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祠

劉琦祠

劉琦祠位於阜城西北城牆上,主祀南宋抗金名將劉琦,陪祀有“順昌之戰”時順昌知府陳規、通判汪若海、副將趙尊、耿訓、韓直、許清、閻充和義軍曹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琦祠
  • 地理位置:阜城西北城牆上,
  • 氣候類型:溫和
  • 歷史遺蹟:清代就於乾隆十年
歷史遺蹟,文物保護,祠主軼事,

歷史遺蹟

劉琦祠歷代不斷修葺,僅清代就於乾隆十年(1750年)、嘉慶十三年(1808年)、光緒三年(1871年)三次重修。
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以“撤城防敵”為名強行拆毀。
1941年,主持道士常華庵集資在原址重建大殿三間,廂房三間。
正殿神龕內供奉劉琦、陳規、汪若海等九人彩繪塑像。

文物保護

劉琦祠現為阜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主軼事

劉琦 (1098-1162年),字信叔,甘肅靜寧人。
最早做隴右都護時,與西夏人作戰,屢戰屢勝,以至於西夏的小孩哭的時候,只要有人嚇唬說:“劉都護來了!(阜陽作馬虎來了!)”小孩就不敢再哭(好像在那裡都有這樣的說法)。
但讓劉琦一戰成名的卻是順昌大捷(影響中國歷史以少勝多的100場戰役之一)
紹興十年(1140年),劉琦出任東京副留守,率兵3萬前往赴任,行到順昌(今阜陽市),遇金兀朮率金兵南侵,遂決計留守順昌,到了順昌,他首先去找知府陳規,問城中是否有糧,當聽到有米數萬斛時,就大笑說:“可矣。”(物資,戰爭之死生也)。
為表示守城抗金的決心,他下令鑿沉船隻,將夫人安置寺中,寺門前堆滿柴草,說了句:“脫有不利,即焚吾家,毋辱敵手也。”
準備打敗了就焚家全節(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在他的鼓舞下,順昌軍民堅定鬥志,誓死與金軍決戰。
劉琦所部在民眾支持下,首戰挫敵前鋒,繼而夜襲敵營,先後殺死數千敵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兵法無形)。
然後等金兀朮的大軍來了,又募得曹成等二人,諭之曰:“遣汝作間,事捷重賞,第如我言,敵必不汝殺。今置汝綽路騎中,汝遇敵則佯墜馬,為敵所得。
敵帥問我何如人,則曰:‘太平邊帥子,喜聲伎,朝廷以兩國講好,使守東京圖逸樂耳’。”已而二人果遇敵被執,兀朮問之,對如前。兀朮喜曰:“此城易破耳。”即置鵝車炮具不用(示弱驕敵、削敵長勢)。
在接著在潁水及其岸邊的草中下毒,當時天氣悶熱,金兀朮帶軍到後人馬饑渴,結果“食水草者輒病,往往睏乏”,而相反“錡軍皆番休更食羊馬垣下“(以逸待勞、趁熱打鐵),到此時勝負之數已分。
果然金兀朮10萬精銳戰未多時即已崩潰,“兀朮拔營北退,錡遣兵追之,死者萬數“。尤其血戰中,先後破敵鐵浮屠、拐子馬隊,使金兀朮的鐵浮屠、拐子馬戰術首次失敗.是役也,劉錡兵不盈二萬,出戰僅五千人。而金兵號稱數十萬,光是兵營就連綿十五里。
劉琦指揮若定,取得南宋對金第一次大勝的順昌大捷。後人贊曰:“軍非殲潁水,馬已蹴關山”。“寺門之薪”亦傳為佳話。
後因秦檜張俊的陷害,劉琦被貶官,後憂憤成疾,以至嘔血數升而卒。死後謚武穆(與岳飛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