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民叔

劉民叔

劉民叔(1897~1960) ,名復,四川成都人。少時就讀於成都府中學堂、四川存古堂,課餘從祖父、外祖習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民叔
  • 別名:劉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
  • 出生日期:1897
  • 逝世日期:1960
  • 性別:男
並從學於國學大師廖季平,對古(中)醫學鑽研頗深。民國15年 (1926年)移居上海行醫。民國26年創立中國古醫學會,發展、交流古醫學術經驗。民國29年任教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劉氏行醫40餘年,精於內科,兼通婦、兒科。早年常投麻、桂、白虎、承氣原方以治時症;晚年探索以中藥治療臌脹、腫瘤等疑難重症。治雜病以虛實為綱,治實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補虛重在養陽,每用大劑附桂、硫磺等。著有《魯樓醫案》、《伊尹湯液經》、《時疫解惑論》、《腫脹編》、《華陽醫說》、《傷寒論霍亂訓解》、《素問痿論釋難》。撰有《神農本草經逸文考》等。
先生名復,字民叔,姓劉氏,四川成都華陽縣人,生於公元1897年,即清光緒廿三年丁酉十月十五日,歿於公元1960年5月7日,享年六十四歲。先生曾祖懷公業醫,祖承先公亦業醫,故自幼秉承家學。八歲就童子塾,即以“人之初,性本善”與“醫之始,本岐黃”兩書同時並讀。越五年,讀書成都府中學堂,課餘之暇,從外祖康朝慶公學醫,嗣又入四川存古學堂,課餘研醫不輟。又先後從郭、吳、胡、馮、何、陳、范、鄭諸名師游。1915年九月應四川全省第一屆中醫考試,名列甲等第一,不以是自滿,而更事深造。請業於蜀中大儒井研廖季平先生,得所傳,至是專以古醫學鳴世。廖氏為近代經學大師,學問精深淵博,世罕其儔,康有為梁啓超輩皆受其訓益,餘杭章太炎亦盛稱廖氏之學確有獨到之處,而醫學乃其餘緒耳。1926年,先生束裝東下,先至渝,繼之夏口,續之寧,復至滬瀆,僑居黃浦江濱,懸壼行醫凡三十餘年。先生治病救人,盡心盡力,凡臨一症,負責終紿。其處方既簡而賅,亦奇亦正,疑難大病,往往投以不經見之藥,如附子、烏頭、砒霜、木鱉、硫磺、巴豆、甘遂、大戟、蝱蟲、水蛭、大黃之屬,且劑量逾恆,屢起沉疴,是以聲譽卓然,求診者日必百數十人。
夫子之治學也,凡唐宋以還之書無不讀,而獨取神農伊尹仲景之書,一以古醫經為正宗,創立中國古醫學會,講學於魯樓講台,四方景從而師事者日益眾。二十年代中期,與神州國醫學會中醫界諸老友朱少坡、祝味菊等,協辦景和醫科大學並任教焉,為中醫教育事業作出很大貢獻。立論中國古醫為六大學派:凡治神農學者曰湯液派、治黃帝學者曰針灸派、治彭祖學者曰導引派、治素女學者曰房中派、治苖父學者曰祝由派、治俞跗學者曰割治派。我中醫處方用藥者屬湯液派,而神農伊尹仲景者為湯液派之大成也。湯液家法辨證首重立法,立法而後候證,故先立風、寒、溫三綱,後定汗、吐、下、利、溫中、養陰六法,再以表裏分配而出六經。簡約之,亦即一表二裏,一表在太陽主汗法,二裏實則陽明主下法,虛則少陰主溫法。此為湯液辨證之要旨,亦為藥治學家之正宗。
論《傷寒論》中風、傷寒二者條文宜互易,以中風為表實證,故當不汗出而惡風。傷寒為表虛證,故當汗出而惡寒。即以麻黃湯為治中風之首方,桂枝湯為治傷寒之首方,補正千年以來歷代傷寒注家之闕失。
說中國為世界之古國,古醫為世界之古醫,神農嘗藥,黃帝制針,伊尹組方,源流遠長,代有發明。若古希臘、古羅馬之哲理醫學,則遠不如中醫有系統有組織也。此等實事求是,格物致知之成績,在世界醫學史上誠有不可磨滅者,且乎巍然獨立於東方,為世界醫學之瑰寶。
自乾嘉以來,江南醫風多崇尚葉薛吳王,用藥輕清,以靈巧為主。而劉師處方用藥,一遵古醫經,善用經方之麻桂姜辛,於附子一味,尤有獨到心得,時人奉之為川派。與當時同在上海開業之四川祝味菊先生,並稱之為火神。先生川籍人也。其於附子家屬及其臨牀使用,獨具隻眼,以中醫處方用藥,當以天生原藥為合宜,取本草以疏方劑,取方以證本草,運用原藥以求原效,不得與提煉有效成份並為一談。附子之為藥焉,在中醫列入溫中類,以為回陽救絕者也。其家屬有五, 附子、烏頭、天雄、側子、漏籃子,同一辛味而各異其趣。按附子成熟於秋,而必采之於冬,待其形全氣足,乃合於用,且以八角者為良。至春由少而壯,名曰烏頭。烏頭為母,而更環生附子。附子、烏頭以冬春采時為別,而烏頭、天雄,則又以有無附子為識。烏頭體團,有子附生,性雌故也。天雄形長,獨生無子,性雄故也。是附子、天雄、烏頭三品,為同種而異用者也。若位偏而體小者,名為側子,至於再偏更小者,名鬲子,亦名漏籃子。此三者皆環生於烏頭。古方有用側子以治風濕偏痹之證。而漏籃子則用者甚少,以其賦性不厚故也。附子家屬,性皆麻痹,用之者亦正利用其麻痹之性,其甚者作醉無所知覺,但不致人於死,苟心力有餘,必然來甦。然必野生者乃有此性,若田種者則又遠遜矣。惟此麻痹,可除寒濕,可逐水氣,可以挽元陽之亡,可以續神機之絕。除此而外,附子獨具破症堅積聚血瘕之功效, 此為近世本草忽略少察之處。正因附子列《神農本經》下品,屬辛溫強有力之品,力能消瘀散血破症堅血瘕,劉師選用,以之治惡性腫瘤之屬寒證者,每獲良效。
先生於惡性腫瘤治療,別具匠心,以腫瘤亦當辨其表裏、虛實、寒熱、上下、氣血,按汗、吐、下、利、溫中、養陰六法參差互用。特腫瘤專病,又當加強其辨證論治之細則,其分腫瘤為四例;一曰結氣,治之以散;二曰血瘕,治之以破;三曰絕傷,治之以續;四曰死肌,治之以逐。臨牀選用生半夏、海藻、白歛、南星、附子、桃仁、丹參、鼠婦、水蛭、壁虎、地黃、乾漆、白膠、白芨、絡石、鐵落諸藥,靈活掌握,誠有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進而收治癒之功,為近代中醫治療惡性腫瘤另闢蹊徑。
先生晚年尤擅治卒中大厥、腹水鼓脹等疑難諸症。論說腹水腫脹,治在少陽,少陽主利法者也。以古時和、利兩字相近,遂誤利為和,後世諸家因之,而不知少陽之“和”解當為“利”解也。著有《腫脹》專編,立九法十三方。論原巴豆治療日本住血吸蟲病晚期腹水,以及原巴豆宜不劈破先煎,待巴豆油自然溶解於水,以之逐水而無嘔吐之弊,並附驗案於後。全編引經據典,心裁獨出。
1954年,先生出席華東暨上海巿中醫代表會議,又先後應全國血吸蟲病九人小組及上海廣慈醫院、徐滙醫院之聘,顧問中醫。
先生長子慎言,長女文粲,秉承家學,皆業醫。門弟子有張亦相、周元慶、陳正平、黎曉生、楊茂如、朱佐才、周濟士、孟友松、李鼎、蔡岫青、邱介天、葉茂煙、查國科、胡慈園、汪讚美、劉德傳、楊晴碧、張文江、王凱平、詹陽春、陳濟瑩、卞嵩京等數十人。
先生著作已公諸於世者有《古醫湯液叢書》《蜀醫叢書》《魯樓醫學叢書》,如《神農古本草經三品逸文考》《考次伊尹湯液經》《時疫解惑論》《傷寒論霍亂訓解》《素問痿論釋難》《魯樓醫案》《華陽醫說(上下集)》,及《腫脹編》等。
嵩京入門既晚,同門中數。最幼,今舉先生五十年代醫案數則,或由此可略窺先生醫術之全豹。
梁步孔,滬上命相家真左筆梁左書之哲嗣也。自幼哮喘,發則痰嗽喘逆,倚息亟亟乎不可終日。胸突背駝,雖年屆弱冠,猶狀如孩童,其父慮其久而天折不壽,乃求治於先生。先生為平旦診脈者三,斟酌再四,處上下兩信丸與服。方用紅砒、白砒為主,頓時震動全巿醫藥各界。蔡同德、達仁堂兩藥店並湊,始為之配全,朝夕服之,一年病情控制, 二年、三年,逐形發育長大,儼然偉岸一丈夫也。後娶妻生子,一如常人。
上下兩信丸 治哮喘痼疾,喉中有呀呷音,雖胸凸背駝亦良驗。此方無毒,可以久服,病癒不發為止。
上方 白砒 西藏青果 甘草 上三味共研極細末,用薄米糊為丸,如芥子大,瓷瓶密藏,勿令洩氣,每日上午九時服十丸,涼開水送下。未滿六歲者服六丸,未滿兩歲者服兩丸。
下方 紅砒 杭州白芍 甘草 上二味共研極細末,用薄米糊為丸,如芥子大,瓷瓶密藏,勿令洩氣,每日下午三時服十丸,涼開水送下。未滿六歲者服六丸,未滿兩歲者服兩丸。
上下方 夜晚九時取上下方各五丸,涼開水送下。幼孩服如前法,以上三次,服藥後並高枕仰臥,勿多言語。
先生曰,砒石,大辛大熱大毒,專能燥痰,治寒痰堅結不解之哮喘夙疾,以及瘧痢諸症。用之得當真有劫病卻疾之效,內服祗可極少量,合入丹丸,取其久服而收功之能事。先生更常用砒石治中風痰閉證屢驗,以哮喘既可用砒石以逐痰,而中風痰閉,亦可以砒石以逐痰,痰去則竅開,神明得復,方出《太平惠民方》。
沈男,四十五歲,患喘咳已久,寒痰留滯上焦,氣道壅窒,咳逆喘促,倚息不得臥,診得陽脈浮緊,陰脈弦澀,法當先攻其表,開發上焦,方用生麻黃 石硫磺 北細辛 桂枝尖 光杏仁 姜半夏 五味子 生甘草服藥一劑,喘咳減輕,原方去硫磺、杏仁、姜半夏,加生半夏 白附塊 乾姜 ,服後咯出濁痰甚多,胸膈廓然得開,病勢已減其半,遂專以小青龍加射干、杏仁、茯苓等味,以助其溫宣淡滲,喘咳痰嗽逐漸平復,續以甘藥調治,以資益養。
先生曰,此寒痰膠結之證也。元陽既虧,復感外邪,勢難驟解,今用麻桂等開發,復以硫磺溫攝下元,是則以緩喘吸,而免暴脫之虞,故必堅持標本兼治,即整體與局部並顧之法也。
丁大狗,滬西江蘇路本幫老飯店職工,病梅毒性心臟病,肝硬化腹水多年,既苦病痛之纏身,復愁生活之困苦。先生聞之,每值轉方,輒驅車往焉,自費用餐,免費診病。每方用原巴豆二三兩為主,治療再三,竟得帶病延年,今錄處方一則:
一醫附一醫院,門診號57-30254。診斷為梅毒性心臟病,肝硬化腹水,鼓脹已成,腹壁青脈怒張,心悸,動輒喘促,面色黧黑,形肉消乏,診得脈沈弦澀,視其苔黃垢膩,方用,原巴豆 生錦紋 半邊蓮 九孔子 棗仁 木通 翹心 海藻 昆布 海帶 苞米須 老柚皮服三劑。
先生曰,巴豆、大黃,同為峻烈瀉下藥也。而巴豆性溫,大黃苦寒,巴豆宜於寒凝積聚,大黃用於實熱燥結。雖稟性各異,然亦有其共性,以並具斬關奪門,勘亂卻病之功。古方三物偹急丸,所以巴豆大黃同用,要在此也。兩藥峻烈瀉下,更能破症瘕積聚,蓋有形實積,必頼此兩味,始得水瘀並除。湯劑用原巴豆,當宜生用,去殼取仁,不可搗碎,先煎一小時,今裂開油出,自然化和於水,則不致使人煩亂不安。若用巴豆霜,則藥效不彰。
又甘遂、大戟,亦峻烈逐水藥也,氣體壯實者宜之,蓋皆性猛有毒之品。後世炮製甘遂,常以面煨或醋制,以減毒性,然毒性既減,藥效亦損。先生因之,每用生甘遂,取肥白者研粉,以速藥效。每用一二錢,和入湯藥服。此亦《內經》“潔淨府、去陳莝”之說也。善用者必有奇效。
孫洪,第二軍醫大學政委。早年投身革命,軍旅生涯,難免風霜露宿,饑飽勞役,而成陽虛沈寒痼冷夙疾。終年形寒不煖,雖值暑天,亦必長袖衣褲,反覆泄瀉,不能稍冷或食油膩,外形不減,而神情萎頓。先生為處大劑溫中,方用黃附塊 辣乾姜 瑤肉桂 潞黨參 五味子 生甘草煎取濃湯,一日三服,每服一碗,前後共服附子達百斤之多,逐漸康復如常。
汪金森,男,卅八歲,工人,患全身性脂膜炎,住廣慈醫院內科病房。先生顧問廣慈醫院中醫,每值周三下午,必來車相迎。病者全身皮下結節,成批發生,大小不等。先則潮紅熱痛,數周後退,退後皮膚塌陷黯黑,伴持續高熱達四十度,消乏無力,食慾減退,肌肉關節酸痛,大渴煩躁,脈呈洪大有力,舌現黯紅,先生仿犀角地黃,清營化斑法。方用生石膏 犀角 生梔子豆豉黃連 為主,另以元參、丹皮、紫草、連翹、竹葉、黃栢、木通、知母、茅根、洋參、綠豆、草河車等味,隨證加減。再以鮮生地 另泡絞汁沖入,治療半月,高熱控制,皮下結節紅腫亦減少發,煩渴飲食都得改善,前後共進石膏五十餘斤。旁觀者無不為之高興,渠料因瑣碎事,夫妻齟齬,病情突變,一夜暴卒,聞之者皆為之嘆息。
陳劍晨,先生之老友,滬上口琹演奏家,與石人望等同享盛名,體質素弱,復因事煩,乃習氣功,欲使強健,然因指導無方,遂致走火,氣聚結於脈絡,流竄不已,肢體酸麻無力,食少便爛,肌膚甲錯,形肉瘦削,四肢厥冷,燥渴引飲,遂成上熱下寒,上燥下濕之候。先生處溫下潤燥,利絡引氣方。方用黃附塊 鮮土苓 蘄蛇 淡蠍 僵蠶 蚯蚓 甘草 大豆卷 薏苡 桑枝槐枝桃枝李枝杏枝梅枝柳枝服二劑 如此常年調治,症狀好轉,今尚健在云云。
原用量一錢,折合今算為三克。
(本文分別刊登於一九九四年十月《第十一次全國醫史學術會議論文摘要滙編》、一九九五年第一期《上海中醫藥雜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