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治

劉必治

劉必治(Bede Liu),1934年9月生於上海,信息科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1959年劉必治獲得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學位;2002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徐立之長期致力於數位訊號處理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必治
  • 外文名:Bede Liu
  • 國籍:美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4年9月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美國紐約大學
  • 主要成就:2002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
    2006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4年9月,劉必治生於上海。
1959年,獲得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學位。
2002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
2006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劉必治教授劉必治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劉必治持續性地提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促進了數字產品的套用和產業化,分別於1997年和2000年獲得IEEE信號處理協會和電路與系統協會的協會最高獎。他提出基於微分PCM的1-bit信號處理方法,是CD唱機、A/D轉換器等實現的理論基礎,推動了CD播放機產業化;在數字濾波器領域,他提出的無乘法運算方法成為DCT(離散餘弦變化)的核心方法,成為如今數字圖像和視頻處理的基礎。他提出的FFT浮點運算誤差分析是數位訊號處理精度領域中的最早具有開創性的論文,為系統設計精度建立了標準,廣泛運用於信號重建,對X光CT和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提出的數字視頻運動向量計算新方法用於視頻圖像快速編碼,圖像自動內容分析新方法用於多媒體資料庫檢索,圖像再編碼新方法用於網路傳輸。他的這些基礎性工作,對數字視頻和多媒體技術進入家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提出的數字水印方法用於多媒體資料(音像、圖像、檔案)的認證、存儲和保密,解決了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以及資料的真實性的問題。
  • 學術交流&合作
1986年在劉必治任IEEE第一組(下含信號處理、電路與系統等六個協會)主席時,促成了IEEE和中國科學院的首次聯合學術會議,這是IEEE在該領域和中國最早的學術交流活動,推動並提升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他促成了IEEE北京分部的建立,並在中國不經過高級會員直接破格任命了首批12名IEEE會士,促進了IEEE與中國電子學會中國通信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合作與交流。

人才培養

據2019年8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自1983年以來,劉必治為中國培養了15名博士研究生,同時接收和指導了許多中國訪美學者和中國留學生的進修學習,其中有的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擔任大學校長、系主任和所長。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2002年
美國工程院院士
2006年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1年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資料來源:

社會任職

劉必治擔任中國科學院聲學所、中國科學院電子所、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單位的榮譽教授和客座教授。

人物評價

劉必治是世界電子界造詣極高的專家和學術權威。(江蘇省歸國華僑聯合會評)
劉必治是國際公認的數位訊號處理領域的先驅者,對中國信號處理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科學院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