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訢

劉汝訢(1852——1911),字怡亭,號玉峰,晚年號澹園,臨縣東柏村人。生於世代苦志讀書執教,以文名素著之家。其父劉如蘭深受傅青主影響,“清才碩德,潛心理學,不慕榮利”,雖飽學而不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汝訢
  • 生卒:1852——1911
  • :怡亭
  • 簡介:晚年號澹園
汝訢受其父影響,自幼好讀,善辨字,愛詩詞,7歲父卒,因家境清貧,依附姐家為生。時值姐家張氏辦有私塾,常恆立窗外,竊聽先生講授,默記於心。先生日見其來,甚感奇異。一日呼入詢問,竟能將先生講授背誦一字不錯。先生深感其求學之誠,記憶之強,喜告其母說“是兒外痴內慧,將來必有造就。”並表示情願不索學費,收他就學,汝訢才得入學就讀。稍長歸家,“居貧而志不倦”,師事本縣貢生劉雨田,勤學苦讀,繼父遺風,工於詩賦。師愛其才,盡心教授。同治八年(1869),汝訢赴汾州府求學,除學好所定課程,尤重博覽。因家貧無錢購書,常借讀於書肆。如此苦學數年,胸懷豁達,學識大長,光緒八年(1882)科副貢,邊執教於私塾以謀生,邊博覽諸子百家。光緒十四年中舉,光緒十五年中進士,一時“名冠文場,聲騰府屬”,隨即出任陝西神木縣知縣。赴任後,勤政愛民,廉潔奉公,聲望頗高。他為體察民情,常至鄉村走訪,遇事立斷。在神木縣鄉村看到苛捐雜稅繁重,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即設法減免賦稅。發現土豪劣紳殘酷剝削欺壓農民,即就地整治,為民解憂。神木系陝西風沙大、乾旱多的貧困縣,經濟文化都很落後,即興辦學校,並因勢利導,率縣民開發鹼場,務牧畜,鼓勵農桑,使神木縣的生產得有較大發展,去任時,紳民餞送塞途。長城橫貫神木縣境,地勢險要,為兵家爭奪之地。他為神木人勤樸善良之民風所感,望壯觀之河山,也增添了不少詩作。所作的《長城頌》、《中華大地》等詩,抒發了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由神木轉任孝義廳同知,其地瘠苦年荒,盜風稱劇。他到任後,既請放賑,緝匪復親,行鄉勸諭,逾數月民皆寧息。由孝義旋補麟遊知縣,藩司批稟他有“不嫌缺苦,不恤身勞”之評語。而他耳聞目睹,深感清廷腐敗,朝政日衰,外患日亟。他認為己雖清正為官,竭力為民解憂,但“時事日非,事與願違”。他不願再為腐敗的清廷作官,到職不久,即以請假歸葬兄嫂為由,再未出任。日與子侄講史論典,著書立說。著作有《雲潛詩草》、《雲吟小草》、《秦中吟》等詩作四卷七百餘首,《宦余隨筆》、《蓉岩雜著》文集二卷。
宣統三年(1911),劉汝訢因病逝世,終年58歲。內人將其遺作合刊為《澹園遺集》共六卷。清壬寅科舉人趙瑋作序云:“先生每成一氣,下筆千言,傾刻立就。”“不僅以詩格見長,然詩以言志,志之所至,詩亦至矣,況先生之文詩,意在繼述前型,抒發素抱,與尋常流連光景者迥然不同”。當時名人學者認為“近代本縣詩壇名家,無出其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