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紀念堂

劉氏宗祠福州市倉山區金山街道劉宅村,初建於石敬塘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是“鳳崗劉”入閩始祖劉存公裔孫、後唐殿中侍御史劉文濟始建的。古祠歷經風雨滄桑,1990年依原貌重修整葺,為福建五十名祠之一,是全省為數不多的千年古祠,至今業已1073年。

基本介紹

  • 初建於:石敬塘後晉天福元年(936年)
  • 歷史:1073年
  • 面積:600平方公尺
簡介,概述,

簡介

“劉氏紀念堂”是於1998年正月初八奠基,並於隔年的正月廿九動工,工程花費了約四年,並擇定2004年4月15日正式開光。整個工程耗資130萬元人民幣(約65萬元馬幣)。
“劉氏紀念堂”面積6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500平方公尺,按建築的規劃,為一院四廳,全棟建築共有36條水泥柱,底樓大廳是懸掛劉氏歷代的“帝王將相”肖像,供瞻仰,二樓便是劉氏家族三位始祖--源明公、累公和廣傳公的銅像。
“劉氏紀念堂”在建設方面,全面用瓷磚及大理石裝修,地板水磨,外牆為粉紅色,內牆為白色,屋頂屋檐是以瓷畫琉璃裝璜,四周還有古畫與山水畫,如“八仙過海”、“仙女下凡”、“唐僧取經”、“金雞報曉”、“白花爭艷”、“桃李爭春”等。

概述

福州市倉山區金山街道劉宅村有一座千年鳳崗忠賢劉氏宗祠,坐落在浦上路南側。
劉氏紀念堂
對民族傳統觀念非常重視的華人來說,宗祠的開光,可謂是一項盛大的典禮,所以,劉氏紀念堂的開光典禮,獲得了中國國內各省縣與海外劉氏宗親團體的熱烈參與,同時,來自其它縣市的其它姓氏團體與組織,也紛紛派出代表參與。
馬來西亞這次是以全馬劉氏宗親會會長劉漢水為首,東西馬各團總數約100人,是其中一個海外較大的代表團,其中,東馬的代表團中,還包括了剛剛接任馬來西亞河總會長兼砂拉越河婆同鄉會會長的蔡子今以及其他砂拉越河婆同鄉會代表,一行約40人,都受到邀請,參加這項開光典禮。
第一個階段的儀式是在紀念堂內進行,由劉氏族人內,德高望重的族長級人物主持。在這個儀式結束後,各代表便整隊出發往縣城廣場。
從縣城廣場遊行到紀念堂宗祠,是一次盛大的遊行隊伍,對比馬來西亞的各項遊行慶典活動,在揭西鎮舉行的這項遊行沒有花花綠綠的花車,但卻依然鑼鼓喧天、旗幟鮮艷。
整支遊行隊伍可以分成三個主要的部分,領頭的是為遊行隊伍增添歌舞氣勢的隊伍,包括鑼鼓隊、獅隊、舞龍隊等。
隨後便是一面長方形的大錦旗,書“粵東·劉氏宗親總會”,然後還有一個以錦色為底的‘劉’,錦旗後是來自海外各省的劉氏宗長,紛紛提著燈籠,領著隊伍前進,接下來是以三輪機車載著的三牲,還有其它以人力提著的祭品。
整支遊行隊伍的路線,是從揭西縣城廣場,繞著市鎮後,遊行至“劉氏紀念堂”,一路上在各表演隊伍的精彩表演與助興下,使遊行隊伍更添生色,尤其是舞龍隊逢十字路口便進行表演,成為遊行的一大特色。
當遊行隊伍抵達“劉氏紀念堂”時,也是這次活動中的其中一個高潮,只見鑼鼓隊、花鼓隊、獅隊等皆列在入口處的兩旁,在‘劉’字大錦旗的帶領下,以劉氏各宗長為首,各祭品、各姓氏代表們依次通過,直到紀念堂的門前,遂將祭品一一擺設,代表們在祭品後依次列隊。
隊形齊全後,劉氏各宗長首先邁步進入‘劉氏紀念堂’,向列祖列宗拜祭,隨隊人員跟著一一將祭品擺妥,祭典便正式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在紀念堂的宗祠祭典中,除了劉氏族人的祭拜外,來自各縣市的其它姓氏代表也參加了一個部分的拜祭,象徵了各姓氏互敬互重的義氣。
整個祭典約在上午十時半左右結束,籌辦單位隨後便於兩間酒樓安排宴席,以款待來自各地的賓客,整個盛大的開光儀式,便告一段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