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果成(紡織機械設計專家)

劉果成(紡織機械設計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果成,紡織機械設計專家,國產毛紡針梳機和棉精梳機設計製造的開拓者之一。由他主持開發設計及升級的多項A201系列及FA精梳機系列產品多次獲得紡織工業部優質產品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果成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5年3月16日
  • 畢業院校:上海紡織工業學校
  • 籍貫:江蘇常州
簡介,榮譽,簡歷,科技成果,主要論著,

簡介

 劉果成,江蘇常州人,1935年3月16日出生於上海一個店員家庭。叔父曾開辦紡織印染機械廠,對劉果成鑽研機械有深刻影響。
紡織機械設計專家紡織機械設計專家
少年時期劉果成就讀於上海國強中學,1949年秋考入上海紡織工業學校,1951年院系調整進入華東紡織工學院攻讀大學課程。1954年8月進入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設計科工作。
進入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後,刻苦鑽研;在車間參加鑄造、金屬切削、裝配實踐,又在紡織廠參加安裝、操作、維修等工作,這使他能夠較早地、全面地開始獨當一面承擔技術工作。他歷任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設計科副科長,技術副廠長、總工程師。1994年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更名為上海紡織機械總廠後,他繼續擔任技術副廠長一職。1995年起任高級技術顧問。期間,還曾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紡機器材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機械工程學會紡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20世紀60年代初,劉果成參加了中國毛紡針梳機、第一代精梳機開發工作。1964年主持毛紡針梳機設計,在參考引進義大利針梳機的基礎上設計製造了B412、B423、B432、B442型混條機和頭、二、三道毛精紡針梳機,實現國產化。他還帶領技術部門不斷努力攻關,先後發展了毛條、苧麻、絹紡用的各種針梳機共19個型號,使整套設備具有相當程度的通用化、系列化功能。1972-1975年,他對A201型棉精梳機的各主要機構進行研究,提高了A201型棉精梳機技術水平和實用性能。他較早套用計算機解決產品設計中的機構綜合問題,先後設計了A201B型、A202型精梳機。1978年,A201機型挖潛改造項目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同年,他主持設計FA251型精梳機,結合A201B型、A202型以及引進設備的特點,使國產精梳機的技術性能進一步提高。1985年,中國紡機首次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國際紡機展覽會,FA251型精梳機引起國際廠商的關注,開始向國外出口。同年,FA251型精梳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劉果成為第一完成人。20世紀80年代,由劉果成主持設計的改進型A201型精梳機獲紡織部優質產品稱號;FA251型精梳機於1988年獲國家銀質獎,FA331條卷機於1988年獲紡織部優質產品獎。1992 年,上海紡織機械總廠承擔國家“八五”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棉精梳機專項”。劉果成擔任項目負責人,組織協調項目全過程的實施,圓滿達到立項要求的目標,於1998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

榮譽

劉果成195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197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生產工作者,1979年、1981年兩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91年10月獲政府特殊津貼。

簡歷

1935年3月16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51-1954年 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學習
1954-1978年 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設計科技術員、工程師、副科長
1974-1977年 兼任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7.21”大學副校長
1978-1994年 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技術副廠長、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1994-1995年 上海紡織機械總廠技術副廠長,高級工程師
1995年— 上海紡織機械總廠高級技術顧問

科技成果

主持毛精紡針梳機設計,實現國產化
20世紀60年代,紡織工業部規劃開發“B”字系列的毛紡設備,替代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產的老機型。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承擔毛紡制條成套設備的開發任務。
對於從未製造過毛紡設備的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來說,開發這樣一套設備有一定的難度;對於劉果成來說,設計這樣一套產品更是一副沉重的擔子。他帶領10多位設計人員奔赴天津等地,對引進針梳機進行考察,了解針梳機各組件的構成和運動形式,同時仔細查閱國內現有的機械類產品,尋找配套零部件的替代品,成功移植了機械式自調勻整裝置等關鍵部件,設計出B412、B423、B432、B442型混條、頭、二、三道毛精紡針梳機,並實現了全部國產化的目標。在此基礎上,經過設計部門的努力,先後發展了供毛條、苧麻、絹紡生產用的各種針梳機共19個型號,使整套設備成為通用化、系列化產品,取代了54式老式針梳機,成為裝備我國毛紡廠的主流設備。
兢兢業業,不斷創新
在主持設計毛精紡針梳機時,劉果成不斷探索創新的途徑。如進口設備上的液壓控制閥用的是飛機坐椅的手控操縱閥,而劉果成把牙科醫用椅的升降腳踏閥移植到針梳機梳箱的啟閉動作上。又如:關鍵組件自調勻整裝置是一套智慧型型裝置,它對餵入毛條量的不均勻變化進行測量,把數據信息儲存、記憶起來,並與標準值對比,經過一定的時間延遲、變速,使牽伸值變化,達到輸出毛條量的均勻。進口設備套用電氣控制,我國當時還沒有相應的電子元器件,有人建議採用紡織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全機械式自調勻整裝置進行移植,劉果成經過反覆研究、計算和結構安排,在工作原理和結構完全不同的條件下實現了與主機的匹配對接。
劉果成在主持設計A201B型精梳機工作中,非常注重紡紗工藝、運動要求的分析與研究,從而找出突破口,實現創新升級。精梳工藝的主要功能是排除短纖維,使纖維進一步伸直平行,去除棉結、雜質,使精梳紗更光潔、強度更高,使織成的布具有輕薄、有絲綢感、檔次較高的特點。要達到這一要求就必須形成一個能使纖維分離後再接合、單片棉網前後疊合最後成條輸出的“在往復中前進”、“進二步,退一步”的特殊運動。傳統精梳機的這一運動是由槽凸輪—扇齒輪—離合器形成的分離機構來實現的,在往復運動過程中撞擊力大,噪音大,磨損嚴重,從而阻礙速度的提高。他提出用連桿機構取代原結構,以減少撞擊與磨損。開始試驗時,輸出的棉網竟不能連線。劉果成重新研究老機器的運動規律,認識到替代機構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必須使分離羅拉與鉗板之間的運動協調配合。由於當時沒有先進的計算工具,對連桿機構的綜合只能依靠大量的圖板作業與使用手搖計算機計算,工作任務非常艱巨。劉果成憑著對工作兢兢業業的執著態度,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最後成功地確定了一套七連桿機構與少齒差內嚙合差動輪系機構。這一成果被總結成為一套分離接合的理論。這使得A201B以後的新機型設計過程中再未發生過不成網的問題。
經歷了手工作業的苦楚,1975年開始,劉果成較早地關注套用電子計算機來解決機構綜合問題。他與上海紡織專科學校等高等院校合作,使多連桿機構的設計參數能逼近給定運動,同時對機構的動力特性進行計算分析,以提高高速運轉時機器的平穩性,減少噪音、機件磨損等問題。對A202型的分離、鉗板兩大部分做了多方案的最佳化、試驗、改進。其中上支點雙搖桿平動式鉗板、雙曲柄鉗板傳動、五連桿機構——外嚙合差動輪系的分離機構均具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並被沿用到FA251型精梳機的開發上。
辛勤耕耘,培育優秀後繼力量
劉果成在任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7.21”大學副校長期間,倡導“學與做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並為理論聯繫實際做了精心的準備。先後組織了兩次工程設計實踐活動,在精梳機的鉗板機構、鉗板傳動機構、牽伸機構、圈條機構等方面準備了數套設計方案,分別分派給同學組成的小組進行工程圖設計。隨後,發揮同學來自生產第一線、各工種齊全的優勢,把設計方案製造出來,並放到A202型精梳機上進行試驗和生產檢驗,使同學們在從理性認識反饋到感性認識的過程中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案被套用到FA251新機型中。他所帶教的同學中大部分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力量。
致力提高針梳機和棉精梳機技術水平
經過20多年產品研發第一線的歷練,劉果成開始走上技術領導崗位,在產品開發、工藝進步、技術改造、技術引進等更廣闊的領域發揮作用,為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打下堅實的基礎。
1989年,劉果成主持引進義大利Cognetex公司高速迴轉頭針梳機技術,利用“七五”期間技術改造形成的技術手段,與義大利方面合作生產SMC混條、SC混條、末道針梳機,裝備了撫順、秦皇島、大慶、金山、鎮海、安慶等腈綸生產基地。1991年,該項目獲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領導小組表彰。
1992年,上海紡織機械總廠承擔國家“八五”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棉精梳機專項”。劉果成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引進了義大利Marzoli公司PX2型精梳機及SR80型條並卷機技術,引進加工中心等先進設備33台套,形成年產50套(6台精梳機配1台條並卷機)機組的生產能力,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圓滿完成了立項目標,於1998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截至2004年上半年,已生產348套,並已開始出口。引進技術經二次開發後,已衍生出PX2J型、CJ40型等系列產品,該項目在紡織工業棉紡生產結構升級改造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主要論著

1.劉果成.A202型精梳機的工藝特徵.上海紡織技術,1975(4)
2.劉果成.分離結合機構的設計理論.上海紡織技術,1976(1,2)
3.劉果成.鉗板機構的設計理論.上海紡織技術,1977(3)
4.劉果成.高速機構的動力學問題.上海紡織技術,1978(3)
5.劉果成.A201型精梳機的三項技術改造.上海:上海紡織工業局出版社
6.劉果成.南通一、三棉引進設備技術消化資料彙編.江蘇省紡織科技情報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