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先

劉承先

劉承先,公路工程專家。曾主持多條幹線公路的勘測、設計、施工及全國公路技術管理工作,積極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工程質量,促進公路現代化建設,多次主持公路技術標準的修訂和部分規範的制訂,審批重要幹線公路和大橋的設計檔案,為我國公路建設及其技術發展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承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09年5月11日
  • 出生地:山東省淄博市
  • 性別:男
人物簡歷,人物經歷,人物貢獻,主持多項幹線公路測設施工,採用先進技術 提高技術水平,主持管理並編寫中國公路交通史,主要論著,

人物簡歷

1928-1932年 國立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1932-1934年 任山東省建設廳水利專員兼工程專科學校主任教員。
1934-1936年 任西漢公路工程員、副工程司。
1936-1937年 任甘新公路副工程司兼段長。
1937-1938年 任西蘭、西漢兩路工程處寶漢總段正工程司兼總段長。
1938-1941年 任漢渝公路正工程司、測量隊長、總段長、設計科長。
1941-1943年 樂西公路正工程司兼第二橋工所主任,川滇西路管理局總段長。
1943-1945年 任青藏公路工程處副總工程司。
1945-1946年 赴美國聯邦公路總署進修一年另四個月。
1946-1949年 任西北公路局(後改第七區公路工程管理局)主任督察工程司,其中1948-1949年任寶雞渭河橋工程處處長兼主任工程司。
1949-1952年 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工程處、計畫處處長。
1952-1954年 任西北行政委員會交通局總工程師。
1954-1956年 任中央交通部公路總局工程處副處長。
1956-1989年 任中央交通部公路總局、基建總局、公路工程管理局、公路局、工程管理司副總工程師。
1990年 退休。
1963年 當選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道路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78年及1985年 當選為中國公路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90年 授予榮譽理事。
1979及1983年 當選為中國鐵道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
1980年後,任交通部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第一、二屆副主任委員、總編兼中國公路史第一冊主編。
1978年 任交通部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

人物經歷

劉承先,出生於山東省長山縣(今淄博市)。
1932年,畢業於國立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到山東省建設廳任水利專員兼該廳所設工程學校任(大專)主任教員,曾講授套用力學、材料力學、水利學、橋樑結構學和公路建築學等課程,自行編譯了有關課程的講義,培育了一批學員,多人成為公路建設的技術骨幹。
1934年開始到公路部門工作,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轉戰於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歷任西漢、甘新、寶漢、漢渝、樂西、川滇西及青藏公路的段長、總段長、測量隊長及副總工程司等職。
1945年,他通過考試,被選派赴美國進修。回國後,又到西北公路局,後改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七區公路工程管理局,任主任督察工程司及川陝公路寶雞渭河橋工程處處長兼主任工程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工程處、計畫處處長,西北行政委員會交通局總工程師等職。
1954年調北京,任交通部公路總局工程處副處長。
1956年,提升為副總工程師,並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以後公路總局機構多次改變,他均擔任副總工程師,30多年來,一直沒有總工程師。“文化大革命”後,他實際上代行總工程師職責,決定一些重大技術問題。在公路局工作後期,從1980年開始,兼任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總編,並任《中國公路史》第一冊的主編,以較大的精力投入編史工作。
1990年退休。
劉承先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63年當選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道路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78年及1985年兩次當選為中國公路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90年第三屆理事會授予榮譽理事。1979年及1983年當選為中國鐵道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

人物貢獻

主持多項幹線公路測設施工

劉承先自1934年至1945年間,一直在大後方公路建設第一線負責測設及施工工作。他所承擔的路段,大多是工程比較艱巨困難的路段。如西漢公路褒城雞頭關路段、甘新公路河口至紅古城路段、漢渝公路第四總段(萬沅至清華溪)及青藏公路等,有的是崇山峻岭,懸崖峭壁,路線難於通過,有的在峽谷之間,有的是工程地質條件複雜,處理十分困難,有的經過少數民族地區,地方勢力盤踞,施工困難等等。但他都想辦法,克服困難,歷盡艱辛,建成了這些公路,為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公路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1934年,他在西漢公路褒城雞頭關路段的測設施工中,由於沿河定線,石壁陡峭,狀如雞冠,路線無法繞避,乃以3座隧洞連續穿越,大大減少了工程量,且線形優美。在施工工藝設計中,採用了正規的分段面開挖。這是我國公路上最早按公路技術標準及正規施工工藝設計開鑿的公路隧道。
1938年,他在漢渝公路任第四測量隊隊長和第四總段段長時,由於漢渝公路要求標準較高,而萬沅縣城南,經石冠寺至清華溪間一段,約10餘公里,地形陡峭,石方工程艱巨。為使線形平順、優美,他又利用西漢路雞頭關的經驗,開鑿了涼風埡及石冠寺等4座隧道,每座隧道長10餘米至數十米。另外,在西洞門還設計建造了鋼筋混凝土棧橋1座,景觀優美。採取這些技術措施,有效地減少了工程量,降低了造價。當時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處長趙祖康,還為隧道題寫了“秦川鎖鑰”4個大字,銘刻在石冠寺隧道洞口處,以示鼓勵。
在甘新公路河口至紅古城路段,所經谷澗、台地多是水澆良田與果樹園林,兩側峽谷,則石壁陡峭,且傍臨灌渠,路線設定十分困難,經他反覆勘測,精心設計,儘量避免占用水田果園,在開石路基內側加鑿渠道,路渠並舉,路成渠就,深得民眾讚譽。
青藏公路(系老青藏路,即今青康公路),地處高原,地形特殊,地質複雜。有海拔近5000米的馬拉驛高山,有長江、黃河上源的通天河與黃河沿,還有深溝、草原、戈壁、泥沼、湖泊、沮洳地、亂石灘等特殊地段。當時工程處派出6個測量隊,(後為6個施工總段)他做為副總工程師,領導第1、2、3測量隊(總段),負責湟沅至黃河沿段的測設與施工。
由於該路的線路長、工期短、勞力不足、資金缺乏,不可能對這些複雜的地質、地貌進行根治處理,設計施工均十分困難。當時他根據經費的可能和民眾的經驗,想辦法克服困難,採取簡易處理或繞避,使路線迅速修通,並為高原築路積累了許多經驗。其後,又曾對青新公路(大部分路段為現在的青藏路)實地視察,該路地質同樣十分複雜,根據他的經驗,經過勘察,對存在問題,提出建議,寫成《視察青新公路施工報告》,供改建之參考。
在多年的工程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45年,赴美進修的主題就是“公路勘測設計與施工”,由美國聯邦公路總局安排,實地考察了美國30多個州。回國後,將考察的收穫與其實踐經驗相結合,編寫了《山地定線及改線問題之研究》一篇論文,代表了我國老一代選線工程師的嘔心瀝血的經驗總結,實為理論聯繫實際,具有實用價值之作。

採用先進技術 提高技術水平

劉承先在數十年工作中,一貫積極採用和支持先進技術在公路工程中的套用。除前述在我國公路建設中,首先採用隧道及一些特殊地質的處理技術外,在路面工程中,他首先於1938年在我國採用了天然砂礫級配路面,就地取材,效益很好,使我國公路路面增加了一種結構型式,在技術上提高了一步。在西漢、西蘭兩條公路上,進行鋪築。這種路面結構,不僅降低造價,而且在未來改建提高為瀝青路時,作為基層結構,優於泥結碎石路面。
多年來,我國公路建設一直處於手工操作狀態,民眾戲稱公路施工隊伍為0179部隊(以四個數字之形狀,代表蘿筐、扁擔、鋤頭、鐵鏟四種手工操作時的築路工具)。為改變這種落後狀態,1955年,他任公路總局工程處副處長時,在京周公路施工中,在我國首次組織實施正規的機械化施工與大規模的瀝青路面鋪築,開創了我國公路工程全面機械化施工的新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及技術效益,使我國公路工程施工技術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1956年,在我國缺乏大規模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經驗的情況下,他又組織力量,負責對京津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進行改造和擴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首次大規模的剛性路面的實踐,並首次採用了蒸汽養生預製塊,是一次規範性的路面建設,為剛性路面的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在橋樑工程方面,他1948年在負責修建寶雞渭河大橋時,該橋單跨孔徑雖不算大,但全長576米,為當時最長的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且工期緊迫。他採用了排架樁墩、T型連續梁等輕型結構。並在我國首次採用預製裝配構件和冬季保溫養生等先進工藝,使該橋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建成通車。這些新結構、新工藝為我國公路橋樑建設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他在檢查西蘭公路亭口橋樁基工程時,施工人員誤認為已將鋼筋混凝土排架樁墩的基樁打穿了石層,即將澆鑄上部結構。他查閱了打樁記錄,根據多年的經驗,提出疑問,經過挖驗,證明不是打穿石層,而是將樁頭打壞了。經他建議,改變計畫,在石層上採用托梁接柱的辦法,進行處理,避免了由於質量事故造成的巨大損失。當時獲得西北交通部的表揚和民眾的好評。
1957年,他還根據有關同志的建議,親自主持,組織科研、設計、施工三結合,為之跑設備,落實工地,在京周公路上,盧溝橋西側,引用蘇聯經驗,修建了我國公路第一座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試驗橋。為我國公路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的建設取得了初步經驗。
1970年交通部組織編制的“四五”科技發展規劃中,為實現現代化,提出以京津塘為樣板,興建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時,他積極支持。1972年親自參加,兩次沿線調查,提出修建方案及概算。後又與負責測設的有關同志商定一些主要技術指標和重要技術問題。中間由於對我國是否應修高速公路爭論不休,幾經反覆,歷時10餘載,但他堅決支持,特別是在前期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高速公路終獲實現。
1979年,他率團參加第十六屆國際道路會議,發表了《中國公路簡介》,介紹了我國公路建設技術發展的概況,引起各國代表的重視。通過會議交流,還將舊瀝青路面再生、設臨時中間墩的橋樑頂推法、乳化瀝青等技術帶回推廣,效果很好。

主持管理並編寫中國公路交通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他在西北工作,曾負責組織西蘭、西漢、華雙三條幹線公路的搶修和改建工程,迅速恢復通車,有力地支援了解放西北的進程。其後,又負責西北地區幹線公路的規劃及組織進藏公路的搶修等工作。
1954年調中央工作後,在工程處工作期間,主管全國各大區、福建、華南、康藏三大工程指揮部,以及後來改組的7個工程局和5個設計院所負責的福溫、廣海、廣汕、京周、京津、濰榮以及東北若干幹線公路的施工組織管理工作。貫徹三階段設計,實施工程監理驗收等,促使我國公路建設規範化。
1956年,提升為副總工程師後,為貫徹政策,順利施工,確保質量,提高效益,他致力於強化技術管理工作。主要為:
1.加強技術標準、規範、定額等的制定。在此期間,他負責主持了《簡易公路設計準則》的制訂,1959年《公路設計準則》技術指標的修改,1967年公路橋涵荷載與淨空標準暫行規定的編制,1972年及1981年《公路工程技術標準》的編制與修改。
為使公路技術標準的有關參數更符合我國實際,根據軍事部門提出的低等級路有些重武器通不過的意見,1956年他親自主持與總後協作,在瀋陽至本溪的公路上進行了實地試驗,根據試驗結果,對有關參數進行了修改。
此外,他還親自審閱修改定稿了瀝青路面、渣油路面、級配路面等施工規範。組織編寫審定了《公路基本建設設計檔案編制辦法(試行)》、《公路工程技術監理辦法(草案)》、《公路工程驗收辦法(細則)》等技術管理檔案。
2.負責設計審批及施工檢查。在此期間他曾負責京原、蘭宜、濰榮、天山等新建公路、青藏公路凍土整治和瀝青路面鋪築、川藏公路的整治提高、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以及安徽五河、湖北光化、洛陽黃河、山東北鎮黃河、營口田莊台、吉林扶餘、雲南南盤江及福建烏龍江等著名大橋的審批與施工檢查。對這些幹線公路和大橋的設計施工,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如洛陽黃河橋原設計橋長達4000多米,經他組織有關專家共同研討,改為3000多米,減少橋長1000多米,為國家節約了大量投資。
3.堅持實行竣工驗收制度。為檢驗工程質量,總結經驗,準確交付使用,他堅持實行竣工驗收制度。他首先組織制訂了驗收辦法,規定了各項工程驗收的誤差等標準。親自參加或主持了多項重大工程項目的驗收工作,並請科研單位進行必要的測試,使驗收工作具有科學依據。對這項工作,他以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態度作好評定,以激勵先進,警惕不足,不斷推動建設質量的提高。
1982年後,劉承先即以主要精力從事中國公路交通史的編寫工作。這是一套洋洋近千萬言的公路交通專業史的巨著。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第一冊已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第二冊,已由其他同志負責,正在編寫審定中。劉承先作為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委會的副主任委員及總編,親自組織力量,蒐集資料、參加編寫,審改定稿。除主編完成了《中國公路史》第一冊外,對各省、市、區的第一冊史稿,亦均親自審閱,歷時十載,嘔心瀝血,為這套叢書的編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外,他還親自審閱修改定稿了瀝青路面、渣油路面、級配路面等施工規範。
1、組織編寫審定了《公路基本建設設計檔案編制辦法(試行)》、《公路工程技術監理辦法(草案)》、《公路工程驗收辦法(細則)》等技術管理檔案。
2.負責設計審批及施工檢查。在此期間他曾負責京原、蘭宜、濰榮、天山等新建公路、青藏公路凍土整治和瀝青路面鋪築、川藏公路的整治提高、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以及安徽五河、湖北光化、洛陽黃河、山東北鎮黃河、營口田莊台、吉林扶餘、雲南南盤江及福建烏龍江等著名大橋的審批與施工檢查。對這些幹線公路和大橋的設計施工,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如洛陽黃河橋原設計橋長達4000多米,經他組織有關專家共同研討,改為3000多米,減少橋長1000多米,為國家節約了大量投資。
3.堅持實行竣工驗收制度。為檢驗工程質量,總結經驗,準確交付使用,他堅持實行竣工驗收制度。他首先組織制訂了驗收辦法,規定了各項工程驗收的誤差等標準。親自參加或主持了多項重大工程項目的驗收工作,並請科研單位進行必要的測試,使驗收工作具有科學依據。對這項工作,他以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態度作好評定,以激勵先進,警惕不足,不斷推動建設質量的提高。
1982年後,劉承先即以主要精力從事中國公路交通史的編寫工作。這是一套洋洋近千萬言的公路交通專業史的巨著。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第一冊已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第二冊,已由其他同志負責,正在編寫審定中。劉承先作為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委會的副主任委員及總編,親自組織力量,蒐集資料、參加編寫,審改定稿。
除主編完成了《中國公路史》第一冊外,對各省、市、區的第一冊史稿,亦均親自審閱,歷時十載,嘔心瀝血,為這套叢書的編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劉以成)

主要論著

1 劉承先.山地定線及改線問題之研究.西北公路月刊,1947(11)、(12).
2 劉承先.視察青新公路施工報告.西北公路月刊,1949(1)、(2).
3 劉承先.中國公路簡介.維也納:第十六屆國際道路會議論文集,1979.
4 劉承先主編.中國公路史第一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劉承先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63年當選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道路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78年及1985年兩次當選為中國公路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90年第三屆理事會授予榮譽理事。1979年及1983年當選為中國鐵道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