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慎德,字子言,劉仁政之父親。因為屬鼠,又有兄弟六人,他是老大,村民都叫他 “大老鼠”。劉慎德年輕時曾在村里擔任過村長,後背井離鄉獨自闖關東,收購東北盛產的生草皮,運到北平,硝熟後銷售,並在北平開設振德興顧繡皮貨行。膠東地區闖關東的皮貨商不在少數,劉慎德與眾不同的地方是走高端精品路線:經營皮貨以東北名產貂皮為主,銷售對象以在京城東郊民巷的各國駐滿清政府公使館外交官的夫人為主,靠質量和誠信做出了聲譽
基本介紹
- 本名:劉慎德
- 字號:字子言
- 出生地:山東省掖縣朱橋鎮
- 出生時間:一八七○年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一八七○年生於山東省掖縣朱橋鎮(現為萊州市金城鎮)埠西村。
人物生平
劉慎德年輕時曾在村里擔任過村長,後背井離鄉獨自闖關東,收購東北盛產的生草皮,運到北平,硝熟後銷售,並在北平開設振德興顧繡皮貨行。膠東地區闖關東的皮貨商不在少數,劉慎德與眾不同的地方是走高端精品路線:經營皮貨以東北名產貂皮為主,銷售對象以在京城東郊民巷的各國駐滿清政府公使館外交官的夫人為主,靠質量和誠信做出了聲譽。他向兒孫們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鬼子館”的夫人們互相打聽,知道要買好的貂皮披肩,只有找“山東劉”。振德興顧繡皮貨行開在前門大街旁一條小胡同里(西湖營八號),這些人自會找上門來。
劉慎德與外國人做生意,語言不通最初靠打手勢, 後來逐漸地自己摸索總結出幾十句商業用語,並編寫成“英語讀本”培訓員工,他稱之為《鬼子經》。五十句商業用語都是他本人親自手寫的,沒有一個英文字母,全部用漢語諧音字代替,讀起來令人發笑,可它非常管用。
由於方法對頭,振德興的生意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後來其子女長大,劉慎德逐漸把商業經營全權交託給長子劉仁政,自己便住進前門外東珠市口八十七號寓所,熱衷於慈善事業,舍糧舍藥。
起初他在住處的側院築起兩口大鍋鍋台,熬兩大鍋粥,在門口舍粥。後來排隊領粥的人太多,他就改為舍糧,發放糧食代用券:用一張比火柴盒稍大一點的紙條印上四兩(十六兩制)雜合面(小米麵和玉米面混合,北平俗稱雜合面)的票面,蓋上自己興辦慈善事業的堂號“延慶堂”的圖章,憑票可以在預約的糧店兌換到糧食,可以說是我國早期的私家糧票。
劉慎德免費贈送的另外一樣東西是燙傷藥,是他根據祖傳土秘方自己在家精心製作的。藥的最主要原料是黑驢蹄和大麥,在側院的大鍋中反覆炒焦,再加上檳榔等配料一起研成粉末,用紙包好,有求者每次發放一包。病人用時以香油調成糊狀,敷在傷口處,一般用一包就可痊癒,社會口碑很好。燙傷藥原料中最難蒐集的是黑驢蹄片,這種東西在城市裡稀缺。他動員店中夥計下鄉去收購切下來的黑驢掌,還不能與其他驢掌或騾馬蹄掌混了,一般須預先與幾家馬掌店的夥計說好特意分開留好。另外就是炒制的火候要恰到好處,所以炒制的火候和最後各類成分的配伍都是他親自把關。其他似乎也沒什麼秘密。北平有藥店想收購該“秘方”,他一概回絕,堅持只舍不賣。此期間,劉慎德還支持夫人王毓嫻在家鄉創辦農村義務國小,免費為學生提供書本、文具,發放糧草,以保證學生安心讀書。
劉慎德崇尚孔孟之道,自己字“子言”,給兒子們起名“仁政”、“仁術”等,反映出他的信仰和主張。他是個跨世紀的老人,親身經歷了滿清賣國、軍閥混戰、倭寇侵略、國民黨腐敗,感慨萬分,常常很認真地給兒孫們講解孟子的“苛政猛於虎”等名言。他雖做外國人的生意,但骨子裡一點也不媚外。他說:那些當官的把白花花的銀子給外國人賺得去,我一個老百姓再從鬼子手裡賺點回來。所以他鼓勵和幫助同鄉親友到北平西湖營來開店,不計較同行之爭,主張“一致對外”,認為會“賺鬼子的錢”才是真本事。
新中國成立以後,劉慎德由比較中明辨是非,從疑慮、觀望逐步轉為信任,他認定只有人民政府才是他看到過的唯一能“施仁政、御外辱”的政府。所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積極回響政府號召,踴躍購買愛國公債和捐獻飛機大炮,在社會上起了相當大的帶動作用。在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他雖然早就不管店中業務,但還是贊成振德興行帶頭公私合營。
劉慎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曾任北京市崇文區政協委員多年,積極為新北京建設建言獻策。
劉慎德於一九六五年無疾而終,享年九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