冰硼酸損害。拔除頭髮的過程病員非常痛苦……護士必須要有很好的‘手上功夫’……”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現在頭癬這種病已幾乎看不到了。
劉瓊珍後來到設立在九龍巷附近的護士學校擔任了兩年班主任,一邊教學,一邊充實提高自己。回到醫院,她把全部熱情和愛心,投入到護理工作中。
1984年,劉瓊珍退休,第二年她光榮入黨,對她來說,這是奮鬥一生最大的驕傲,她又到基層門診所工作了十年。她拿出一張她站在黨旗下的照片對我說:“這是我被評為優秀黨員時拍的,你們報紙上可以刊登嗎?”我拿著這張照片,與她拍攝於1941年的照片比對,此照片後有一段她當年的自勵之語:“‘誠樸’,這個名字占據她的身心,可是環境的淘汰,她終於變了。願她永遠地吻合著忠實、創業。”半個世紀的風雲就這樣定格,讓人無限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