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松

劉琦松(1903~1933) 湖南安化(今漣源市漿江村)人。長沙岳雲中學畢業。

1925年秋入黃埔軍校學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排、連長。

1927年夏在武漢被捕,1930年獲釋。次年春往南京從事地下工作。1932年夏到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同年底返長沙從事地下工作,曾創辦《治平日報》。

1933年入江西中央蘇區,任紅五軍團團長,同年秋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琦松
  • 外文名:不詳
  • 別名:不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今漣源市漿江村
  • 出生日期:1903年
  • 逝世日期:1933年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 主要成就:曾創辦《治平日報》
  • 代表作品:《治平日報》
人物履歷,英雄事跡,

人物履歷

1903年出生
1925年秋入黃埔軍校學習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排、連長。
1927年夏在武漢被捕,1930年獲釋。次年春往南京從事地下工作。
1932年夏到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同年底返長沙從事地下工作,曾創辦《治平日報》。
1933年入江西中央蘇區,任紅五軍團團長,同年秋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犧牲。

英雄事跡

劉琦松,字徐峰,安平漿江村人。1925年畢業於長沙岳雲中學。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習。在此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劉琦松畢業後,分配在北伐軍唐生智的部隊任排長、連長。馬日事變後,劉琦松被國民黨清洗,在武漢被捕,隨即脫逃,受到國民黨通緝。1928年春,劉琦松潛回家鄉。不久,被捕入獄。後經家人營救回家,國民黨當局勸其到安化縣城教書,從優支領薪水,企圖誘其就範。劉琦松識破了敵人的陰謀詭計,斷然拒絕了敵人的“好意”。敵人的酷刑,加上獄中生活的折磨,劉琦松患了慢性肺炎,時吐血痰,身體很虛弱。但他的革命精神和意志卻沒有絲毫衰退,繼續在家鄉進行革命活動。
他為首組織劉葆玲等人,發動漿江100多名靠挑窯貨為生的貧苦人,與窯貨廠老闆們進行鬥爭。1930年冬,劉琦松擺脫了敵人的監視,去上海找到了黨組織。1931年春,黨把他派到南京,主要是辦地下刊物。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瀋陽,接著又占領東北三省。
劉琦松和梁建新為了揭露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賣國實質,寫了兩首關於九一八事變的感時詩在地下刊物上發表,梁建新寫的“感時擬贈某將軍”詩是:“百萬貔貅不戰還,將軍拱手送河山。忍看日落崦嵫後,胡馬紛紛入漢關。”劉琦松詩是“和梁兄感時並戲代某將軍解嘲”:“奉令班師不戰還,滿洲千里別江山。契丹本是兒皇主,豈忍忘恩拒漢關。”
當時南京的地下鬥爭是異常複雜的。敵人盯梢,抄靶子,查戶口,地下工作只能東躲西藏,有時甚至一日三遷。但在這種情況下,劉琦松、梁建新機智地和敵人進行周旋。1932年夏,他們在一次“飛行集會”中被特務跟蹤。梁建新被捕入獄,後殺害在南京雨花台。劉琦松只得轉移上海,在中央特科領導下工作。1932年冬,經組織派遣和劉道衡一道回長沙,從事地下情報工作。其時,恰好梁建新的叔父梁競魂從香港返回長沙,準備為反蔣的國民黨西南派在長沙建立活動基地,在文星橋租了一棟房子,籌辦“牖民通訊社”和“治平日報”。受組織之令,劉琦松協助梁做組織工作,並擔任通訊社的記者。1933年3月初,梁競魂以西南派的反蔣嫌疑被捕,關押在長沙倉后街省保全司令部特務隊。7月,梁被宣布無罪?釋放。1933年2月,劉琦松決定去蘇區參軍,重返部隊。當時黨中央機關從上海內遷江西,中央特科長沙工作組派他去江西向黨中央匯報並取得聯繫。5月,他離開長沙,乘車去撫州。到蘇區後,任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營長。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英勇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