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劉曰義
- 別稱:曰義
- 字號:字喬林,一字立夫自號笠夫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棲霞臧家莊鎮喬芝村
- 出生時間:1760
- 去世時間:1852
- 主要作品:《勾股圖》、《面體算術》、《小雅辛卯考》、《漢書律曆志算草》
光緒三年《棲霞縣誌》記載:劉曰義,字立夫,又字笠夫,乾隆癸卯科舉人,檢發河南署蘭陽縣知縣,請養歸田,青鞋布襪,著作如林,尤精算法,著有《勾股圖》一卷、《面體算術》八卷、《小雅辛卯朔考》三卷、《漢書律曆志算草》三卷、《元史日影算》一卷、《九章算式》三卷、《推日月食分》三卷,卒前數月,讀《易洞書宓圖經》,謂黃石齋不諳歷算,欲隨文指駁,因病而止。
在棲霞歷史上,有兩位學者以算學研究而著名,一是牟庭,一是劉曰義。兩人是好友,時常切磋學問。劉曰義的算學研究,是在牟庭的引導下而小有成就的。劉曰義(1760-1852),字喬林,一字立夫,自號笠夫,棲霞橋子村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人。劉曰義的事跡,在《棲霞縣誌》記載較多。
文行拔俗 棲霞真榜首
劉曰義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為了供他上學,父母省吃儉用,辛苦操勞,劉曰義也爭氣,少年時,在鄉間便有“文行拔俗”的口碑。當時的縣令鐘鳳騰愛才惜才,在童子試中,把劉曰義錄為第一名。等劉曰義參加府試時,當時的山東學政、浙江仁和人趙鹿泉前來督考。趙鹿泉閱罷劉曰義的考卷,忽然擊案捋袖,連連感嘆:“那得此真榜首。”意思是說這次考試,劉曰義必然得第一。又問身邊人員,棲霞縣令是誰。得知是鐘鳳騰後,連贊鐘鳳騰識人,是位好官。果然,劉曰義又考得第一,其他各縣選拔來的“榜首”,都屈居其後。於是劉曰義名聲大噪,同試者爭相傳頌“棲霞真榜首”。乾隆四十八年(1783),劉曰義考取山東鄉試第四,成為一名舉人。
品行優異 結交劉大紳
劉曰義參加山東鄉試的時候,主考官是時任新城縣令的雲南人劉大紳(字寄菴)。劉是做學問的人,閱卷時,便對劉曰義的才華讚賞有加,後來有了交往,更為其品行和學問而折服,兩人結為知己。劉大紳每與人談起劉曰義,總是感嘆:“論語稱‘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在曰義身上,我都看到了。”不久,劉大紳調任曹縣。由於曹縣緊鄰黃河,漕務繁忙,劉大紳遂邀請劉曰義前來曹縣相助。在劉曰義的悉心佐治之下,曹縣“弊竇澄清,官民休暢”,劉曰義的理政才能也逐步顯露。
劉曰義所藏《劉子政余鈔》,見證了這段友情。這是劉大紳調任曹縣後,在公務之餘隨筆抄錄而成的。劉曰義愛其書法,便向劉大紳借來臨摹一遍。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劉曰義從曹縣離任返回老家棲霞。臨別之際,實在捨不得把這冊子完璧歸趙,於是把自己的臨本送給劉大紳換得此冊。劉曰義把這小冊子當作心愛之物,時常拿出來翻閱。
試用河南 戒奢倡儉樸
儘管滿腹才華,但劉曰義的科舉之路卻並不順利。在連續六次參加禮部會試無果後,清乾隆六十年(1795),劉曰義被“推舉檢發河南試用”。做了三年小文員,才逮到個機會,任職藍陽縣事。
當時的藍陽縣,民風奢糜,遇有紅白喜事,流行大肆宴請。老百姓明明不堪重負,卻不得不隨俗,真是苦不堪言。劉曰義上任後,調查民情,決意改變這一不良風俗。於是,每次接見當地鄉紳及父老里胥時,他總是諄諄告誡,講明奢侈之風的危害。正人先正己,劉曰義平時衣著簡單,生活樸素,以至於當時很多同僚都取笑他,但劉曰義並不在意。在他的帶動與影響之下,藍陽縣“人心感服,風俗一變”。有一則小故事,生動地反映了藍陽縣民風的這種變化。有一次,當地發生了一起持械傷人案件,官吏檢驗傷情回來後,劉曰義問情況如何,檢驗官說:“小刀刺傷而已。那刀子的大小,就跟您身上佩戴的一樣。”原來,藍陽縣百姓受劉曰義的影響,在穿著打扮方面,很多人都模仿他,就連身上佩戴的刀具都與他的類似。
清嘉慶三年(1798),河南商城縣錢玉琳病故,當地生員粟玉理等,向河南巡撫倭什布提出調劉曰義到該縣任職。由於商城縣縣令缺員,加之劉曰義的才能有目共睹,倭什布也覺得這個法子可行,便向禮部行文提請。當時知縣的任命,必須由禮部決定人選。商城縣的這種做法,在當時是明顯違規的。所以不久,朝廷就下文否定了這事。調任無望,又趕上老母年老思家,於是,劉曰義決定辭官返鄉,歸養田園。
學以致用 勤儉持富家
回到家鄉後,整日忙於苦讀,不與外人交往。無獨有偶,他的同鄉牟庭在科舉無望後,同樣選擇閉門苦讀著書。兩人氣味相投,很快成為至交。劉曰義興趣廣泛,尤好算學。剛開始涉足算學時,他經常向牟庭請教,後來水平高了,牟庭遇到疑難時,也需要請教他。劉曰義算學著述頗豐,計有《勾股圖》、《面體算術》、《小雅辛卯考》、《漢書律曆志算草》等。 劉家過去極為貧寒,即使在劉曰義外出當官之後,家境仍無太大改善。劉曰義辭官後,靠教學為生。他平時勤儉,又善於經營,家裡的日子才好過些了。後來,劉曰義用平時積蓄購買田地,一番經營後,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富戶。由此看來,劉曰義研究算學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學以致用,用現在的話說,“知識就是財富”,做學問不耽誤奔小康,劉曰義的務實態度即使放在今世也不過時。
儘管家底殷實了,但劉曰義仍不改樸素之風,平時布衣青帽,毫不起眼,但是,人與之接洽,他的“沉毅雄厚之姿”、“妙語連珠之言”,流露出掩藏不住的底蘊和風采,令人過目難忘。
文行拔俗 棲霞真榜首
劉曰義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為了供他上學,父母省吃儉用,辛苦操勞,劉曰義也爭氣,少年時,在鄉間便有“文行拔俗”的口碑。當時的縣令鐘鳳騰愛才惜才,在童子試中,把劉曰義錄為第一名。等劉曰義參加府試時,當時的山東學政、浙江仁和人趙鹿泉前來督考。趙鹿泉閱罷劉曰義的考卷,忽然擊案捋袖,連連感嘆:“那得此真榜首。”意思是說這次考試,劉曰義必然得第一。又問身邊人員,棲霞縣令是誰。得知是鐘鳳騰後,連贊鐘鳳騰識人,是位好官。果然,劉曰義又考得第一,其他各縣選拔來的“榜首”,都屈居其後。於是劉曰義名聲大噪,同試者爭相傳頌“棲霞真榜首”。乾隆四十八年(1783),劉曰義考取山東鄉試第四,成為一名舉人。
品行優異 結交劉大紳
劉曰義參加山東鄉試的時候,主考官是時任新城縣令的雲南人劉大紳(字寄菴)。劉是做學問的人,閱卷時,便對劉曰義的才華讚賞有加,後來有了交往,更為其品行和學問而折服,兩人結為知己。劉大紳每與人談起劉曰義,總是感嘆:“論語稱‘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在曰義身上,我都看到了。”不久,劉大紳調任曹縣。由於曹縣緊鄰黃河,漕務繁忙,劉大紳遂邀請劉曰義前來曹縣相助。在劉曰義的悉心佐治之下,曹縣“弊竇澄清,官民休暢”,劉曰義的理政才能也逐步顯露。
劉曰義所藏《劉子政余鈔》,見證了這段友情。這是劉大紳調任曹縣後,在公務之餘隨筆抄錄而成的。劉曰義愛其書法,便向劉大紳借來臨摹一遍。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劉曰義從曹縣離任返回老家棲霞。臨別之際,實在捨不得把這冊子完璧歸趙,於是把自己的臨本送給劉大紳換得此冊。劉曰義把這小冊子當作心愛之物,時常拿出來翻閱。
試用河南 戒奢倡儉樸
儘管滿腹才華,但劉曰義的科舉之路卻並不順利。在連續六次參加禮部會試無果後,清乾隆六十年(1795),劉曰義被“推舉檢發河南試用”。做了三年小文員,才逮到個機會,任職藍陽縣事。
當時的藍陽縣,民風奢糜,遇有紅白喜事,流行大肆宴請。老百姓明明不堪重負,卻不得不隨俗,真是苦不堪言。劉曰義上任後,調查民情,決意改變這一不良風俗。於是,每次接見當地鄉紳及父老里胥時,他總是諄諄告誡,講明奢侈之風的危害。正人先正己,劉曰義平時衣著簡單,生活樸素,以至於當時很多同僚都取笑他,但劉曰義並不在意。在他的帶動與影響之下,藍陽縣“人心感服,風俗一變”。有一則小故事,生動地反映了藍陽縣民風的這種變化。有一次,當地發生了一起持械傷人案件,官吏檢驗傷情回來後,劉曰義問情況如何,檢驗官說:“小刀刺傷而已。那刀子的大小,就跟您身上佩戴的一樣。”原來,藍陽縣百姓受劉曰義的影響,在穿著打扮方面,很多人都模仿他,就連身上佩戴的刀具都與他的類似。
清嘉慶三年(1798),河南商城縣錢玉琳病故,當地生員粟玉理等,向河南巡撫倭什布提出調劉曰義到該縣任職。由於商城縣縣令缺員,加之劉曰義的才能有目共睹,倭什布也覺得這個法子可行,便向禮部行文提請。當時知縣的任命,必須由禮部決定人選。商城縣的這種做法,在當時是明顯違規的。所以不久,朝廷就下文否定了這事。調任無望,又趕上老母年老思家,於是,劉曰義決定辭官返鄉,歸養田園。
學以致用 勤儉持富家
回到家鄉後,整日忙於苦讀,不與外人交往。無獨有偶,他的同鄉牟庭在科舉無望後,同樣選擇閉門苦讀著書。兩人氣味相投,很快成為至交。劉曰義興趣廣泛,尤好算學。剛開始涉足算學時,他經常向牟庭請教,後來水平高了,牟庭遇到疑難時,也需要請教他。劉曰義算學著述頗豐,計有《勾股圖》、《面體算術》、《小雅辛卯考》、《漢書律曆志算草》等。 劉家過去極為貧寒,即使在劉曰義外出當官之後,家境仍無太大改善。劉曰義辭官後,靠教學為生。他平時勤儉,又善於經營,家裡的日子才好過些了。後來,劉曰義用平時積蓄購買田地,一番經營後,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富戶。由此看來,劉曰義研究算學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學以致用,用現在的話說,“知識就是財富”,做學問不耽誤奔小康,劉曰義的務實態度即使放在今世也不過時。
儘管家底殷實了,但劉曰義仍不改樸素之風,平時布衣青帽,毫不起眼,但是,人與之接洽,他的“沉毅雄厚之姿”、“妙語連珠之言”,流露出掩藏不住的底蘊和風采,令人過目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