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2005年,劉永強被推選為沙口村村委會主任。2009年,擔任沙口村黨總支書記。十餘年間,他始終秉持“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服務精神,心中時刻裝著民眾的冷暖苦樂,思考村莊的發展方向。率先實行“村務、財務、黨務”三公開制度,增加村級工作透明度,消除乾群間的隔閡、疑慮,贏得了民眾的理解、支持,成為蘇北魯南地區加強村級民主管理的典範;突出抓好村莊建設、民風淳化、產業培育三大關鍵,強勢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大力推進鄉賢文化建設、探索發展生態海水養殖產業。沙口村從一個“村莊建設亂、承包經營亂、村民思想亂、班子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的政治薄弱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文明村。
劉永強先後榮獲“吳仁寶式優秀村黨(組織)書記” “江蘇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突出貢獻者”“連雲港市勞動模範”“連雲港市優秀共產黨員”“連雲港市最美村支書”提名獎等榮譽稱號。
2018年農曆新春前夕,省委書記婁勤儉專程到沙口村考察,對劉永強不忘初心,帶領村民用辛勤汗水探索強村富民之路、用鄉賢文化打造鄉風文明新村的做法表示肯定。他指出,劉永強同志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優良本質,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積極帶領幹部民眾搶抓發展機遇,打破傳統思路和觀念,利用電商創業,拓展農特產品銷路,拓寬致富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條通過轉化資源優勢實現強村富民的創新發展之路。他鼓勵劉永強要在帶動農民致富、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繼續發揮模範先鋒帶頭作用,勤為政、善為民,在凝心聚力促發展、履職為民謀福祉的道路上發揮更大作用。
劉永強同志是江蘇省後發展地區勇於艱苦創業、銳意改革創新的帶頭人,是弘揚“鄉賢文化”、涵育文明鄉風的踐行者,是堅守為民初心、擔當時代使命的優秀基層黨員幹部代表。
臨危受命“治三亂” “觸底”重建村委會“公信力”
2010年3月,年僅33歲的劉永強被任命為沙口村黨總支書記。上任伊始,他面對的是一個班子“軟弱渙散”、財務混亂、環境髒亂差、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爛攤子,村集體一無所有,還欠外債二百餘萬元。
不少親戚朋友知道後,就勸他“千萬別犯傻,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幹嘛非要去當那出力不討好的村支書?”但劉永強絲毫沒有退縮。他說,既然組織把自己推上了帶頭人的位置,就絕不能辜負組織的希望,橫下一條心,拼上一條命,也要帶領大家改變沙口村的面貌。
當時,前兩屆村支部書記因為違反黨紀政紀都受到了處理,村民對村兩委的信任跌到了“谷底”。劉永強意識到,村民的信任才是他做好工作的前提,要贏得村民再次信任,就得讓村民看到新班子乾實事的決心和能力。
劉永強決定抓住黨建這一“牛鼻子”開展工作。借著換屆選舉的機會,他挨家走訪、聽取黨員民眾的意見建議。用了整整三個月,全村386戶,一家不落跑了個遍,村民的建議要求記了三大本。同時,邀請鎮農經中心進行財務審查。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準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村莊管理不公開、暗箱操作、大搞一言堂。這些問題,都嚴重損害了集體的利益,影響了民眾的信任。
“民心丟掉了,再聚起來就難了。”劉永強明白,要想讓百姓信服,打鐵須得自身硬。必須以身作則,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建立黨員聯戶台賬,實現黨員農戶“全覆蓋”;召開組織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剖析問題,深挖根源,化解矛盾,消除隔閡,凝聚人心;公開選拔出作風正派、致富能力強、民眾公認度高的村民,充實到村幹部隊伍當中,配齊建強村兩委班子;積極推進村級事務公開,增強村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村民中掀起了不小的漣漪。但仍有不少村民持“觀望”態度,認為他和前兩任村書記一樣,只是“擺空架子”。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乾給百姓看。民眾心裡都有一桿秤,看在眼裡,更記在心裡,誰對他們最好,誰對他們最親,心裡明鏡似的。說的再好,如果有私心為己,時間久了,大家就都心知肚明了。那時,要想再開展好工作,讓村民們信任就更難了。”劉永強暗暗發誓:一定要做到公正無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人,一桿秤量事,竭盡全力帶著大家過上好日子。
面對挑釁不卑不亢,面對謾罵不急不惱,像對待親人一樣與村民溝通交流。村民有疑問,他仔細詢問情況、查閱檔案,盡力給予解答;村民有困難,他想辦法協調村兩委班子幫助解決;鄰里出現糾紛,他必定到場幫助協調;有些因病致貧的特困戶和殘疾人,他自己出錢買米買面到家看望……他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民眾的“幸福指數”。
“支部是一面旗,村黨支部的戰鬥力有多強、村幹部在民眾心中威信有多高,關鍵要看支部一班人團結與否,能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為了維護支部團結,劉永強始終嚴以律己,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每遇事關村莊發展、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事項,他都會廣泛徵求並認真聽取幹部、民眾的意見、建議,絕不搞“一言堂”。
“要想重拾村民對村兩委班子的信心,光靠嘴皮子可不行,要找準突破口,真正乾出點實事來。”為此,他把目光瞄準了村裡的灘涂承包。
沙口村最大資產是集體所有的2000多畝灘涂,由於當時處於粗放型經營狀態,加上底數不清,一承包就是10年、20年,承包費一次性交清,每畝200—500元不等,價格高低不一,跑冒滴漏嚴重,直接導致了村級資產資源流失、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關係戶、人情包等不良風氣也嚴重損害了村民利益和黨群幹群關係。
說了算,定了乾,再大困難也不變。劉永強立即組織人員對全村的蝦塘進行重新丈量,為儘快完成丈量,劉永強每天早出晚歸,沒吃過一頓正時飯,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有一次由於去的早,竟然在蝦塘邊上睡著了。就這樣,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丈量順利完成,蝦塘面積竟多出了200畝,收回沒有契約的蝦塘400畝,而他也累瘦了十幾斤。
2010年10月,村里2600畝蝦塘契約到期,劉永強決定全部收回、重新發包,並立下規矩:所有村幹部及其直系親屬一律不準插手或承包村裡的工程、資源項目。
沒想到,訊息一經傳出,竟首先遭到了家人、親戚的反對。“我們的蝦塘一直承包的好好的,為什麼你當了村書記,我們就要退出?”家人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有幾個親戚硬是拖著不退。劉永強反覆寬慰開導,苦口婆心地勸說,“我這個書記是給全村人當的,不是咱自己的,決不能搞特殊,村裡的定下的規矩誰也不能改,你們是我的家人、親戚,更應該帶頭支持我,想沾光不行,拖後腿更不行。”就這樣,劉永強硬是把包括父親劉作念承包的60畝在內的蝦塘全部收回。
不少養殖戶心有不甘,趁著夜色,帶著名煙、名酒到他家“走路子”,還有的直接把萬元現金扔到他家沙發上就跑。劉永強全部退回,並對他們說:“承包蝦塘要憑本事競標,不是靠見不得人的手段。”
2010年11月,村黨支部破天荒地把配置集體灘涂資源的權力交給市場,成了贛榆區“吃螃蟹”第一人。沙口村灘涂承包經營權交易活動牽動人心,劉永強邀請鎮紀委、農經中心、電視台進行全程監督,確保整個過程公開公正,陽光透明。結果一出,沙口村人都驚呆了,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承包費竟翻了近兩番,由過去每畝6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村集體收入一下進賬350多萬元。
原來的猜測和誤解都隨著這個會煙消雲散了。大傢伙心氣順了,齊聲誇讚劉永強:“這才是一心為咱老百姓著想、值得大家信任的村幹部。”
打鐵趁熱,劉永強一鼓作氣,又帶領村幹部清理亂占的宅基地、拆除亂搭亂建等,各種亂象得到有效遏制,長期困擾村民的環境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一系列實事辦到了民眾的心坎上,樹立了新一屆班子的威信,為沙口村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村民們看在了眼裡、記到了心上,都說:“沙口村缺什麼,也不能缺了劉永強!”
改革發展“破難題” 千畝灘涂“醜小鴨”變身“金鳳凰”
雖然蝦塘“高價”承包出去了,可劉永強卻多了塊“心病”:全村養殖模式單一、粗放,畝均效益不高,禁不住市場的風浪,養殖戶萬一賠了怎么辦?
“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的責任。”劉永強清楚地知道,要想規避市場風險,唯有從技術上革新,改變以往傳統的養殖模式。
多少個不眠之夜,無數次論證分析,劉永強與村幹部在昏暗的燈光下謀劃著名沙口村的“未來”。最終經村集體研究,報黨員大會同意,確立了沙口村的發展方向:立足沙口村的沿海優勢及毗鄰贛榆經濟開發區的區位優勢,加快村莊經濟結構調整,堅持特色漁業與三產服務業並重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劉永強說,2600畝的灘涂就像長在沙口村的一隻“醜小鴨”,我們都知道它可以成為“金鳳凰”,那么,想盡辦法用好、用活這片灘涂,就是我們產業振興的唯一途徑,也是沙口村人的共同願望!
萬事開頭難,推廣新技術談何容易。任你好說歹說,習慣了傳統養殖的村民們,仍對改變養殖方式提出了很多疑問,好不好養,能不能成,關鍵是看掙不掙錢。於是,劉永強就挨家挨戶給他們算經濟賬。2010年冬天,劉永強帶領村幹部和10餘名養殖大戶,南下浙江、福建,學習蝦蟹、貝類立體混養,科學的管理、豐厚的效益讓這群“土專家”們打開了眼界,也堅定了劉永強推廣新技術、促進養殖轉型富民的決心。回村後,立即投入100多萬元,對養殖塘進行清淤加深,修建道路、進水渠、排水渠,方便車輛進出塘子,方便引水排澇,並為每家養殖戶修建了看護房。
2011年春天,2600畝塘子全部實行立體養殖。劉永強沒事就往塘子那邊跑,挨家挨戶了解養殖情況,100多戶養殖戶,以至於誰家放了什麼品種、多大規模、長到啥情況,他都如數家珍。
“推廣立體養殖只是第一層面,最重要的,是養殖技術難題的破解。”為此,劉永強多次上門請教淮海工學院(現江蘇海洋大學)羅剛教授,並想聘請他為村裡的技術顧問。當時,羅教授說他要去很多地方講課、考察,時間很是緊張,並且擔心劉永強只是在做面子工程,對此並沒多大的興趣。但劉永強明確表示他是沙口村的“當家人”,幫助村民致富是他的工作,他不是做表面文章。羅教授被他的誠意打動,親自到村里辦培訓班,到養殖塘現場指導。
夏天一過,塘子裡的東方對蝦、梭子蟹及各種貝類長勢喜人,養殖戶們個個笑逐顏開,見到劉永強,都爭先恐後要請他吃飯。劉永強都婉言謝絕:“等到年底大家都賺了錢,我給大家大擺慶功宴。”
年底起捕,家家獲得大豐收,每畝塘子純利潤達到5000多元,比傳統養殖翻了一番。“以前說泥地里不能養梭子蟹,現在立體養殖的梭子蟹,沒想到比沙地里長得還肥。”站在自己承包的蟹塘前,搞了十幾年養殖的李傳賢喜笑顏開。而在以前,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截至2017年底,沙口村灘涂養殖業已初具規模,成為村里重要的支柱產業,帶動了魚類產品冷藏、加工、運輸、銷售等良性發展,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延伸,產業價值鏈、村民利益鏈都得到不斷提升。“現在,全村從事水產品鮮活快運的車輛達到36輛,年運銷量達2200噸,僅此一項村民們可增收400萬元。特別是到了水產品銷售旺季,運輸車天天往返於北京、上海、西安、鄭州等城市,水產品更是供不應求。”劉永強實現了當初對村民們的承諾,通過暢通水產品流通渠道,解決銷售難,實現了養殖戶塘頭、活體銷售,給村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實實在在“惠民生” 多條“硬體配套”同步發力
發展路上,民眾幸福是第一目標。村集體富了,就應該讓村民率先享受到發展的成果。
每當夜幕降臨,新建的沙口村劇場內都會傳來陣陣音樂聲和歡笑聲,村民們自發到這裡表演節目、觀看電影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以前在城裡打工時,看到人家有劇場,覺得特別好看,現在我們村也有自己的劇場,我們每天都會去,白天干農活,晚上看演出,日子過得很充實、很開心!”村民們由衷感嘆道。
劉永強看到村子雖然富裕了,但喝酒、打架、賭博的也多了,村民思想掉了隊,這樣的沙口村,顯然不能令人滿意。究其原因,在於長期間缺乏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無法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017年6月,總投資100餘萬元的沙口村大劇場正式投入使用。從那一天起,沙口村變得熱鬧起來了,村民們的關係也一天一天變得更加親密,大劇場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村民看戲不再遠、休閒不再難,文化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有味,還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素質,淨化了村風民風。
別看現在的沙口村一派欣欣向榮,可誰又能想到,上任伊始,劉永強面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村莊街道高低起伏,落差兩米多高,一到雨天,污水就向低洼戶流淌,造成村民矛盾嚴重。家家戶戶都在自己門前建小廁所、小伙房,髒亂差問題十分嚴重。
“一座村莊如果沒有整潔的街巷、完善的設施,惠民的保障,那么,它就稱不上一個美麗鄉村。”劉永強坦言,在他上任之後,長期以來,他都充分發揮黨支部帶動效應,在村容改善、設施配套、鄉風治理等多條戰線上同步發力,讓沙口這張靚麗“名片”越擦越亮。十年來,沙口村累計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綠化、硬化、亮化、美化,把沙口村建設的像一座大公園;興建新農村服務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沙口劇場。
然而,劉永強最得意的“手筆”,要算是建設“老年村”了。沙口村共有村民380多戶,60歲以上老人就有160多戶,過去大部分三四代人住在一起,不僅擁擠,婆媳之間、父子之間也常因生活瑣事鬧得不可開交。
家庭矛盾多了,勢必會影響村裡的安定團結。為了緩解這一矛盾,2013年春天,經過深思熟慮的劉永強提出了建設老年村的建議,並得到幹部民眾的一致支持。他立即找到區規劃設計院,按照60平方住房、20平方小院的規格進行設計。一期100棟房子在2014年10月竣工啟用,二期60棟房子在2017年7月份正式啟用。
“建設養老中心,我們總計花費720萬元,共有150個床位,專為行動不便老年人提供家門口的服務。”為確保分配公平公正,劉永強綜合黨員民眾的意見,制定了分配標準:困難家庭的老人優先;兩套房子的家庭不參與首批分房;房子產權歸集體,不能轉租轉借……老年村的建設,讓敬老孝老蔚然成風,兒媳婦們都互相比著為老人買家具、配電器。
“在沙口村過日子,比在城裡還滋潤呀!”70歲退休幹部李承榮禁感慨道。此前,他賣掉城區的房子,搬回到沙口老家安度晚年。“能有今天的幸福日子,多虧了有你這位好書記,是他帶領大家把咱們村變得越來越美的!”李承榮說出了全體村民的心聲。
2017年8月23日,時任連雲港市委書記的楊省世專程來到沙口村調研,充分肯定沙口村的做法:“村兩委為老百姓服務意識強,沙口村的養老模式最能代表農村養老發展。”
不僅如此,在沙口村,除落實國家惠民政策外,村里還分別為60歲以上、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每人發放150元、200元養老金,購買意外保險。全村每家每戶有線電視費、新農合的費用也全部由村里統一支付。投入15.6萬元為全村村民購買合作醫療保險,實現了全民合作醫療交費全免。
淳化鄉風“靠鄉賢” 讓鄉賢們的嘉言懿行垂範鄉里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治理人才流失、主體弱化、對象多元化、環境複雜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劉永強面臨著巨大挑戰與嚴峻考驗。為此,他充分發揮新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橋樑作用、鄉村發展中的智庫作用、鄉風文明中的榜樣作用,努力探索著弘揚“鄉賢文化”、涵育文明鄉風的新農村建設蘇北樣板。
“現在沙口村富了,村民的生活改善了,閒暇時間也就多了起來,一時間,聚眾賭博等不良風氣盛行。甚至有的夫妻因為掙錢掙多了,心思也飄了,天天吵著鬧離婚。”劉永強開始有些隱隱擔心:“如果再不強化村民的精神教育,任由這種不良風氣滋長蔓延,將帶壞農村風氣,掏空村民腰包,嚴重影響整個沙口村的長遠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劉永強陷入深深地思考。
恰巧此時,贛榆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新鄉賢文化建設。連雲港市首位全國道德模範、“現代鄉賢”方敬老人先後傾盡200 余萬元畢生積蓄,資助260名貧困學子步入高等院校,以一人之力改變了宋莊鎮鄉民“上學不如上船,讀書不如賺錢”的短視觀念,激發了四鄉八鄰重教尚學的熱情。
這讓劉永強看到了鄉賢的力量,原來榜樣並不遙遠,鄉賢就在身邊。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的劉永強,深深地意識到,要想治理好村子,不僅要法治,也要德治,更要法治、德治相結合,講法、講理、還要講情,這樣才能使家庭和順、鄰里和睦、村莊和諧。
於是,他立即著手開展村鄉賢的評選,在樹立鄉賢典範的同時,他又牽頭對村民廣場實施提升改造,打造全新的新鄉賢廣場。一時間,在村委會門口的鄉賢榜上,一位位新鄉賢的事跡不斷展現出來,他們中既有退伍軍人,也有海邊電灌站工人,還有農家主婦,一個個平凡而感人的事跡,如汩汩泉水,悄無聲息地沁入心田,慢慢滋潤著整個村莊。
張振琦老先生是一名上海知青。上世紀60年代,他來到沙口村,紮根從事國小教育40多年。退休後,他一心都撲在校外輔導站上。如今,74歲的老人被劉永強聘為村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老人以校外輔導站為家,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失去雙親的孤兒進行思想教育、經濟捐助。2006年,成立“沙口村助學基金會”,先後幫助37名因貧輟學的學生重返校園。劉永強說,在張老師的帶動下,村里越來越多的五老人員相聚到一起,平時在一起關心、議論村裡的發展,評議村裡的事。
80歲的退伍老軍人秦啟發,經常給村裡的孩子們講解革命傳統故事。劉永強為村子做出的一切,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怎么去定義一個村子發展的好不好,不是光看村子美不美、村民富不富,更重要的,是要看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充實富足。劉永強書記最早想到了這點,令人敬佩!”
2015年春節,劉永強到老年村拜年,65歲的王傳芳拉著他的手說:“咱們的幸福日子,多虧了有了你這位好書記。”然而,村民們的稱讚他只默默記在了心裡。“這些年,一路走來,有付出,有收穫,有汗水,有委屈,也有淚水。但當我看到沙口村一天天變美,樓房一天天變多,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我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談及未來的心愿,劉永強始終保持那顆為民初心,村子的變化,村民們都看在眼裡,也越來越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有了村民的支持,他相信,實現村莊秀美、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生活甜美的美好憧憬不會遙遠。
最美風景在基層,最深感動在鄉間。走進沙口村,感受最深的是劉永強紮根基層十餘年的最美奮鬥者形象;他,執著求索,用ー顆初心“為黨分憂,為民解難”;他,默默耕耘,堅守職責使命,立誓詮釋無私奉獻。
實幹,既是工作作風,也是工作方法。劉永強常說,既然擔當了村子的帶頭人,就要把百姓帶到致富的路上,而通往這條路的法子只有一個字,那就是“乾”。不光自己乾,還要帶領村子裡的黨員幹部一起乾。
有位就要有為,在其位謀其政。村幹部就是要心裡時時刻刻裝著民眾,為民眾著想為民眾做事,民眾才會信任擁護。十餘年間,劉永強用行動丈量著每一寸土地,用熱情關愛著每一戶村民,民眾的口碑就是對他最大的認可。
所獲榮譽
2019年10月30日,中央文明辦在江西省宜春市舉辦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並發布10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