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山西左雲人,原《奮鬥日報》採訪部主任,原《上海申報》《南京中央日報》駐綏記者。解放後從事史志挖掘整理30多年,曾參加《綏遠通志稿》的校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映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91年
- 出生地:山西左雲
內蒙古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山西左雲人,原《上海申報》《南京中央日報》駐綏記者,《奮鬥日報》採訪部主任。大陸解放後一直以農民兼文史工作者的身份搶救整理了許多有關綏蒙邊界的歷史資料。文革之後,被聘為內蒙古文史館館員,內蒙古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發表了大量的文史資料著作。其經歷和貢獻被錄入《內蒙古志(人物卷)》。過世時尚有百萬字的遺稿未發表。
劉映元寫的許多史料是親歷、親見、親聞的第一手資料,因而感染力特彆強。1936年年底,劉映元被派到薩拉齊縣“縣建會”開展工作,“縣建會”是傅作義主政綏遠時期成立的抓基礎建設的一個組織,相當於縣政府的一個綜合科,管理各鄉的民事財務、建設教育、安保司法,是省建會下派機構,權力很大。劉映元先生在《薩拉齊縣鄉建會》一文中,對當時薩拉齊縣的政治、文化、宗教、治安作了翔實的介紹。他徒步走了一百多個鄉,了解了許多情況,對於幾個區都是誰的勢力範圍都調查得清清楚楚。“文化發達、人才濟濟、民風強悍、旗桿林立”是留給他的最深印象。劉映元先生的文章非常注重當地鄉間諺語的收集,一句鄉諺就能反映出當時本地的社情民意,勝過千言萬語。同樣這篇文章老先生也收集了當時的俗語,如說到老百姓對鄉建會的反感時有這樣一句“傅作義、胡球鬧、撤了區兵放五道,放五道不蓋廟,鑽在村里瞎胡鬧”。五道原指“五道神”,這裡指鄉建會指導員。“西河沿說不得話、木頭窯打不得架”,說的是五區西河沿村出了12個秀才,在這裡說話要格外小心,木頭窯民風彪悍,誰也不敢在這裡惹是生非。用鄉諺、串話、順口溜反映民風鄉情是劉映元先生文史資料生動鮮活的一大特點。
1945年8月日寇無條件投降,駐紮巴彥淖爾陝壩的傅作義部準備進駐包頭,當時作為《奮鬥日報》記者,劉映元全程跟隨先頭部隊進駐包頭,寫出了《國民黨接收包頭見聞》。對沿途發生的重要事件、包頭當時的現狀和接管的過程以及軍政、工商、市井等社會各界對此的反應都作了詳細的記載,真可謂世像百態圖,為我們了解日寇投降後包頭的真實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