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營村(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下轄村)

劉營村(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營村,位於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位於鎮政府東南1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營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東營市史口鎮
  • 車牌代碼:魯E
村名由來,人口與姓氏,村莊文化,所獲榮譽,

村名由來

明永樂四年(1406年)劉氏先祖(失諱)攜二子(琢、訥)由直隸棗強縣野鵲村遷此立村,因此處是古兵營遺址,取名劉家營,後簡稱劉營村。

人口與姓氏

全村251戶,807人。主要姓氏有劉、李、敖、黃、郭、蓋、隋、田等。

村莊文化

劉營京劇團劉營京劇團是廣饒縣京劇團的前身,始建於1947年冬,村里責成武裝委員劉福田分管,有名望的京劇藝人劉汝溪(藝名劉小三)任團長教頭,全團共36人。劇團成立後,由於底子薄條件差,服裝、道具等全仗湊合,使用的樂器僅有一把二胡、兩面鑼、一個鼓板、一個鈸。二胡操琴人劉福山,司鼓張子福,大鑼劉其昌,鈸和手鑼等均由下場演員代勞,演出的也儘是些小劇目。隨著劇目的不斷增多和演出水平不斷提高,他們除節日期間為劉營村和鄰村義務演出外,還經常到外地趕廟會,搭搭台,一來二去倒也挺紅火。一次外出到博興純化鎮演出,一連幾天幾夜戲無空場,劇無重樣,演出的大型劇目有:《三打祝家莊》《逼上梁山》《空城計》《賣馬》等,當地人讚嘆不已。當時雖說錢掙得不少,但卻沒有拿回家一文,而全部用到了添置戲裝和道具上。
1947年臘月,一批新入伍的廣北籍戰士,集結於廣饒縣城。在奔赴前線前,他們紛紛要求聽聽家鄉劇團的戲,劉營劇團全體成員沒有辜負戰士們的期望,頂風冒雪步行七十多華里,到廣饒縣城為親人們演出。那時由於生活艱苦,他們只能用紅窩頭、鹹菜條充飢。然而該團卻一連三天三夜沒空場,他們以頑強的精神,驚人的毅力和優美的演技,博得了觀眾的欽佩和陣陣掌場。演出結束後,廣饒縣委領導向劉營劇團的全體職員表示親切的慰問,並祝賀演出0成功。
1950年冬,原渤海行署三分區為將要成立的試驗劇團打基礎、選人才,於10月在索鎮(現桓台縣城)舉行了首屆民眾業餘文藝匯演,劉營京劇團演出的《空城計》《徐州起義》等均被評為優秀節目,並獲得了團體一等獎,演出結束後,原渤海行署三分區區長趙寄舟為劉營京劇團頒發了獎狀和獎品,同時將該團的劉建一、劉廷獻等幾位演員留用渤海行署試驗劇團挑大樑。
建國初,劉營劇團不負盛名,常為廣饒縣的各種會議或活動增光添彩,給廣饒人民留下了歡快的笑聲和美好的記憶。1952年冬,中共廣饒縣委決定,以劉營業餘劇團為基礎,正式成立“廣饒縣京劇團”。劉營劇團的教頭劉汝溪出任廣饒縣京劇團第一任團長,劉廷光、劉奎一、劉培玉、劉英三、王世賢同時被招收為第一批團員,並分別擔任該團主角,冬去春來,廣饒劇團內的劉營人越聚越多,多時達二十幾人,劉營京劇團可謂廣饒京劇團的根。
誥封聖旨此文物是清代道光皇帝誥封戶部雲南司主事隋藏珠(今牛莊鎮)之母的“聖旨”,橫長0.76米,豎寬0.323米,黃綾裱裝,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內容,字跡、圖案大部清晰,上 書“奉天誥命”,加蓋兩方玉璽大印,背面有“聖旨”字樣。時為道光三十年(1851年)正月十六日。
1992年5月,油郭鄉(今史口鎮)劉營村離休幹部劉培英將此物獻給區政府,今收藏在區檔案館。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劉營村入選2017年山東省衛生村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