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鑫

劉樹鑫(1861—1943)號貢三,高莊子村人。父清駿,清同治元年舉人,曾任懷來縣教諭。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樹鑫
  • 出生地:高莊子村
  • 出生時間:1861
  • 去世時間:1943
劉樹鑫(1861—1943)號貢三,高莊子村人。父清駿,清同治元年舉人,曾任懷來縣教諭。樹鑫少年受家庭薰陶,並得舅父張湛園教誨,於光緒十七年(1891)中辛卯科舉人,宣統二年(1910)庚戍會考,名列一等。授外務部榷算司主事。辛亥革命(1911)後,先後任直隸省立八中(易縣中學)二中(今滄州一中)國文教師。二中國文教師中,3人是舉人,惟樹鑫聲望最高,在易縣任教,時值荒年,人民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劉樹鑫憫於民眾疾苦,曾作《流民詩》、《丐婦吟》等詩篇,載民國撰《滄縣誌·文編》中。樹鑫一生詩文著作甚多,曾輯成《地山草堂詩文集》6卷,在北京付印。日本侵華戰起,北京滄陷,稿件遺失。晚年參加分纂《滄縣誌》,總纂《南皮縣誌》。津南數縣民間碑文、民國初年之墓誌等,亦有其作。樹鑫舉於清末,未出仕前,在家教讀數年,門下受業頗多。其學識淵博,教授得法,成民初津南一帶知名文學宗師之一。一生篤行孔孟之道,修身治家,十分嚴謹,無義之財,分文不取。王寺趕集,拾一錢袋,遍尋失主不見,遂寫一招領啟事,懸錢於樹上。素對子女教育極嚴,平生不積財,子弟均令入學,學資不敷,則出賣土地家產。故子孫中大學畢業者多人,皆其重視對子弟文化教育結果。為明已志,自撰一聯於壁:“友以輔仁,唯正士能歸已過;書原有用;道通儒自達人情”。日本侵略軍攻占華北後,樹鑫目睹日偽暴行,極為憤慨,l938年春,日軍在南皮境內,實行“三光”政策,先生在津讀書的族孫厚爽、厚均回家探親,均被日軍殺害於王寺村南。樹鑫親睹幼孫無辜被殺,將生死置之度外,撰文譴責侵略者暴行,文章置於案頭。此間,鄉村富豪,地主士紳,紛紛避居大城市,樹鑫則仍居鄉間斗室,與鄰里共存亡。當時,天津市偽市長潘毓桂與樹鑫為翁婿之親,潘幾次來信請樹鑫去津,樹鑫絕然不與潘家來往,並告誡子炯怡,孫、厚坪,侄孫厚增,從此不許去潘家探親,與潘家斷絕親情關係,更不準投潘某謀事。並告誡:“誰不遵守,即為不忠不孝!”人稱是中國人有骨氣者。劉樹鑫雖出身於封建家庭,然樂與平民接觸,深知人民疾苦。一年,秋季農忙,請來山東戲班演戲,“會首”向民眾攤斂,名日:唱謝雨戲!百姓議論:今年不旱,因何謝雨斂錢?“會首”以謝明年雨以對。請樹鑫為戲台撰聯,劉樹鑫為其大書戲聯,貼於台柱:“會首既虔誠,無今年旱,謝明年雨,善舉也;民眾且閒看,唱山東戲,酬山西神,同樂乎!時人笑之。抗戰期間,劉樹鑫被人民政府命名為開明士紳。為應付日偽橫徵暴斂,自己賣地30餘畝,替村民攤征,減輕負擔。
1942年底,孫清屯據點偽軍,至高莊子村討“新春過年”費。遭到八路軍地方部隊阻擊,偽軍頭目惱羞成怒,指斥劉樹鑫“勾結”八路(軍)。樹鑫先生氣憤成疾,次年春去世,一代儒師死於日偽之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