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涵

劉凌滄,出生於1908年,河北固安人。本名劉恩涵,字凌滄(為徐世昌總統賜字),童年隨民間畫工學畫,1926年入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師從徐燕蓀、管平湖學習工筆重彩人物畫,在傳統技法上受到嚴格訓練。後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同時從事繪畫創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恩涵
  • 別名:劉凌滄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固安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89年
  • 畢業院校: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中國美協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名譽會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顧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人物簡介,藝術特點,教育成就,作品保護,

人物簡介

劉凌滄(1908—1989)我國著名工筆重彩人物畫大師。河北固安人。本名劉恩涵,字凌滄,童年隨民間畫工學畫,1926年入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師從徐燕蓀管平湖學習工筆重彩人物畫,在傳統技法上受到嚴格訓練。後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同時從事繪畫創作,併兼任《藝林旬刊》《藝林月刊》編輯。後任教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和京華美術學院。1933年至1937年任北平藝專講師,兼任京華美術學院教授。1949年任職於民族美術研究所,次年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任中央美術學院講師、教授等職。生前歷任中國美協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名譽會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顧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藝術特點

劉凌滄因出身畫工,所以即便虛心求教,後者也頗為冷淡。有位前清內務府大臣之後,看過劉凌滄先生的作品以後,毫不客氣地說道:“畫得不錯,就是俗氣。”這句話深深地刺激了意氣方遒的劉先生。
得到了“俗氣”的批評之後,他開始思索何者為雅,何者為俗,為此大量閱讀各種國畫著作,把自稱雅人高致的文人畫與世工匠作品反覆比較,同時請教楊冠如先生,一再琢磨,終於豁然開朗。
  他清楚地看到,所謂畫工畫亦即人們所說的“作家畫”,它自古以來便被視為文人畫的對立面,然而作家畫與文人畫各有優長。
為了提高技藝,也為了擴大文化修養,決意在當代新開設的美術學府中系統學習,在22歲那年,他跨入了國立北京藝專深造,同時從事繪畫創作,彼時的藝專,名家濟濟,師資水平很高。
  在校內,他又得到了一次研究傳統的機遇,即受古物陳列所所長周養庵之命,臨摹故宮文華殿的宋元名畫,課內外學習的結合,使他的欣賞水平與創作能力大有提高,已能化古為我,集諸師之長了。
終於,在三十年代初葉他推出了《文姬歸漢圖》等一些引人矚目的優秀作品,開始成為躋身於名家之林中的“士氣作家鹹備”的著名青年畫家,並接著執教於北平藝專與京華美專。
劉凌滄一生從事中國畫的學習研究,專攻工筆重彩人物畫,擅長古典歷史畫仕女畫
劉恩涵
劉恩涵
 他的畫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人物形象傳神,無論哪種面貌,他都能得徐操之雄而去其獷,有管平之雅而去其纖,人物傳神於一顰一動,繪景得情於亦寫亦工。
筆法於飄灑中見謹嚴,設色在絢麗中求典雅,布局疏而有致,密而不塞,更擅於把民間畫師的畫內功夫與文人畫家的畫外情致結合起來,並且融合唐畫的單純絢爛,宋畫的周密精緻,元以後畫的秀逸細麗,集前人之大成,取得了典雅生動而頗富韻致的效果,從而在工筆重彩人物畫中獨樹一幟。
  劉凌滄不僅深研中國畫的技藝,廣泛吸收中國歷代畫工、畫家,包括古代壁畫的繪畫技巧,強調以形寫神、神形兼備。
而且還涉獵西方古典和現代繪畫淵源,中西兼蓄,融會貫通,在民族繪畫工筆中吸收了西方繪畫浪漫主義的風格,在形象上擺脫了古代一般畫人像頭大身小的傳統,畫的比例非常協調。
 
  他的畫在工謹之外別有一種灑脫的韻味,畫面絢麗而不失典雅,鮮明而不失和諧。作為“京派”繪畫的代表性畫家,他在工筆重彩人物畫的藝術創作上,尤其在大型歷史題材的創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劉恩涵
劉恩涵

教育成就

劉凌滄先生自26 歲登上美術講壇以來,為中國畫的發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早期的學生潘絜茲黃均早已成為著名的工筆重彩畫家,前者五年前去世,後者如今已是90開外的老翁了;已故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周恩聰,在五六十年代從學期間,亦受教於劉凌滄先生;其他許多學生也早已名列教授,弟子成群。然而,暮年的劉凌滄先生仍然一如既往地為又一代學生授課,他雖已步履蹣跚,卻從來不要小車到家接送,保持著平民藝術家的本色。1983年,中央美術學院學生會發起學生評選模範教師活動,沒有院長提名,沒有各系主任參與意見,民主投票結果,名列榜首的人選便是劉凌滄先生。
在1962 年。當時,他奉命指導一位學生的畢業創作,那位學生便是今已聲名籍甚范曾先生。彼時他只有23 歲,年少氣盛,在遠涉沙漠收集完創作所需的歷史文物資料之後,他為了排除一切干擾,乃學起了六朝時代的顧愷之,在顧氏“結構層樓,以為畫所。登樓去梯,妻子罕見”的啟發下,把自己反鎖在畫室中,偶爾出入均靠越窗,有人叩窗一律斷然謝絕。一日,已聞此事的劉先生,不待范曾請益,便主動來畫室指導創作,頻頻叩窗,仍無回應,最後乃自報名號,范曾始出迎接,正苦於找不到開門的鑰匙,劉先生卻笑容可掬地攀窗而入,當時他已經年近六十了。不知道在數月的指導過程中,劉先生幾度逾窗而入,然而凝鑄他心血的這幅畢業創作終於獲得了當代明公的稱讚。難怪這種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一再在學生中傳揚呢。

作品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