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九嶷山人、楓林齋主,1963年生於湖南寧遠。自幼酷愛繪畫、書法。1985年畢業於湘南學院美術系,曾任報社美術編輯、記者。1986年開始從事山水畫創作和中西美術理論研究,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美展獲獎並被收藏。2010年獲得“湖湘畫壇十大年度人物”第一名。現為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湖南省直國畫藝委會副主任,湖南省九歌書畫院副秘書長,文萃報美術館書畫創作室主任、專職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應雄
- 別名:九嶷山人,楓林齋主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寧遠
- 出生日期:1963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湘南學院美術系
- 代表作品:《劉應雄瀟湘八景國畫系列作品》《劉應雄水墨寫生作品集》
作品發表,主要藝術活動,《瀟湘八景》畫記,
作品發表
作品曾在《美術》、《美術報》、《文藝學習》、《文藝報》、《1991-1992中國當代藝術文獻》、《中國美術家》、《世紀專家》等全國重要報刊發表。部分作品被中央美院陳列館及美國、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機構、收藏家收藏。出版了《劉應雄山水畫集》、《湘山湘水湘情——劉應雄水墨寫生畫集》、《永遠的明燈》等美術理論專著。
主要藝術活動
1989年,參加"紀念李立三同志誕辰九十周年湖南省書畫大賽"獲銀杯獎。
1989年,工筆重彩國畫《陽光·大地》參加"湖南省中國畫作品展",
1990年,版畫《永恆》參加"湖南省一九九0年版畫作品展"獲二等獎,
1990年,參加 "湖南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美展"獲銅牌獎。
1991年,國畫山水《山川系列》參加"全國第一屆當代中國山水畫邀請展"
1991年,參加中宣部舉辦的"五月的風"全國美展獲金獎。
1992年1月,國畫《團扇·山水》參加"湖南中國工筆畫藝術大展"。
1992年6月,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石綱、劉鳴、劉應雄湖南三青年水墨藝術展",
1992年10月,在湖南書畫藝術研究院舉辦"石綱、劉鳴、劉應雄湖南三青年水墨藝術展暨展出精品拍賣會"
1993年元月,湖南電視台專題報導《青年畫家劉應雄的藝術世界》,
1993年,國畫山水參加"全國首屆中國畫展"。
1995年,國畫山水《蒼茫》參加"湖南首屆中國畫大獎賽"獲佳作獎。
2002年,藝術簡歷錄入《中國世紀專家》
2006年,參加"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湖南省美展"
2007年,出版西方美術大師專著《永遠的明燈》。
2008年,參加"第九回日中書畫印藝術交流展"。
2009年,參加"第十一屆美術作品湖南優秀作品展"
2010年1月,出版《劉應雄山水畫集》
2010年,獲得“湖湘畫壇十大年度人物”第一名。
2011年4月,赴台北參加“九歌藝術家與台灣藝術大學聯誼展”
2012年1月,出版《湘山湘水湘情——劉應雄水墨寫生畫集》
2012年9月,國畫《矮寨大橋》參加“湖南省重大歷史題材畫展”
2013年1月,出版《中國畫家劉應雄新瀟湘八景水墨畫作品集》
2013年1月,在長沙由湖南日報、湖南省中國畫學會、文萃美術館舉辦“劉應雄新瀟湘八景中國畫作品展”
《瀟湘八景》畫記
劉應雄
“瀟湘”意指湖南,從水繫上說即指湘水和瀟水匯合北去的湘江。“瀟湘八景”是湘江沿岸的八處風景名勝。
從宋元兩代開始,“瀟湘八景”就極富盛名。沈括在《夢溪筆談·書畫》中有所描述,宋代畫家宋迪、米芾,元代畫家馬遠都畫過“瀟湘八景”。由此,“瀟湘八景”成了湘江美麗景色的代表和名片。
三年前,我開始以“瀟湘八景”為題材進行寫生創作,但只是一處一地,單走單畫,沒有整體地系統地了解其文化內涵。直至今年三月,在九歌書畫院組織的“風雅湘江——九歌藝術家寫生採風創作”活動中才為我補上了一課。
在歷時十五天的寫生活動中,我們到達了廣西白石村的湘水源頭和瀟水發源地的寧遠九嶷山,然後,沿著湘江北上,途徑永州、衡陽、湘潭、株州、長沙最後到達岳陽。儘管寫生時間不長,但對於湘江歷史文化的背景,特別是“瀟湘八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永州萍島是湘水和瀟水匯合處,這裡正是瀟湘八景之一的“瀟湘夜雨”,衡陽市廻雁峰是“平沙落雁”,“山市晴嵐”取材於湘潭與長沙接壤處的昭山,長沙的橘子洲即是“江天暮雪”,湘陰縣城江邊的遠浦樓叫“遠浦歸帆”,洞庭湖岳陽樓是“洞庭秋月”,西洞庭桃源武陵溪叫“漁村唱晚”。
縱觀繪畫史,歷代畫“瀟湘八景”的畫家,大多以寫意為主,有的也許沒到過瀟湘,但憑著一些詩文史料,描繪出了畫家自己心中的“八景”。
然而,作為當代畫家,特別是生長和生活在瀟湘的山水畫家,深受本土文化的影響,常常遊歷在家鄉的山山水水之間,應該尊重生活,在生活中去尋找純正的真山真水,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感動人。不然,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為何能流傳千古且價值連城?因為他的作品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因此,在創作湘江系列作品時,我力求以實景為原形,通過自己對山石,樹木、雲水的感受加以筆墨變化來表現自己對瀟湘山水的崇拜和眷念。
辟如,我在畫湘江源頭和九嶷山時就有不同的感受;水源村溪水從山谷流出,大多從石面流過,形成一組一組的小瀑布,而九嶷山的山谷落差大,水流激,常常能看到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石頭。雲的出現也有不同的特點,水源村的的雲仿佛山谷里升騰的白煙,而九嶷山因山峰聳立,峰與峰距離較近,白雲飄過時,就象一條條潔白紗巾。於是,畫雲和水時,分別採取不同的線條和留白。
“涔涔湘江樹,荒荒楚天路。”這是舊時文人以寄情雨落瀟湘的夜景。我們來到永州萍島時恰好遇上綿綿春雨,站在渡船上向萍島望去,破舊的屋舍已分辨不出瀟湘亭、湘妃樓,那“瀟水逶迤會永州,湘風長系柳公仇。夜臨靜聽靈妃曲,雨伴悲歡入畫樓。”的古人情懷此刻變成一種淒涼,一種懷舊的思緒。於是,在創作《瀟湘夜雨》時,我依然帶著詩畫的境界描繪。以水墨為主,淺施淡彩,將樹頭枝葉朝一邊傾斜,表現一種風雨交加的效果。
廻雁峰是瀟湘八景之“平沙落雁”,是南嶽七十二峰之首。我曾多次到過廻雁峰,然而,一直感覺不到她與“平沙落雁”的關係。置身於衡陽市內高樓聳立中的廻雁峰,如今只是都市裡的一處公園小景。惜日的曠野平沙已變成了一排排的高樓大廈,現代人物和車輛替代了蘆葦和群雁。為了尋找“曠野平沙,蘆葦叢叢”的靈感,我到廻雁峰的周邊四處觀察,最後來到江邊遠眺廻雁峰,這才想像當時的境界,於是,在創作“平沙落雁”時我採取平遠式構圖,用粗獷的筆墨畫松樹,用細膩的線條勾勒夾葉和廟宇,捨去周邊的建築物和車水馬龍的場面,在廻雁峰的遠方畫上隱隱約約能看到沙灘和雁落。“晚來風急,萬物入眠,唯寺內報時的古鐘,不時敲出悠揚宏亮的聲音。”這是經過佛教勝地南嶽衡山清涼寺獨有的境界,即“煙寺晚鐘”。清涼寺在衡山縣城北的巾紫峰上,山下的南面是流淌的湘江,在創作“煙寺晚鐘”時,我採取方形的構圖將山峰與雲霧斜勢交錯,使畫面產生一種衝擊力,用厚重的筆墨表現出傍晚的情景。
“山市晴嵐”取材於湘潭與長沙接壤處的昭山。站在江中的漁船上極目望去,紫氣繚繞,嵐煙襲人,雲蒸霞蔚。一峰獨立江邊,秀美如剛出浴的仙子。為了畫好這幅作品,我嘗試了多種構圖;有豎式的,方形的,最後還是橫式構圖比較理想。在技法上,我採取淡墨側鋒皴檫,濃墨中鋒勾勒樹木的方法來表現山險石峻,林茂幽深的昭山。
橘子洲是長沙的一張名片,重修後,青年毛澤東塑像和文化旅遊版塊,吸引了更多的遊客。“江天暮雪”宜是表現橘子洲雪景的一幕。“大雪紛飛,白雪江天渾然一色,世間萬物寂寂無聲,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煙霧一樣漂浮不定,”。為了畫好橘子洲,去年冬天,我從河東到河西踏著皚皚的白雪,從四周寫生觀察橘子洲的風貌,最後,在白雪覆蓋的沙灘上才找到“江天暮雪”的畫面,於是,我用粗狂的線條勾勒沙灘,將細膩的線條刻畫枯枝細葉,用花青勾勒水波,淺綠渲染水面,這樣就襯托出了雪白的堤岸和飛舞的雪花。“遠浦歸帆”是以湘陰縣城江邊的“遠浦樓”為基本素材的。“每當黃昏,遠山含黛,岸柳似煙,歸帆點點,漁歌陣陣,等待歸船的漁婦和企盼宿客的青樓女子站在晚風斜陽中,襯托出一片溫馨悵望的繁忙景象”。這是描寫過去的情景,而現在修建的“遠浦樓”雄偉高大,一座現代大橋橫跨湘江,表現出一種都市景光。為了表現湘江的開闊,在創作“遠浦歸帆”時,我有意將大橋捨去,獲得寬廣的江面和遠浦的歸帆。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說“武陵人捕魚為業”。白天,漁人撒網洞庭;傍晚,收拾漁網,提著肥美的鮮魚,在夕陽的晚唱中踏著漁歌回家。因此,西洞庭桃源武陵溪就成了“漁村唱晚”的寫照,然而,在我們寫生的途中,特別是在洞庭湖一帶,這樣的情景不止一處。在君山對面的一個不出名的小島上,我們發現了這種動人的場面;島邊的沙灘上油菜花在乾蘆葦的襯托下色彩更加鮮艷,沙灘邊靠岸的漁船三五成群,漁船上正在漁網中取魚婦女們喜笑顏開,霞光撒在沙灘和漁船上赤紅一遍,這不正是一幅美麗的“漁村夕照”嗎?
“洞庭秋月”是畫家喜歡的題材。一般畫這類題材的畫家,大多畫個岳陽樓,一個月亮就完成了,過去我也是這樣。而通過這次湘江寫生採風後,我改變了原來的構圖和創作模式;將大面積的畫面採取水墨的形式來表現岳陽樓前面的仿古街,通過兩條街道留白的透視線延伸到岳陽樓,表現出浩浩蕩蕩的巴陵勝狀。“風雅湘江——九歌藝術家寫生採風創作”活動,不僅讓我創作出了“瀟湘八景”系列作品,更多的讓我了解湘江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不僅要筆墨更新,而且,在繪畫的題材上也應該與時俱進。目前,有關部門及專家評審委員會已推出了山水文化、人文景觀、生態休閒三大類“新瀟湘八景”。這些都值得藝術家去體驗、去感受、去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