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海(軍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榮譽面前,劉樹海是一個最知道滿足的人;在改造傳統炮兵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上,劉樹海又是一位永不滿足的拓荒者。他說,“我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炮兵事業,我也從中收穫了很多很多的欣慰和自豪。我要把畢生的精力交給正在進行的炮兵信息化建設甚至更遠的目標,一息尚存,永不止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樹海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新鄉市一中  南京理工大學 
  • 軍銜   :少將
簡介,生平,從軍,榮譽,成就,作品,評價,功績,其他,

簡介

畢業院校 :新鄉市一中 南京理工大學少將
2005年5月15日,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通令,嘉獎有功單位和個人,我校校友劉樹海將軍位列其中,榮立二等功。

生平

18歲時,懷著一腔報國情懷,他走進了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成了一名軍人,同時也成了一名大學生。在那個狂熱著衝動和激情的年代,他靜靜地貓在充滿知識和智慧的“象牙塔”里,定位著科教改變軍事的人生坐標。
23歲時,他成了一名軍官、一名教師,從而掀開了自己在綠色軍營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生扉頁,雖然一年之後因學院更名華東工程學院不得不集體轉業,但矢志國防教育的初衷歷經歲月沖刷始終不改。
37歲時,已脫下軍裝13年的他毅然放棄古都南京的優越環境和全國重點大學的優厚待遇,拖家帶口來到安徽合肥,成了解放軍炮兵技術學院(炮兵學院前身)一名普通的軍事教員,這一乾又是25年。二度從軍,他更加看重戎裝加身的那份責任,更加執著地追尋著理想,終至學生盈門,桃李滿天下。
57歲時,已培養、指導出51名軍事學碩士、13名軍事學和工學博士的他終於圓了每名軍人都會做的夢,被授予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成了一名我軍初級院校為數不多的“將軍教授”。這一天,他沒有接受恭賀,而是一整天悶在房間裡,努力思考著下一步如何不辱使命……

從軍

二度從軍,桃李滿園寸心知
1942年7月,劉樹海出生在河南新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教會了他面對任何困難都堅忍不拔。
6歲,父親勒緊腰帶把他送進了學堂:“好好念書!”這句極普通的話竟促成了劉樹海始終發奮苦讀。
高考前,劉樹海已經是學校公認的“狀元”苗子,但他卻出人意料地在志願上亂報了一通。教導主任在審查志願書時很吃驚,問道:你的成績都是5分,為什麼不考清華大學?劉樹海半天才道出心中苦水:“填什麼都沒有用,考上了也沒錢上學……”
一個月後,劉樹海走進了位於南京鐘山腳下的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這時他才知道,就因為自己的那句話,他被學校保送上了軍校。
1965年10月,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大學五年學業的劉樹海留校當了軍事教官,從此走上了為國防教育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生之路。後因學校集體轉業改辦華東工程學院,他脫下了軍裝。但他報國從軍的追求依然不改。1979年,已37歲的他回響黨中央創辦軍事院校的號召,二次參軍來到安徽合肥,再度穿上草綠戎裝,成了炮兵技術學院一名普通的軍事教員。
前後40年在大學執教生涯,雖為他平添了許多白髮,但也給了他一筆為之驕傲的財富———學生盈門,桃李天下。40年來,他為國家和軍隊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尤其令他高興的是,自1990年以來,他共培養了51名軍事學碩士、13名軍事學和工學博士,培養數量在我軍兵種院校首屈一指。其中,許多學生已成為有關單位的學術帶頭人。為此,劉樹海曾2次榮立二等功、1次榮立三等功,還成為全軍優秀教師、全軍院校育才獎“金獎”、總參人梯獎獲得者。

榮譽

從創立理論體系到躋身全軍重點學科
執教40年來,劉樹海在深入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帶有前沿性、引導性的科研課題,在炮兵指揮自動化理論創新、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為我軍炮兵作戰指揮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上世紀70年代,劉樹海在國內率先開展炮兵指揮自動化系統研製,而後主持了炮兵指揮自動化工程研究,經過長期不懈努力,解決了系統研製和運用中的大量技術難題,研製了系列炮兵指揮自動化系統並裝備全軍炮兵,縮短了我軍炮兵與軍事強國的差距,有效地提高了我軍炮兵作戰任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1983年劉樹海在全軍率先創立了炮兵指揮自動化理論體系,開辦了炮兵指揮自動化專業,培養了大批炮兵指揮自動化人才。

成就

劉樹海還卓有成效地進行了學術理論方面的探索和集成,先後編著並公開出版了《炮兵C3I系統》、《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炮兵作戰指揮學》等19部學術著作和專業教材,撰寫並發表具有重大理論創新的學術論文200餘篇,9篇被SCI、EI和ISTP三大檢索機構收錄,為進入21世紀信息化戰爭的炮兵作戰指揮學科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依據。
在推動炮兵作戰指揮學科創立和發展的征程上,劉樹海是理論的“先導者”,更是實踐的“苦行僧”。他善於把理論的探索付諸實踐創新,並把經實踐檢驗的結論完善和升華到理論總結中去。由他主持或參與完成的“炮兵作戰指揮學科理論體系的創立與建設”、“炮兵信息化指揮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等系統闡述了炮兵作戰指揮活動的一般規律和方法,科學規範了炮兵作戰指揮活動的方法和程式,為教學訓練和科研創新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牽引了不同時期的炮兵作戰指揮人才培養。其中,獲2004年軍隊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的“創建科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在全軍首創了軍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為軍事人才培養打造了科學可靠的質量“盾牌”。

作品

劉樹海始終不遺餘力地致力於炮兵作戰指揮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他的帶領下,炮兵學院作戰指揮學科先後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學位授權點,並被評為全軍重點學科。日前,以該學科為支撐,炮兵學院又被增列為項目博士後招收單位。這一學科當之無愧地走在了我軍兵種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最前沿。
甘做傳統炮兵信息化改造“鋪路石”
有人把劉樹海比作炮兵作戰指揮學科的奠基人,而他更願意把自己當作傳統炮兵信息化改造的“鋪路石”。
1969年,已集體轉業三年多但始終凝望著軍營的劉樹海終於迎來了科研的春天,我軍第一個炮兵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研製任務落在了他和同事們身上。在他們的刻苦攻關下,成功擬合出了滿足精度的122毫米榴彈炮兩個彈種的射表,還開創性地研製出小型函式電位計,完成了射表函式的擬合。當時,這一訊息對我炮兵來說,幾乎成了轟動性新聞。

評價

在隨後幾年裡,他與課題組其他同志一道,又研製完成了我軍首例炮兵指揮自動化系統———某型122毫米榴彈炮營射擊指揮儀。這一指揮儀成功運用於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發揮了顯著的軍事效益,戰士們都親切地稱之為“火炮智多星”。1978年,該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此後,經過綜合改造,他們又採用自行研製的環形電位計方案,破解了由雷射測距機到指揮儀的模擬信號遠距離傳輸難題,從而將決定炮兵營射擊諸元的時間從15分鐘至20分鐘奇蹟般地降到只需42秒,跨越性地提高了炮兵的火力反應能力。這在當時幾乎被軍事學術界奉為一部“神話”。1980年,這一成果被評為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面對成績,時為炮兵技術學院訓練部講師的劉樹海與教研室同行很快達成了共識:選擇創新,著眼超越。也就是從那天起,我軍炮兵作戰指揮裝備研製和技術創新開始了一次接一次的自我超越。

功績

炮兵射擊諸元快速決定是一個制約炮兵作戰效能發揮的瓶頸。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在劉樹海的主持下,課題組開始了“地面炮兵戰場目標射擊價值分析”研究。這一研究成果很快問世,專家鑑定後給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結論:該成果實現了地面炮兵目標戰場射擊價值的定量分析與計算機輔助決策,提高了作戰決策的科學性,解決了炮兵指揮自動化系統中的一項關鍵性技術,總體水平處於國內領先,目標分析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把創新意識納入整個學科建設體系,納入每一項科研攻關”,這句話寫進《教學計畫》不難,但真正做起來談何容易。無數個不眠的日日夜夜,無數次艱難而乏味的“拼接”,教研室終於“咬緊”了計算機技術在炮兵作戰指揮學科中的套用,2002年,他們成功研製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炮兵C3I訓練模擬與仿真系統”,徹底結束了我軍炮兵完全靠手工作業、憑經驗處理偵察信息的歷史,現代化炮兵從此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長征”。
針對炮兵作戰火力運用等問題,劉樹海還主持完成了用於對大規模火力打擊指揮過程、打擊過程、打擊效果評估進行仿真的火力打擊仿真系統等10多項被認為填補我軍空白的重大課題。

其他

執教40年來,劉樹海主持或參與完成了裝備技術創新等重大科研項目50多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級一等獎2項,省部級二等獎7項、三等獎16項。2003年,由他主持完成的“炮兵指揮自動化工程”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課題組頒發了大紅證書。2006年5月15日,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通令,嘉獎有關單位和個人,劉樹海將軍位列其中並榮立二等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