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學(頂雲街道辦包包村黨支部書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月學,男,70歲,中共黨員,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頂雲街道辦包包村黨支部書記。

事跡簡介:
劉月學在偏遠的包包山村帶領村民艱苦奮鬥整整31年。他穿行包包村各組各寨近2萬公里,對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從硬化村組路面到發展刺梨主導產業(已種植150畝的刺梨,計畫2020年種植1200畝刺梨),讓村民有了穩定收入;從人挑馬馱,到家家戶戶修建了“小洋樓”。如今,包包村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1423人,下降至318人,貧困發生率從44.4%下降至9.94%。為了幫助螞蟻沖組的43戶人家過上好日子,劉月學與村里幹部共同努力,在螞蟻沖組通路時,實現了16戶農戶搬遷;他帶領貧困村民種辣椒、挖土豆、割牧草,僅務工工資就發放了60多萬元,參與的貧困村民人均增收約3000餘元。
劉月學,男,1949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關嶺縣頂雲街道辦包包村支書。從滿頭青絲到華發叢生,70歲的劉月學老支書不曾挪窩,在這個的偏遠山村堅守了整整31年。31個年頭,在這個9.8平方公里的小山村,他穿行於各組各寨、各家各戶,前前後後走了將近2萬公里,相當於將包包村的組組寨寨走上1830多次。在他的帶領下,包包村從毛路到硬化路,從民眾無支柱性產業到如今發展刺梨主導產業,讓村民有了穩定性收入,從人挑馬馱到家家戶戶都修建了一棟棟“小洋樓”,包包村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1423人,下降至318人,貧困發生率從44.4%下降至9.94%……這一串串數字正是劉月學31年堅守的成果,也是因為他的這份信念和執著,成為了包包村民眾最離不開的“大當家”,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形象。
劉月學出生在關嶺縣頂雲街道辦包包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成家後,1987年,當時在貴陽水口寺屠宰場負責記賬的他,每月300元,包吃包住,待遇優厚,可是為了能照顧孩子讀書,1988年8月,劉月學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頂雲鄉包包村,擔任村委的統計員,每月工資也才幾十元。可是當看到家鄉一間間茅草房和瓦房,各村之間的不是硬化路,而是泥濘的毛路,很多孩子也不願去上學,整天穿著破舊的衣衫踩著泥塘里的水玩這一幕時,他內心就暗暗發誓:“既然組織信任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應該帶著民眾把日子越過越好……”劉月學這一乾,就是整整31年。
包包村屬縣級深度貧困村,位於頂雲街道辦事處西北面,由原五一村和包包田村合併而成,距街道辦事處20公里、距縣城18公里,全村12個自然村寨,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55戶3298人。而每個村寨、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劉月學都熟記於心,無論提起哪個村寨哪家,他的大腦都像搜尋引擎一樣,能準確無誤的“導出”資料,對於他的這一特殊功能,他的同事個個都不得不佩服,包包村駐村第一書記 楊山說,老支書一直以來對每家每戶都了如指掌,有時電腦還沒他腦子快,讓年輕人都自嘆不如。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劉月學之所以熟知村寨和農戶家的情況,這都是他這31年來,一步一個腳印的走訪了解到的,他時時刻刻都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無論走到哪裡,他心裡惦念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村里最困難的民眾。村民勾德全說,在村里每個人都曉得劉支書,他是真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啊,他就是老百姓最放心的人和最貼心的人。
如今的劉月學,雖然已經是70歲高齡,但是步履依然矯健,每天都穿梭在村子裡,動員民眾發展致富,走出大山。螞蟻沖組,是包包村最邊遠、路最差的一個組,進出都是蜿蜒的山路,這樣的山路要走上一個小時才能到寨子,遇到下雨天路更加濕滑難行,而螞蟻沖組的43戶人家每天都得穿行在這樣的路上,這是劉月學一直以來的一塊心病。為了幫助螞蟻沖組的43戶人家過上好日子,劉月學帶領村里幹部,積極回響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開始了農戶搬遷動員工作。提起劉月學,包包村脫貧攻堅專職副主任李朋輝感慨的說:70歲的老人家,又是爬坡路段,而且來回就要幾公里,要走將近兩個小時,連年輕人都覺得很吃力,但是每次一說起去螞蟻沖組,他都要跟著去,爬坡上坎的速度還比他們快。
動員搬遷之初,螞蟻沖組農戶竟無一戶願意搬遷,劉月學便加大了走訪動員頻率,根據每家每戶情況進行勸說,徹底打消農戶心裡的搬遷顧慮,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劉月學與村里幹部的共同努力下,螞蟻沖組通路了,百姓致富有了盼頭,螞蟻沖組實現了16戶農戶搬遷,老百姓住進了新房過上了新生活。
為了讓包包村早日通硬化路,他組織村委一次次商定、起草通組路的實施方案,政府項目負責人員不斷進行修訂、完善,辦事處領導積極到各部門匯報協調,在大家齊心努力下,2019年3月13日,頂雲街道辦的工作群里,發出一張圖片,圖片配文是:螞蟻沖通路了,發訊息的人正是劉月學,放下激動得微微顫抖的手,這位70歲的老人,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淚光。
路修通了,組裡原本丟荒的40多畝土地終於有了用武之地,老支書說:年輕人在外打拚也不容易,咱們雖然上了年紀,可也不能拖年輕人的後腿啊,種地是老一輩人的強項,把這些“盤活”,發展些產業,掙些錢,讓他們看看,咱們上了年紀的人也不比他們年輕人差。就這樣,種辣椒、挖土豆、割牧草,每一項產業基地里滿滿都是參與務工的貧困民眾,僅務工工資就發放了60多萬元,參與的貧困民眾人均增收約3000餘元。土地就是農村人的飯碗,誰願意將自己的飯碗交給別人,所以,剛開始流轉土地實施村級產業時,還是有民眾不願配合,於是劉月學帶著村裡的幹部一遍遍地到民眾家中做工作,為民眾“算細帳”,在他的動員下,發動民眾種植了150畝的刺梨,計畫2020年還要種植1200畝的刺梨,切實把刺梨產業真正打造為富民產業、脫貧攻堅大產業。
當問起劉月學都70高齡了,為什麼還要堅守在這個崗位上時,劉月學說:“從2013年我愛人過世以後,孩子們都不讓我幹了,我當時也想到繼續把那一屆任了就行了,但是通過學習以後,又想到整個村貧困的發生率還達不到減貧,所以我想的是要等老百姓全部按習主席講的,脫貧攻堅上不落下一個人,讓大家都走上小康路,老百姓脫貧了,我才放心退下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不能掉隊。在關嶺的改革發展中,正是一大批紮根基層的黨組織帶頭人,為了給基層百姓排憂解難來回奔走,為了撐起大家的“錢袋子”身先士卒,為了哪怕一條路的建設而輾轉無眠……才有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們默默無聞一乾就是數十年,奉獻了整個青春年華。要珍視這份精神,立足崗位,努力奉獻,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凝練“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把根扎在泥土裡,用真情奉獻新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