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紳

劉朝紳(1920-1948年),乳名亦松,化名劉淑平,今福建省閩侯縣尚乾鎮人。父親克讓,長期在郵政部門工作,他自幼隨父客居蕪湖、桂林、廈門等地。民國18年(1929年),全家遷回福州,他先後就讀於福州三一、英華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朝紳
  • 別名:乳名亦松,化名劉淑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省閩侯縣尚乾鎮
  • 出生日期:1920
  • 逝世日期:1948年
  • 職業:革命者
  • 畢業院校:英華中學
  • 信仰:共產黨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紀念,

人物簡介

劉朝紳(1920-1948年),乳名亦松,化名劉淑平,福建省閩侯縣尚乾鎮人。幼年隨父輾轉江蘇蕪湖、廣西桂林、廈門等地,1929年回福州。在英華中學讀書期間因日寇覬覦閩海,於1938年夏隨校遷往順昌縣洋口鎮,在參加戰時民眾教育時接受革命思想,於1939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受命赴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通訊隊從事報務和譯電工作。期間,多次參加省委幹部學校開辦的短期培訓班。1941年3月省委通訊隊在崇安漿溪遭國民黨頑固派襲擊,不幸被捕,關押在梅列的國民黨“福建戰時青年訓導營”。囚禁中越獄未成,次年9月移押建陽縣徐市鎮,1943年7月,因發生鼠疫隨集中營遷回崇安縣城郊。期間受盡酷刑逼供,始終頑強不屈。1945年10月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後獲釋。出獄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乃赴上海投奔哥哥劉朝縉,入上海法學院經濟系讀書,在校內繼續參加學生運動。1947年8月與福建黨組織取得聯繫後回到福州,經組織安排,在林森縣(今閩侯縣)鳳山田糧分處謀得職業。隨後受命與五縣中心縣委書記林白率領的北嶺游擊隊取得聯繫,積極投入武裝鬥爭,往返於市郊之間收集傳遞情報,多次預警國民黨福建省保全處突擊大隊偷襲時在閩侯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的陰謀,使省委機關及時轉移免遭損失。1947年11月底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任中共福州市委委員,負責統戰工作。1948年3月奉命赴港,配合其兄劉朝縉從事上層統戰工作。同年4月返回福州時黨內發生“城工部事件”,劉朝紳不知內情仍按計畫上山聯繫赴閩北開展武裝鬥爭事,亦因“城工部事件”牽連,於同年8月在閩侯山區蒙冤罹難。1956年,中央重新審理“城工部事件”後為被錯殺的同志平反,福建省政府追認劉朝紳為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民國27年,因抗日戰爭,英華中學遷往閩北順昌縣洋口鎮。學校開展“戰時民眾教育”,他與英華高二同班同學許世華、楊申生等人到建甌、政和一帶辦民校。此時,認識在一起辦“民校”的中共地下黨員莊征(南平劍津中學學生),在莊征等人的思想影響下,劉朝紳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傾向革命。
劉朝紳劉朝紳
民國28年,“民教”結束。許世華與中共閩江工委青年工作負責人莊征單獨聯繫後,吸收劉朝紳、楊申生、餘澤波等人入黨,在英華中學高三“力學”班建立英華中學特別支部,許世華為書記。自此,劉朝紳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串連同學秘密傳閱革命刊物和進步文藝作品。
民國29年,劉朝紳受中共指派,離校赴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通訊隊從事報務工作。在這期間,多次參加省委開辦的短期培訓班,閱讀到更多馬列主義典籍,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寫下《我的革命人生觀》一文。
民國30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成立“閩浙贛邊區剿匪指揮部”,隱蔽在崇安漿溪大山裡的中共福建省委馬列主義研究班和通訊隊遭敵襲擊,劉朝紳不幸被敵圍捕,關押在三元梅列國民黨的“福建戰時青年訓導營”。在獄中,劉朝紳頑強不屈,與盧懋居、鄭挺等人堅持鬥爭。囚禁期間,他與兩名難友尋找機會越獄逃跑。逃至中途,又被抓回,遭到嚴刑毒打,他堅不吐實,掩護已經越獄的兩位同志。民國31年9月,因梅列訓導營撤銷,朝紳被移解到建陽縣徐市鎮,關進從江西上饒遷來的集中營內。劉朝紳歷盡磨難,不肯“自新”,直至民國34年10月,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後才獲釋放。出獄後,劉朝紳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他得知哥哥劉朝縉在上海,便於民國35年初赴滬,入上海法學院經濟系讀書,在校內繼續參加學生運動。
劉朝紳在上海期間,曾接到原英華同學李健來信,信中說,李根據中共黨組織布置,正在福州開辦“六藝書店”,請劉朝紳在上海買一些書籍寄運福州。劉朝紳通過同學、朋友關係,在上海書店、出版社弄到一批進步書刊,支持福州地下黨開展活動。此時,他的哥哥劉朝縉由中共安插到國民黨海軍《海軍月刊》社供職,劉朝紳經常在月刊社裡接待過往的中共福建地下黨同志,如省委書記曾鏡冰以及經常往返滬閩之間的中共地下黨員楊申生等,他對同志熱情相待,傾囊相助。
民國36年8月,劉朝紳在上海與李健會面,當李健了解到劉朝紳與黨關係中斷時,動員他回福州,並將劉朝紳的情況介紹給當時的中共福州市委領導人孫道華。朝紳回榕後,根據孫道華布置,在林森縣鳳山田糧分處謀得職業。鳳山靠近北嶺,便於與林白游擊隊取得聯繫。劉朝紳立足後,積極投入武裝鬥爭,往返於市郊之間,或傳遞黨組織的指示,或利用合法身份收集敵人情報。11月,國民黨福建省保全處突擊大隊陰謀圍剿駐在閩侯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劉朝紳獲悉後,感到事關重大,迅速趕到市區,向孫道華報告。孫作了緊急處置,使省委機關免遭損失。11月底,他由孫道華介紹,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36年12月,中共閩浙贛省委在福州郊區鳳崗里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福州市委,劉朝紳為市委委員,負責統戰工作。在他多方努力下,市工商界頭面人物蔡友蘭、劉永業等人進一步傾向共產黨。同時他還積極投入武裝鬥爭,經常與五縣中心縣委書記林白等人商討武裝鬥爭事宜。次年,福州學潮迭起,一支包括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愛國人士的統一戰線在福州形成。
民國37年3月,劉朝紳赴港與其兄朝縉從事上層統戰工作。在港期間,他與朱蘊山等來往密切。清明節過後,劉朝紳返榕,這時,福建中共黨內已發生“城工部事件”,市委領導孫道華等人已遭誤殺。劉朝紳不知內情,8月間上山聯繫安排去閩北開展武裝鬥爭事,亦因“城工部事件”被錯殺在閩侯山頭。

紀念

1956年,中共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查清歷史疑案,為“城工部事件”平反,追認劉朝紳為革命烈士,收殮遺骨安放於福州西郊西禪寺,後遷至福州文林山革命公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