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漢銀
- 別名:牛毛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演員
- 畢業院校:山西省晉劇院
- 主要成就:“丁派”技藝傳承人
- 代表作品:《算糧》、《賣畫劈門》、《龍江頌》
出道經歷,相關報導,
出道經歷
排練過程中,為了一句“為只為三姑娘離了西涼”,丁果仙一字一句地教,不厭其煩地示範,並幫助他分析劇中人物情緒,同時也十分重視啟發他的自我創新意識。在《算糧》正式上演時,劉漢銀僅憑幕後一聲“三姑娘隨上……”的叫板就贏得了戲迷的“碰頭彩”。接著,上場後的第一句平板“為只為三姑娘離了西涼”,唱得鏗鏘有力,將薛平貴對王寶釧的無限思念,以及此番前往相府算糧的必勝信心表達得入木三分,又一次博得了觀眾的喝彩。就這樣,憑著丁果仙的悉心指導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劉漢銀逐漸被戲迷們所喜愛。
從“牛毛生”到“阿江伯”
———丁派鬚生劉漢銀的粉墨人生
相關報導
《陽泉日報》:
1961年,中南海,山西省晉劇院青年團的演員們的演出博得了中央首長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後台,一聲清脆的巴掌打在了一個年輕演員的臉上。甩巴掌的是山西省晉劇院院長丁果仙,被打的叫劉漢銀。而劉漢銀此前在家鄉盂縣已經很有名,一提起“牛毛生”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十幾年後,他在現代戲《龍江頌》中飾演的“阿江伯”在全國戲曲界引起了轟動。
盂縣“牛毛生”
牛毛是他的小名。在50多年前的盂縣,南小坪的“牛毛生”就有為數眾多的“冬粉”。就在我們赴並採訪時,還有上了年紀的盂縣人饒有興致地給我們講起“牛毛生”的故事。兒時的劉漢銀常趕驢往莊稼地里送糞,別人一天至少送三次,而他最多送兩次。為什麼呢?因為對唱戲太痴迷,跟在驢後面邊唱邊比劃,結果驢到了地頭,他還遠遠地落在後頭呢。還有一次,母親讓他捅開火爐坐鍋燒水,他卻裝了一腦子的戲文,火未捅開,空鍋就坐上了,更要命的是,他還拿起了捅火柱捅火。結果可想而知了,鍋底被捅了個大窟窿。
1937年,劉漢銀出生在盂縣南婁南小坪村一個比較殷實的家庭。兒時,他經常跟著爺爺、父親到周邊的十里八村去看戲,一來二去,漸漸喜歡上了這個行當,不時還能無師自通地唱那么兩嗓子。那時在國小,上午讀共產黨的教材,下午三點以後則要換成日本人的書來念。無論是什麼書,對他的吸引力都沒有唱戲大。盂縣解放後,年僅11歲的劉漢銀參加了村裡的宣傳隊,年紀輕輕卻唱得有板有眼,深受鄉親們喜歡。1950年,村里請了一位老師教小孩子們唱戲。他先參加了現代劇《血淚仇》的演出,而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嚴格意義上的演出。而後他又在《梅濺雪》、《黃鶴樓》等古裝戲中飾演了主要角色。他嗓音洪亮、唱腔清脆,逐漸成了當時十里八村首屈一指的男演員,“牛毛生”的聲名越來越大。1954年後半年,他得知縣裡成立了晉劇團。有人極力攛掇他去應考,可他卻擔心自己不行。然而,他最終還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參加了考試,考試時他唱了《轅門射戟》中呂布的唱段。不料,幾天后傳來訊息,他被錄取了。劉漢銀進入盂縣晉劇團後,主攻鬚生行當,曾扮演《取成都》中的諸葛亮、《大報仇》中的劉備、《捉放曹》中的陳宮等角色。在劇團期間,晉中地區舉辦現代戲調演(當時盂縣歸晉中地區管轄),盂縣晉劇團根據當時盂縣人民為運輸煤炭而修建了窄軌火車道這一真實事件,自編自演了《小火車開得快》(又叫《小火車快開》)。劉漢銀在其中飾演團支部書記,共有8句唱詞。然而就是這短短的8句唱詞,卻改變了他的命運。
與晉劇一道起落
在北京匯報演出的兩個月之間,山西省晉劇院青年團曾九進中南海,中央領導每場必看,尤其是周恩來、薄一波、彭真、傅作義等更是屢看不厭。晉劇《小宴》(《呂布戲貂蟬》)、《殺宮》(《汴梁圖》的一折)、《算糧》因此名揚華夏。山西省晉劇院青年團與河北梆子小白花劇團由此被稱為全國戲劇“兩朵花”。王愛愛、劉漢銀也因此名聲大噪。而後,青年團又到天津、包頭、呼和浩特等地連續演出一個多月。
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山西省晉劇院排演了現代戲《三上桃峰》。1974年,他們帶著這部戲參加了全國現代戲調演。現代戲《三上桃峰》是根據《三下桃園》改編的,令他們始料不及的是,“四人幫”在“桃園”二字上大做文章,聯繫河北撫寧縣的桃園大隊曾是王光美蹲點的地方,大肆誣陷說《三上桃峰》是在給王光美樹碑立傳,給劉少奇翻案,是典型的反革命復辟。更為可笑的是,他和王愛愛打娘胎裡帶來的姓氏因與劉少奇、王光美夫婦巧合,這也成為“四人幫”編織罪狀的一大證據。於是這部戲被定為了“大毒草”,停止公演,內部演出也是為了批判之用。劉漢銀至今回憶起來仍心有餘悸。批判的大字報貼了滿大街,從演出的地方一直貼到他們的住處。所有的人都不敢出門,在北京的40天幾乎是度日如年。而後,九進中南海的風光沒有了,有的只是恐懼。晉劇在全國一下子成了批判的靶子,演員們低著腦袋悄悄地離開了北京。在他們返回太原一個星期後,中央或許是出於其他原因考慮,又把他們調回北京演了《龍江頌》,劉漢銀飾演阿江伯,王愛愛飾演江水英。 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們看後都大加讚揚,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對此做了報導,山西晉劇青年團又恢復了昔日的風采。
正值劉漢銀在藝海中輕舟飛渡之時,他的聲帶出現了問題,聲音嘶啞、音域變窄。他不得不暫時忍痛離別舞台,四方求醫。然而他卻從沒有放棄重返舞台的信心,多方求教,刻苦練習,採取了科學的發聲方法,終於創造了一種既適應自身嗓音條件,又不失“丁派”風韻的唱腔,使自己獲得了新生。(郭維 吳驛)
“沒有丁果仙,就沒有劉漢銀”
1958年,時任省晉劇院院長的丁果仙應邀觀摩晉中地區現代戲匯演。劉漢銀短短的8句唱詞打動了丁果仙。在晉劇表演上從不輕易評價人的丁果仙十分愛惜劉漢銀的才氣,稱之為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並著手調動劉漢銀。21歲的劉漢銀就這樣到了省晉劇院,仍然是主攻鬚生。
1961年7月,山西省晉劇院青年團赴京到中南海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在演《賣畫劈門》時,由於從來沒有和國家領導人離得這么近,劉漢銀心中不免有些緊張,本來爛熟於心的動作出了一點差錯。演出完畢,領導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轉至後台,當劉漢銀和其他演員一樣沉浸在成功的喜悅當中時,突然,丁果仙當著劇團一百多人的面,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了劉漢銀的臉上。原來,劉漢銀飾演的白茂林以為敲門的是上門來強搶女兒的惡霸,於是開門後拿刀劈人,等開了門一劈未中後,才看到敲門的原來是自己的外甥,於是就有了“藏刀”這個動作。“藏刀”是這部戲中表現丁派特色的點睛之筆。丁果仙在教戲時就不止一次地強調“藏刀”必須到位,但沒想到劉漢銀還是出了差錯,所以才出現了丁果仙怒甩耳光的一幕。這一耳光在劉漢銀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