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宜

劉敬宜(1897~1973),又名劉序東,河南開封人。1917年畢業於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考取“庚款”留學,就讀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密執安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先後在底特律大陸汽車公司和寇克罕發動機廠任工程師。1924年回國後,應聘瀋陽東北大學任教授,並參加了張學良領導的航空部工作,在設計“布雷格特”型飛機螺旋槳方面嶄露頭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敬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開封
  • 出生日期:1897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瀋陽東北大學任教授

人物生平

1928年起,劉先後任河南省實業廳廳長、北洋政府農工部次長、中東鐵路工務處處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拒受偽“滿洲國交通大臣”的任命,隻身躲避天津。1933年任國民政府的南京飛機製造廠廠長,製造第一架“爪哇”型飛機,還改裝一種“新生活”型飛機。1935年調往南昌,仍從事飛機製造工業。1939年夏,在成都任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參事。1941年11月,調任中國空軍駐美國代表團團長,兼任中國駐美大使館航空事務參贊,負責處理有關《租借法》的援華工作,主要辦理培訓中國空軍飛行人員和飛機、器材補給等聯絡事宜。1944年11月~1945年4月,代表中國分別參加了在芝加哥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第一次會議和在哈瓦那召開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成立大會。此後,經常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在世界各地召開的地區性會議,1946年還擔任設在加拿大蒙特婁的國際民航組織臨時理事會委員。
1947年5月,劉被任命為“中航”總經理後,改變了美方獨攬機航組的局面,實行中方和外籍飛行人員同工同酬;強化飛行安全措施,實行飛行簽派制度;培訓各類技術人員;領導“中航”拓展國際運輸業務,開闢了中美、中緬、中泰、中日、中菲、中印、中韓等多條國際航線,並發展飛往香港的航線,1948年底,公司的運量已躍居世界民航的第八位;特別是在香港啟德機場興建的飛機發動機、機身翻修廠,為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飛機維修廠。
由於國民黨已分崩離析,1949年春,為應付國民黨的政令,劉不得不將機航基地和業務重心轉移到了香港;同時,劉指派趙際唐、王家驥、楊柳風等在上海組織“中航”保管委員會,並預留一密件,批示將公司留在上海的資產清點造冊,妥善交給新政權。5月27日上海解放,公司收到接管的電報後,劉囑秘書復電慰勉,並向解放軍接收代表表示謝意。是年6月,港英當局背信棄義,決定徵用“中航”在啟德機場的飛機和發動機修理廠;國民黨逼迫將“中航”在香港的基地遷往台灣。在劉敬宜處境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派呂明、查鎮湖於8月下旬抵達香港,並通過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介紹,同劉敬宜會面,策動“兩航”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
1949年11月9日劉和陳卓林一起,毅然率領在港的“兩航”全體員工起義。同年11月12日,毛澤東、周恩來分别致電劉敬宜和陳卓林及“兩航”起義員工,“毅然脫離國民黨反動殘餘,投入人民祖國懷抱這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愛國舉動”,並勉勵“堅持愛國立場,努力進步,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航空事業而奮鬥”。“兩航”起義後,美國政府與國民黨殘餘政權以及港英當局,非法阻擾並劫奪“兩航”留港資產,為此,軍委民航局1950年1月13日電令劉敬宜和陳卓林前往廣州及香港,負責接收“兩航”留港的一切財產。後劉敬宜因患病,長期在香港治療。
1964年11月,劉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因其子女均在澳大利亞工作,1971年3月,遂同夫人劉偉英移居坎培拉。
1973年初,劉在坎培拉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邀請其回國觀光的電報,甚為興奮,並對行程作了初步安排。同年5月10日,突患腦溢血不治去世。周恩來在唁電中高度評價其率領員工起義,是“對祖國對人民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劉先生的愛國反帝精神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