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嗣

劉榮嗣

劉榮嗣,字敬仲,號簡齋,別號半舫。曲周縣西四夫人寨村人。明代大臣、水利專家、著名詩人、書畫家。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榮嗣
  • 別稱:劉總河、大司空工部尚書、總河神
  • 字號:字敬仲、號簡齋、別號半舫
  • 所處時代:明末年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曲周縣西四夫人寨村
  • 出生時間:1570年10月(隆慶四年,庚午年10月)
  • 去世時間:1638年(崇禎十一年)
  • 主要作品:簡齋集
  • 主要成就:文學家書畫家詩人大臣水利專家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個人作品,野文雜說,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劉榮嗣,字敬仲,號簡齋,別號半舫。曲周縣四夫人寨村人。幼年父母早喪,依伯兄為命,聰穎異常,十歲時下筆成章,郡守南居益,司理張鳳翔以國士待之,一時名聲大震,求取文章者絡繹不絕。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殿試金榜二甲進士,初授戶部主事管銀庫,累官吏部驗封司主事,考功司、文選司、稽勛司郎中,山東參政,山東左布政使,光祿寺正卿,順天府尹,戶部右侍郎,直至工部尚書、總督河道,右副都御使、提督軍務。當時大太監魏忠賢聲勢顯赫,胡作非為,多數官僚投其門下,為虎作倀,而劉榮嗣不屑一顧,與左光斗、楊漣、鹿善繼等竭力反對閹黨。當他在山東任參政時,拒絕為魏忠賢建生祠,把生死置之度外。崇禎五年,任順天府尹,他用法平恕,王公貴族都有收斂,把京都之地治理得秩序安然。他常和當時著名的文人酈道元、賈浪仙等研究詩詞文章。
劉榮嗣
崇禎八年九月初三日,總督河道侍郎劉榮嗣被逮下獄。初,劉榮嗣以駱馬湖潰淤,漕運不通,乃提議從宿遷至徐州別鑿新河,引黃河水注其中以通漕路。此役費金五十萬,新河二百餘里。其中邳州上下皆黃河故道。深尺許即為沙,朝挖成河,經宿沙落,河坎復平,如此者數四。待引黃河水入其中,波流迅急,沙隨水下,遂淤淺不可以行舟。及漕舟將至,而駱馬湖之潰決適平,舟人皆不願由新河。劉榮嗣親往督之,欲繩以軍法,入者苦淤淺,多怨。巡漕御史倪於義劾其欺罔誤工,南京給事中曹景參復重劾之,遂逮下獄,坐贓病死。其後駱馬湖復潰,舟行新河,無不思劉榮嗣功者。見《明史,劉榮嗣傳》
在獄中,他以詩言志,著述甚豐。直至崇禎十一年才保放,不久死於旅途,卒年六十八歲,後經其子抗訴皇帝,才平反昭雪,《國榷》記載"復故劉榮嗣工部尚書"。
劉榮嗣在朝二十年,政聲卓著,反閹黨,興水利,德被民生。他不僅勤政愛民,是位清官,而且是一個很有名氣的詩人、畫家、書法家。他著有《半舫集》等十餘部詩文集行世,與錢謙益齊名;書學王羲之,晚仿蘇東坡,造詣頗深;作畫有雲林筆致,與童文敏齊名,人們視為珍品,爭相收藏。

人物評價

劉榮嗣個性簡靜,與他交往的都是一些傑出的士人,和楊漣、左光斗、鹿繼善等過從甚密,結為知音,“道義相勖”,常在一起議論時政,吟詩作文。明熹宗天啟元年,榮嗣獲假返鄉,用自己的薪俸為大哥劉榮祖在曲周城內購買了一座新的住宅,自己卻在城內的一隅簡單地構築了茅屋竹牆,草草結構,取山林風致。當時的曲周知縣山東萊陽人高出很受感動,親自書寫了“友於堂”的匾額;華亭的文學家兼書畫家陳繼儒把劉榮嗣與劉榮祖弟兄之間的親情友愛事跡寫了兩篇文章,一篇叫作《塤篪錄》,另一篇叫作《題孝友為政冊》,以示欽佩。大哥得了病,榮嗣親自禱告神靈,願以身代。大哥榮祖去世後,把侄子如同兒子一樣相待,財產平均分配。

個人作品

明*劉榮嗣
山悠悠,水悠悠,水遠山長湘渚秋,衡陽天盡頭。風滿舟,雨滿舟,細雨斜風生暮愁,誰登江上樓。
作者簡介:
劉榮嗣,字敬仲,曲周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歷官工部尚書。有《半舫集》等。
注釋:1,悠悠,形容悠閒自在。也指愁思的樣子。
2,水遠山長,形容路途遙遠。
3,湘渚,湘江中的小沙洲。
4,衡陽,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5,暮,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6,江上樓,謂之江上的樓閣。
大意:
悠悠的山,悠悠的水,山那么高啊,水流那么長,湘江的沙洲一片落寞的秋色。風雨滿樓的暮夜時分讓人產生許多的愁緒,那裡還有心情去登臨那江邊上的樓閣呢?
簡評:
長相思是詞牌名。雙調三十六字。劉榮嗣的這首詞寫出了黃昏時分無限的愁思,寄託了悠悠的感傷之情。
劉榮嗣

野文雜說

炮打紅門寺 犁耙和尚頭
據說明末崇禎年間,在如今的安徽省壽縣眾興鎮魯圩村老墩隊發生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當時魯圩村地界建一紅門寺,僧人幾十,寺廟占地面積足有二十畝。紅門寺在芍河東岸,與西岸的眾興鎮老街清涼寺隔河相望,二寺所處環境水路、陸路交通極為便捷,唯有紅門寺香火旺盛。其中主要因素是傳言紅門寺很有靈氣,凡是不能生育的或者欲生男丁的夫婦只要到紅門寺燒香求佛基本上都能如願以償。於是百里之外的良家女子懷揣著願望從四面八方湧向紅門寺。
劉榮嗣
紅門寺附近還有二處古墓遺址:一個叫單谷堆,另一個叫雙谷堆〈現在為國家文物保護遺址〉。魯圩村古時很有名。處在鼎盛時期的紅門寺有一天突然來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和尚,他不是一般人,乃是當朝皇上的老表,因犯下死罪後,皇上偏袒他才送到紅門寺當了和尚。紅門寺自從他的到來便開始踏上毀滅之路。
皇上的老表其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花和尚”、“騷和尚”。他把寺內的方丈、主持及一幫僧人全不放在眼裡,有了皇上的撐腰他專橫跋扈,對方丈,主持不斷打壓、排擠,致使方丈和主持棄寺遠去。其他僧人見狀無不敢怒而不敢言,對其言聽計從。
看到寺廟裡絡繹不絕的燒香女子,皇上老表就垂涎三尺,心癢難耐,逐漸露出了醜惡的本性。香客多了,寺廟所得捐贈的香火錢也就多。皇上也從國庫撥銀兩每年給紅門寺進行修護,皇上老表利用這些錢暗地裡在寺廟修了機關和地下通道。紅門寺與單谷堆、雙谷堆地道都是互通互連的。所謂機關也就是在佛像前面燒香磕頭處安裝了二塊對接的木板,看到漂亮女子只要一搬動機關,二塊木板自動脫離,人也就落到下面的地下室里,二塊木板又反彈回去恢復原狀。被捕獲的女子抵抗不住和尚的奸辱和無端地蹂躪,女子不給回家,長期扣留在地下室供他們享受和任意摧殘。
一開始有良家女子燒香不歸,家人便來到寺廟打聽,得到和尚的回答是:“燒完香就回去了。”家人認為可能回家路上走失,也許遇到其它不測,就是沒有懷疑紅門寺和尚乾的孽事。回到家後也只好慢慢的尋找,痛苦地等待。往後,象這樣的失蹤案屢次發生,人們便向壽州漕運總督劉榮嗣報了案。劉榮嗣也感到此事很蹊蹺,為了弄清真象,他派了一員干將化妝成貨郎模樣,挑上針線,香荷包等一些女子用的東西到紅門寺門口兜售,暗中監視寺廟動態,偵察取證。奇怪地是這裡和尚爭著購買這些玩意。再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又發現女子燒香失蹤,斷定是紅門寺和尚所為,偵察人員立即趕回向劉榮嗣做了匯報。劉榮嗣是一位為民正直,聰明機智,膽大心細的父母官,聽過匯報對天長嘆:“天底下竟然還有這樣的事,罪惡滔天啊!”次日,劉榮嗣率領浩浩蕩蕩地官兵把紅門寺圍得水泄不通。進寺搜查,官兵把和尚逐一控制,五花大綁,在搜查中於一密室發現地道口,官兵奮勇進入地下道,又將皇上老表擒獲。在地下室里同時解救出所有扣留的女子。
勝利清剿了紅門寺,可是劉榮嗣憂心忡忡,沒有喜悅之情。他知道這個十惡不赦的和尚是當朝皇上的老表,怎么處治必須要稟告皇上才能行事,如果不妥,自己性命也難以保住。為此,劉榮嗣細心寫好奏章派快馬進京呈遞皇上,請求諭旨如何處理紅門寺,如何處治這些和尚。一月後,皇上派一親信大臣到壽州向劉榮嗣傳達了皇上的口諭:“紅門寺封掉,和尚就罷了”,意思就是將紅門寺封存,和尚就放走算了。顯然又是皇上偏護他老表,劉榮嗣領旨後,身心冰涼,倍感失望,這么大的事情那能如此草率呢?現在老百姓的憤恨情緒如烈火在燃燒,和尚不殺難以服眾,那有顏面相見自己的黎民百姓。劉榮嗣回到家中徹夜不眠,反覆尋思,突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皇上叫把紅門寺封掉,我就用大炮轟掉;和尚罷了,我就以為用犁耙。經過周密思量,劉榮嗣冒著生命安危與皇上玩一次音同字不同的文字遊戲。
天光大亮,劉榮嗣傳皇上口諭,從當地駐軍調來數門大炮上船順水路南下到達紅門寺芍河西岸,大炮架在堤壩上,坐西向東,一排炮口對準紅門寺,一聲令下振奮人心的壯觀場面出現了,大炮齊射,轟鳴不斷,萬人圍觀,拍手稱快。把紅門寺轟成一片廢墟方在停止炮擊。迎著硝煙塵土,官兵們又將捆綁的和尚統統押出,直立活埋在地下,脖子和頭露在外面。得到通知的老百姓早把自己家的老牛牽來,駕上犁田用的鐵耙等候在一側,老牛身後各有一名手持皮鞭的老百姓,一聲招呼,對準老牛的屁股狠抽一下,老牛擊痛對著和尚狂奔而去,鐵耙在和尚的頭上犁來耙去,和尚頭血肉模糊,頃刻間命歸西天。炮打紅門寺,耙犁和尚頭,伸張了正義,懲罰了醜惡,老百姓解氣啊,煙花爆竹放了幾天。
事後,訊息傳到皇上耳邊,皇上有苦說不出,倒也佩服壽州總漕劉榮嗣的聰明機警。到了今天,風雨春秋無數載,炮打紅門寺,耙犁和尚頭的故事仍在民間津津樂道,傳為佳話。
有關紅門寺的傳說版本不同,一說“火燒紅門寺,耙犁和尚頭”,但還是這個傳說形象生動,精彩無限。

家族成員

劉榮嗣祖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黍子溝,明洪武元年其先祖偕三子遷直隸邯鄲縣南高峒村,長子劉寬,次子劉珍(真),三子劉珠,不久次子與母前往曲周四夫人寨。清嘉靖四年,劉榮嗣後人一支遷邯鄲(市)縣前郝村。——《高峒劉氏族譜》,《前郝村劉氏族譜》。
劉榮嗣的兒子劉為可(?-1639),字小善,自幼就非常聰明,能寫文章,十六歲時考中了縣學庠生。他“性端嚴孤介,不苟同流俗”,宗黨親族對他很尊重。劉榮嗣是“一代偉人”,結交的都是“名公巨儒”,為可耳濡目染,進步很快,名聲大造,“凡吳越豫高才茂學無不在師友間”,雖然如此,他依然謙虛自持。朝廷“覃恩拔貢”,主持選拔的人是劉榮嗣的同年,交情很深,知道劉為可的才學非常,寫信勸為可應試,為可拒絕了,回書說道,“公雖虛聲欲致我,而我終不以年家子被引拔,防寒士進階”,最終沒有應試,“里中義之”,都認為劉為可是一個十分仁義的人。
劉榮嗣治理河道三年,“勞苦負薪,功於河漕匪細”,“天子賜金”,“嘉勞一再至”,就如同明朝前期治理河道的大臣徐有貞、劉大夏一樣受到殊遇。但是後來因為劉榮嗣揭發了內閣首輔藏匿起義軍進犯明朝中都鳳陽的事件受到誣陷,政敵不依不饒,被皇帝關進詔獄達三年,劉為可“就養清室中,晨昏不失定省者亦三載”。後來榮嗣病重後,才被保釋出來,不久就逝世了。榮嗣雖已去世,但他的政敵依然不肯放過他,趁著“適國家匱乏,事搜刮”,戶部四川司員外李希英迎合皇帝的意思,“凡挑藥用過”,追查所謂“貪污”的二十多萬兩銀子,把劉為可又關押到監獄裡,一年後,為可逝於獄中。
劉為可對歷史學有著自己的見解,認為做學問要綜攬百家“尋繹探討”,以六經、史記、漢書等典籍為本源,著名的歷史學家左思、公羊可、穀梁可是他學習的榜樣,著有《廿一史鈔》和《良實軒詩書義》。《曲周縣誌》的人物部分記載劉為可說,“半神修遠,博學攻文,事親尤以孝稱,司空督河道,為忌者所中,泣血奔走,冒死相依倚,司空卒,痛父之冤,衷毀逾禮,也斷食亡”,以“孝烈”著稱。
劉榮嗣之孫,劉為可之子劉佑(1620-1702),字孟孚,號雲麓,拔貢,“穎悟工詩”。劉佑雖然出身官宦人家,但自少年時就“遭家多難”,祖父劉榮嗣被讒入獄,父親劉為可“就養請室內三年”,就近侍奉。劉佑千里省親,榮嗣看到孫子的到來十分欣慰,在獄中寫下了“孫知念祖輕跋涉,驚喜憐愛相抱持”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劉榮嗣還寫詩告誡劉佑說,“官不足貴貴知道,貧不足憂憂無聞。爾歸開我架上書,不讀書人非我孫。”真可謂“聲淚俱下之語”,劉佑都銘刻在心。榮嗣、為可死後,劉佑匍匐奔喪,幸賴大名成克鞏的資助,才得回鄉安葬入土。
劉佑痛念“白璧清蠅,沉冤黑獄,淚水枕畔,難達宸聰”,雖然“天道昭彰,事久論定”,後來雖然平反昭雪。斯時正是明亡清興,劉佑無意仕進。杜門謝客,只是與孫徵君(孫奇逢)、申涵光、霍亮雅、劉逢源等“諸君子相往還”。
十多年後的順治乙未年(1655年),劉佑才以選貢的身份出任湖北薪水知縣。當時“大亂初平”,“悍民猶多預法”,當事議剿,劉佑很惆悵地說,“除暴宜思安良,好撫之”,建議被執行,使得好多無辜的百姓得以免受株連,“全活無算”。因政績優異,擢升為江南泰州知州。上任之後,馬不停蹄,問民間疾苦,詳免歷年所欠的稅務達七萬二千多兩,釋放因為欠租而遭到關押的二百多戶人家。往年泰州“舊歲修號船為州人害”,劉佑力爭,獲免。泰州人俞鐸(字天木,清順治九年壬辰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順治十三年,改江南道監察御史,後巡按宣大等地)時任御史之職,稱頌劉佑為“真父母”,後來以“兵船誤期”,“解組”,被解除官職,兩江總督郎廷佐“力疏無罪”,續補為山東高唐州知州。
劉佑任職高唐時,正值三藩之亂,高唐州為“東都要衝”,“親王監軍”,過境的大軍達到五十七次之多,徵收的錢錢輜重供應浩繁無計,劉佑想方設法,“秋毫不取民間”,但不幸的是“餓以才拙落職”,受到連坐“公用銀一萬四千兩,變產補償”,一直償還達七年之久,以致“立錐無地”。高唐人朱宏祚(字徽蔭,號厚庵,後任閩浙總督)對劉佑的遭遇十分了解,“力保豁免”,才算告一段落。此後雖然朝廷多次征舉,但劉佑“以撫字辛勞,催科政拙”,絕意仕宦,不再為官。
劉佑雖然不再為官,但他的高尚節操為人所稱道尊崇。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廣平府知府石佳彝(奉天人,貢生)邀請他為鄉飲大賓,為表示對劉佑的尊重,仍用知州的禮儀來迎接他。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曲周知縣李銘又以大賓相邀請,“時方諸洛陽耆英”,比之年高有德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夏月劉佑命整衣冠,盤膝坐,鼻垂雙珠而逝,享年八十二歲。
劉佑是修志專家,在任蘄春時,就主持重修了《蘄春縣誌》,在任高唐時,又主持重修了《高唐州志》,這些志書如今成為研究當地社會文化不多多得的寶貴資料。後人在評價劉佑修志時說,“蓋能以儒術為吏治者”。
劉佑又是明末清初河朔詩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著有《楚游小紀》、《尋遠樓詩集》、《悅柳軒詩稿》、《吳楚游筆略》、《漁邱雜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