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恪山

劉恪山

劉恪山(1931——2013),湖南省湘陰縣人。中國少先隊隊徽的設計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社會名人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副主任。他擅長水彩寫生畫、雕漆畫、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書法、篆刻、攝影、美術評論。他的水彩寫生畫多次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各大報刊媒體上發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恪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省湘陰縣
  • 出生日期:1931年9月18日
  • 逝世日期:2013年1月31日
  • 職業:書畫家
  • 畢業院校:東北魯迅文藝學院
  • 主要成就:設計中國少先隊隊徽
  • 代表作品:《劉恪山文集》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31年9月18日出生於湖南省湘陰縣書香世家,父親是辛亥革命元老劉況。
1950年,因一封信被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破格錄取。
1951年畢業於“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部,後分配在東北區團委工作,任東北青年出版社美術助理編輯。
1951年以來,劉恪山一直為中國少先隊攝影,曾在中外報刊發表有關中國少先隊活動的照片兩千餘幅。
1954年調任團中央《輔導員》雜誌美術編輯、攝影記者。
1958年因為仗義執言維護黨的利益,被團中央錯劃為“右派”。
1959年下放山西臨猗縣農村勞動兩年,而後在臨猗縣文化館工作。
1964年調臨汾地區展覽館任美術總體設計,後任副館長。
1979年團中央為其改正“右派”問題,撤銷處分,恢復原級別,重新調回團中央工作,仍任《輔導員》雜誌美術組組長、編委。
1980年,當時因12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少先隊都有自己的隊徽,團中央的領導覺得我們國家也應該有自己的少先隊隊徽。設計隊徽是非常專業的事情,但團中央都知道他是個“老畫家”,所以當時的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德華就直接找到他並讓他承擔這項任務。劉恪山接到任務後一點不敢馬虎,這隊徽既要有政治性、思想性,還應有裝飾性,最後設計成五星、火焰、綬帶的形式,上是‘中國少先隊’五個金字。五角星也可以說是我們國旗上的一顆星,火炬代表少先隊的熱情與希望,象徵著少先隊員要做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崇高理想。隊徽的整個創作過程非常順利,四五個草稿後,團中央就定稿了。中國少先隊徽就這樣誕生了,這是目前世界上發行數量最多的徽章之一。
劉恪山設計的中國少先隊隊徽劉恪山設計的中國少先隊隊徽
1989年被評為編審高級職稱。
1990年全國少先隊代表大會正式通過頒布使用劉恪山設計的中國少先隊隊徽。”
1992年退休。
1993年由希望出版社出版了《陽光下的花朵——劉恪山攝影作品選》畫冊。
1997年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和獎金,被評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以表彰他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事業所作的貢獻。
1997年2月中央電視台一台在“夕陽紅”中播放了對他的專訪。
1999年11月山西電視台為他拍攝了“情寄河東”專題播出,介紹他在晉南的藝術活動和成績,高度評價了他的藝術成就。
2000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劉恪山繪畫、書法、篆刻、攝影作品集畫冊》。
2006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
2006年8月1日《參考訊息》報題為《俯首甘為孺子牛》以整版篇幅介紹了他的事跡。
2006年12月,他應邀到紹興蘭亭風景區遊覽,東道主誠邀他書寫《蘭亭集序》,作永久性紀念。他僅用35分鐘時間便寫成了一幅2米多的長卷《蘭亭集序》,而且完全憑記憶背寫,一氣呵成,正文324字,一字不錯。隨後,他又即席寫了一篇字字璣珠、精彩絕倫的後記:“公元二零零六年,歲在丙戍之冬。余自京華南來古城紹興,有幸瞻仰蘭亭勝地,以了多年之夙願。遙想當年書聖王羲之於此作《蘭亭集序》,至今仍可振聾發聵,啟迪後世,此乃千古之雄文也。而今斯文掃地、物慾橫流之際,何不來此澡身浴德,滌其污垢,還其清白也。慈恭書王羲之《蘭亭集序》,以表敬仰之忱!奈逸筆草草,殊不成體,唯恐貽笑大方,尚祈諸方家不吝賜正。是為記。”
2010年,年近八旬的劉恪山自感精力大不如前,感到有必要把已發表的文章整理、修正,擇其較好的選編成集,一本50萬字的《劉恪山文集》。
2011年4月在《山西省快樂讀書我們在行動暨世界讀書日報告會》上的演講。他時年80歲,不拿講稿,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他講到山西的古人柳宗元、王勃、王維、狄仁傑、司馬光,講到“天下第一村”聞喜裴柏村……一宗宗,一件件,如數家珍。
2012年7月《劉恪山文集》出版。
2012年4月16日《三晉都市報》書畫版發表了《意飄雲物外 詩寄畫圖中——記著名書畫家、工藝美術家、美術評論家、攝影家、中國少先隊隊徽設計者劉恪山》一文。
2012年11月24日,湘陰舉行紀念左宗棠誕辰200周年系列活動,81歲的劉恪山攜花鳥畫家於國森從北京趕來參加此次紀念活動,將“左宗棠故居”水彩畫捐贈給了湘陰這片故土。
2013年1月31日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主要成就

60年代以來在晉南收集民間刺繡原作多件,整理研究並精心摹繪百幅“晉南民間刺繡圖案”以各種畫法追求刺繡的質感,幾可亂真,博得中外專家高度讚賞。
70年代創作大型雕漆畫“黃河瀑布”、“黃河不夜”兩次入選“全國工藝美術展覽”, 在中國民族文化宮和中國美術館展出,國內外報刊多次發表。
80年代以來劉恪山的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和一些國際性的書法展覽。在共青城“胡耀邦同志陵園”及杭州西湖、湖北鄂州、深圳、洪洞、臨汾、萬榮、陝西、湖南、廣東、黑龍江等名勝古蹟處,均有書法作品刻碑。其書法作品有數百幅贈送日本朝野人士。篆刻作品高雅俊秀,曾為國內外名人及友人作印千餘方。
他善文,曾為董壽平、王盛烈、楊力舟、曾景初、於國森、鄧明閣、林時九、裴玉林、劉正寶、雷崇善、村上三島(日本)等30多位中外書畫家的書寫過前言和序言評介等。
他善攝影,一生在報刊上發表攝影作品2000多幅,20多種辭典刊登了他的條目。
劉恪山撰寫的有關民間工藝美術評論文章多次在《人民日報》等大報刊上發表各種文章約20多萬字。尤其是為中國書畫大師董壽平寫了近二十多萬字的評介文章,在中外報刊上和書籍中發表。應邀參與《中國實用大百科辭典》中的美術、書法、篆刻、攝影部分的辭條編撰工作,約有30多萬字出版。還出版有《董壽平傳略》及《書法教程》(部分)《書畫大師董壽平》等。

人物評價

胡克實(原團中央書記)曾讚嘆道:“恪山的畫、書法、文章、攝影、篆刻,怎一個秀字了得。,
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現任國家副主席)祭文說:“我們應該感謝劉恪山同志,感謝他用自己鏡頭為少先隊四十年的紅紅火火風風雨雨作證。劉恪山同志的心血將與紅領巾事業同在。劉恪山同志永垂不朽!”
靳尚誼(中國美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作輓聯如斯:“嗚呼,無兆無征,藝壇隕星誰人料;幸兮,有畫有書,汗青垂名儕輩知。”
劉正定(著名畫家):我走上畫畫這條路,全憑劉恪山老師。當年,我不過是個農村少年,因家庭成分,不能升高中,基本了卻了上學和上進的心思。在我最悲觀的時候,劉恪山老師給了我勇氣和信心,他手把手地教我學畫畫,教我學習傳統文化,提升文化素養。後來,他又引導我走出去,指引我實現藝術追求和人生理想。在鄉下的那段日子,我與他結成了忘年交。後來他回京工作,仍時時來信給我以指教,並積極把我的畫作推薦到毛主席紀念堂。他對我的幫助和引教,令我終生難忘。他是我的引路人和感召者。我現在唯有好好學習,不斷創新,打造藝術精品,才能報答他的恩遇。
郝政(著名畫家):劉恪山老師到臨猗時,我年紀還小,記得一次在鄉下吃飯,我一連吃了兩個白面饃,而劉老師只是吃粗糧饃。見我不懂事,劉老師說,不能再吃白饃了,要吃黑饃,老百姓管咱飯已經很緊迫了,咱不能只管自個肚子。在別家吃飯時,他連別人不願意去的環境最髒差的一家都去,對我觸動很大。一個京城來的藝術大家,能這樣與百姓打成一片,接這么深的地氣,不得了!在藝術追求上,他幾次去耽子鎮柳村考察文物時,都吃不飽飯,只好用柿子充飢。為了幫助我畫狗咬人的題材,他還專門扮成被狗咬的人演戲給我,教我創作。1984年,我去北京看展覽時,整整一個星期吃住在他家,那時,他指導我給《輔導員》雜誌畫插圖,開闊了我的創作視野。劉恪山老師先教我做人,再教我為藝,處處是我的典範,時時是我的楷模。我一定把他這種人品藝品傳承下去。
王宗甲(著名畫家):劉恪山老師的崇高品德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永遠激勵著我們。畫者,文之奇也。劉老師之所以成為名家大家,與他終年講修為、講人品、講人格分不開。他的藝術成就和人生境遇對我很有啟發。第一,他的書畫創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得益於他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第二,他面對磨難從不氣餒,品格堅毅,並有著追求藝術的堅定信仰。第三,他視角向下,始終與人民民眾打成一片,深情融入他們的生活,立足本土,親身體驗。第四,他醉心民間工藝,積極挖掘、歸整,挽救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晉南風情的民間工藝品。
王燦(著名眉戶導演):1959年,我第一次接觸劉恪山,他剛被“發配”到臨猗。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大好人,從來沒把他當右派看。有一次,我們眉戶團演《一顆紅心》,他想看,但沒票,我給了他一張好票,他說:“沒想到右派還能坐那么好的地方,你們沒小看我!”他還激我說:“今後你敢到我那兒吃飯嗎?”我說:“敢,你又不是壞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趕集,他都會教我去蒐集旱菸布袋、虎頭帽等民間刺繡。一次,有人聽說劉恪山是右派,建議他去窯上背磚。我便罵那人:“別落井下石。”我還常常叫劉老師到我家裡吃紅薯、喝米湯。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他留給臨猗的文化財富和精神養分永遠值得我們珍視。
陳銀登(書法家):劉恪山老師對藝術追求的執著令我感佩一生。他對繪畫藝術的酷愛和對傳統文化遺產的珍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愛好廣泛,涉及繪畫、書法、古典文學、攝影、民間工藝等,這些綜合藝術的特質,造就了他這樣的一代大家。
寧新傑(史志專家):我與劉恪山老師年齡相仿,從1961年認識後,我們成為真正的諍友。我曾當面叫他“南蠻子”,他也對我無話不說。他曾多次給我說,臨猗民間文化太豐厚,要設法挖掘、及早整理,言語間經常流露出憂愁之情和緊迫之感。
王綏生(書法家):作為文化大縣,臨猗應永遠記住劉恪山的名字。他發現、挖掘、培育了劉正定、雷宗善、王宗甲、郝政、陳銀登等著名書畫家,又提攜、幫助了一大批中年書畫人才,為臨猗文化藝術的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甘為人梯、寬以待人、敬重傳統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人才,成為感召他們的一座人生豐碑。
董友民(書法家):對中青年文化人來說,劉恪山身處逆境,仍能表現出淡然、豁達、堅韌、大度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他生前深切關心臨猗文化事業建設和民間工藝的挖掘與保護。他曾對我說,他想幫臨猗文化館開設古代館、現代館,讓文化館發揮更大的作用。他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品格,我們一定要傳承、弘揚下去。
趙文斌(文化工作者):從劉恪山老師身上,我們要學習的優秀品質是,不論身處什麼環境,學習、積累知識都永不停歇,對待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始終有一種強烈的敬畏意識,對待故鄉人民的深厚情誼,始終感懷在心。
張自立(臨猗縣文廣新局局長):緬懷為了繼承,繼承為了發展。劉恪山先生生前十分關心臨猗縣民眾文化事業發展。今天,我們在這裡追思他,本身就是一種告慰。如今,群文事業發展迅速,硬體建設日新月異。今後,我們更要大力發展群文事業,活躍基層文化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