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當代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的心血之作。原名《每日必彈琵琶練習曲》,收錄了劉德海先生改編和創作的五十首練習曲及其親自撰寫的《琵琶新思維99話題》,通過99 個與學習琵琶相關的問題,闡釋了劉德海先生在琵琶技術、音樂意境、舞台演奏、教育教學、樂器保養以及琵琶未來發展的思想與觀點,極富總結性與前瞻性。《每日必彈琵琶練習曲》自問世以來,深受廣大琵琶師生的喜愛,暢銷十萬餘冊。
此次再版,新增近十年來劉德海先生創作的十七首練習曲與樂曲,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劉先生在琵琶基礎教學中的新技巧、新思路、新模式。其中包括針對琵琶和聲訓練的《和弦練習曲》《無窮動》等,針對琵琶重奏訓練的《幕間曲》《看社戲》等,針對新開發的琵琶技術語言所創作的《小推車》《雙人踢踏舞》等。本書對舊版中存在的訛誤及弦指法變化做了全面的修訂,所收錄的練習曲充分體現劉氏技術訓練與審美情趣並重的特點,力求完備體現劉氏琵琶基礎訓練的思想精髓。期待本書的開拓性,為今日琵琶樂手打開更廣闊的創作實踐與訓練思維空間,將劉氏的藝術精神傳承發揚。
圖書目錄
當代琵琶大師劉德海簡介
編輯說明
寫在前面(2000年)
新版前言(2008年)
一、練習曲
1. 開門三件事 ( 1 )
2. 彈挑——食指與大指的獨立性 ( 3 )
3. 音階 ( 4 )
4. 節奏練習 ( 7 )
5. 小淘氣 ( 9 )
6. 指力練習 ( 9 )
7. 把過弦 (10)
8. 活指練習 (10)
9. 縱橫彈 (11)
10. 過弦與滾奏(彈與挑重拍轉換) (12)
11. “芭蕾舞步” (13)
12. 高把位練習 (14)
13. 八度跳(五聲音階) (14)
14. 大跳之一(七聲音階) (15)
15. 跳躍過弦之一 (16)
16. 把七聲音階過弦 (16)
17. 跳躍過弦之二 (17)
18. 分解和弦過弦 (18)
19. 大跳之二 (19)
20. “里外外里”過弦 (19)
21. “外里里外”過弦 (21)
22. 不規則節奏 (22)
23. 小舞步(三連音) (24)
24. 旋轉(六連音) (25)
25. 聽雨(五連音) (26)
26. 早上好(餘音) (27)
27. 彈與輪均勻練習(基本輪為中速) (27)
28. 長輪與半輪(從四個輪到一個輪) (28)
29. 輪與左手的配合 (28)
30. 輪的分解練習 (29)
31. 搖籃曲(輪的變化與呼吸) (29)
32. 盼望 (30)
33. 輪的強度層次變化 (30)
34. 媽媽的悄悄話 (30)
35. 半輪裝飾 (31)
36. 小推車(新四指輪) (33)
37. 看星星(三指輪) (33)
38. 左右手平衡練習之一 (34)
39. 左右手平衡練習之二 (34)
40. 左右手平衡練習之三 (35)
41. “爪”的裝飾 (35)
42. 快速打音 (36)
43. 青春舞曲 (36)
44. 到郊外去 (37)
45. 兒童舞曲 (37)
46. 堆雪人(A)(彈挑) (38)
47. 堆雪人(B)(大指扣挑) (39)
48. 變魔術 (40)
49. “左”追“右”(左手追右手的靈活度) (41)
50. “2”追“1”(二根弦過弦追上一根弦的速度) (42)
51. “大”追“食”(大指追食指的靈活度) (44)
52. “收不住”(無過弦概念訓練) (45)
53. “擠不進”(保持快彈手型) (45)
54. 南腔北調(彈挑開手板) (47)
55. 無窮動 (49)
56. 和弦練習曲——千年琵琶和弦練習譜 (50)
57. 好朋友(重奏) (52)
58. 捉迷藏(重奏) (53)
59. 看社戲(重奏) (54)
60. 幕間曲(重奏) (56)
61. 登嶗山——送給98年青島琵琶營小朋友(重奏) (60)
二、樂曲
1. 鳳求凰 《青蓮樂府》選段 李廷松版本(62)
2. 風入松 《青蓮樂府》選段 李廷松版本(63)
3. 京劇曲牌聯奏 劉德海曲(64)
4. 朝元歌 崑曲《琴挑》選段 劉德海編譜(66)
5. 快樂的小和尚 劉德海曲(68)
6. 隨手板 劉德海曲(70)
7. 雙人踢踏舞 劉德海曲(73)
三、琵琶新思維99話題
【開場白】 (77)
1. 彈琵琶,你準備好了沒有? (77)
【技不厭精】 (77)
2. 彈挑方法總要領是什麼? (77)
3. 輪指方法總要領是什麼? (78)
4. 彈挑“一點論”,在弦上只接觸一個點對不對? (78)
5. 輪指在弦上觸弦點是“一個點”還是多少點? (78)
6. 彈挑、輪指的基本手形共有多少種? (78)
7. 彈挑手形這么多,應該先選哪一種“入門”? (79)
8. 強調在弦上點發音,會不會影響音色變化? (79)
9. 什麼叫“向二進軍”? (79)
10. 彈挑總有雜音怎么辦? (80)
11. 彈與挑如何練得統一? (80)
12. 彈挑和輪指音響的橫向統一,你想到過嗎? (81)
13. 每天堅持一個一個指頭誇張撥弦的輪指訓練,結果長輪還是不勻,為什麼? (81)
14. 挑輪的要領是什麼? (82)
15. 怎樣練裡弦輪? (82)
16. 雙弦輪與單弦輪要求一樣嗎? (82)
17. 為解決快速彈挑先練慢,練了之後還是快不起來,什麼原因? (83)
18. 左手如何跟上右手的靈活度,達到左右手平衡? (83)
19. 一碰到過弦,速度就受影響,怎么辦? (84)
20. 練習跳把有什麼“訣竅”? (84)
21. 怎樣練習掃拂? (84)
22. 琶音還要講究方法嗎? (85)
23. 搖指到底有多少種方法? (85)
24. 反正彈指法符號和演奏方法要領是什麼? (85)
25. 難的技術是快速彈挑嗎? (86)
26. 介紹幾項特殊音響的彈奏方法。 (86)
27. 如何理解用力的緊和松? (87)
28. 平時功課忙,每天只有一小時練琴時間,怎樣充分利用這一小時? (87)
29. 練了上百條練習曲為什麼還是彈不好樂曲? (88)
30. 前輩所說“演奏自動化”是怎么回事? (88)
31. “聰明反被聰明誤”發生在琵琶上有什麼例子可舉? (88)
32. 一個有關彈挑音色的“怪現象”。 (89)
33. 技術系統總體審美標準今天與過去幾十年相比有什麼質的變化? (89)
【給技術與樂器以“人文關懷”】 (89)
34. 為什麼說左手顫音是技術又不是“技術”? (89)
35. 左手滑音有藝術要求嗎? (90)
36. “帶起”容易,難道還有講究嗎? (90)
37. 滾奏聲音是否有“文”“武”之區分? (90)
38. 琵琶技巧“銜接工藝”是怎么回事? (91)
39. 演奏和音,有時用“雙彈”有時用“分”,兩者有何區別? (92)
40. 反正彈的真正意義何在? (92)
41. 如何解釋“一心兩用”? (92)
42. 如何培養“餘音”意識? (93)
43. “彈好琵琶與好彈琵琶”這句話什麼意思? (94)
44. 琵琶“噪音難免”論正確嗎? (94)
45. “軟著陸”是什麼意思? (95)
46. 如何用琵琶“視唱練耳”? (95)
【解讀音樂】 (96)
47. 如何理解並區別音質與音色、力度與強度、速度的節奏與節拍、技術與技巧幾組概念? (96)
48. 在技術上如何調整虛與實的概念? (96)
49. 就琵琶一件樂器有沒有“交響”一說? (96)
50. 琵琶移植改編許多外國樂曲,從審美角度看有何意義? (97)
51. 琵琶重奏的前景如何? (97)
52. 為什麼說解讀音樂要從練習曲開始? ( 97 )
53. 彈曲子時心裡想什麼? ( 98 )
54. 怎樣理解琵琶傳統樂曲內容? ( 98 )
55. 如何用樂曲實例來解讀音樂? ( 99 )
56. 試用八首樂曲表述音樂的開頭與結尾的藝術設計。 (101)
57. 琵琶流派很多,都要學到手嗎?初學先學哪一派? (103)
58. 琵琶傳統經典“十三大套”數量實在太少,對傳統的挖掘還有多少空間? (103)
59. 不彈“小曲”行不行? (103)
60. 如何理解“三分樂譜七分心境”這句話的含義? (104)
61. “宗教篇”有幾首以佛為題材的音樂,如何演奏這些樂曲? (104)
62. 如何理解“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句話的意思? (104)
63. 琵琶“即興”能隨便玩嗎? (105)
64. 琵琶就技術而論,還有多少路可走? (105)
65. “新”的背後是什麼? (105)
【向“兩難悖論”挑戰】 (106)
66. 十二平均律與傳統音律能否兼容? (106)
67. 這幾十年已經不用下出輪了,為何現在要重新起用它? (106)
68. 假指甲與真指甲能否在一個人手上並存? (106)
69. 鋼絲弦的“鋼”聲能否多增加一些“絲弦”聲? (107)
70. 能否從形制改革“解放”第三、四把位技術的發揮? (107)
71. 樂譜“數位化管理”的兩難在哪裡? (107)
【舞台·教學·護琴·護手】 (108)
72. 談談舞台演奏小經驗。 (108)
73. 如何安排專業音樂會? (108)
74. 怎樣欣賞演奏家的演奏? (109)
75. 琵琶與什麼樂器組合重奏效果較好? (109)
76. 琵琶伴奏的作用與可能性。 (110)
77. 琵琶與西洋交響樂隊合作的要求是什麼? (110)
78. 上台表演,老師總要我晃動身子或腦袋,這對不對? (110)
79. 學生每換一位教師總要從頭改一次方法,都改亂了,該怎么辦? (111)
80. 琵琶教師(演奏專業)的職責是什麼? (111)
81. 談談護琴小常識。 (111)
82. 為什麼琵琶擰軸校弦如此困難? (112)
83. 拴弦竅門和第二弦音準微調補救辦法。 (112)
84. 造成右手手腕損傷的原因是什麼? (113)
85. 不用樂器也可以“練琴”嗎? (113)
86. 一把樂器到底能使用多久? (113)
【大視角】 (114)
87. 琵琶界為什麼沒有神童出現? (114)
88. 琵琶幾代人有沒有“代溝”? (114)
89. 二百年來琵琶形成不少流派,近幾十年為何沒有新流派的產生? (114)
90. 當前琵琶創作狀況如何? (115)
91. 談談琵琶創作理念。 (115)
92. 琵琶“新古典”風格是怎么回事? (116)
93. 如何理解“弦上功夫在弦外”一說? (116)
94. 如何打造琵琶“綠色理論”? (116)
95. 琵琶能走向世界嗎? (117)
96. 世界鼓譟“後現代”,琵琶何處去? (117)
97. 21世紀應該培養什麼樣的琵琶人才? (118)
98. “九九歸一”你手上的琵琶做點什麼事? (118)
【未蓋棺先定論】 (118)
99. 略舉十六條“說你沒商量”。 (118)
附論文:《換個語境“說”彈輪》 (120)
後記 《轉軸撥弦語心聲 別出機杼話琵琶》 (125)
作者簡介
劉德海(1937年8月13日—2020年4月11日),生於上海,祖籍河北。我國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原國樂系主任、國樂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自幼學習琵琶等多種民族樂器,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接觸較早,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4年拜浦東派林石城先生為師。1957 年劉德海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深造,同時接受系統的西方音樂教育。他在浦東派演奏技藝的基礎上廣采博納,又向崇明派曹安和先生、汪派孫裕德先生和平湖派楊大鈞先生等學習請教。此外他還向古琴演奏家吳景略等先生學習古琴、板鼓、低音提琴等樂器。1960 年提前畢業留校,從事琵琶教學工作,培養了眾多優秀音樂人才。1970 年擔任中央樂團獨奏演員。劉德海的藝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宋慶齡等曾在聆聽他的演奏後給予很高的評價,許多外國元首也曾在領略他的高超琴藝後感慨中國音樂之精湛。
1972 年,劉德海與吳祖強、王燕樵一同創作協奏曲《草原小姐妹》,首開琵琶作為主奏樂器與西洋管弦樂隊合作的大型協奏曲之先河。1979 年開始,他與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及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三次合作,演出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等樂曲,被稱為與西方交響樂團合作的中國民族音樂人。在長期的對外交流工作中,他始終以弘揚民族音樂,宣傳中華文化為己任,為我國的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
劉德海的藝術思想是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他從傳統性、民族性、世界性三個方面把人的精神追求、藝術道路的選擇和傳統音樂的發展成功地結合起來。經過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大大發展了琵琶演奏技藝,形成了熱情奔放、獨特新穎、富有哲理的藝術風格。他先後創作了“人生篇”“田園篇”“宗教篇”等幾十首新曲,無論在題材,內容和技巧方面都標誌著琵琶藝術的新發展。
劉德海在演奏、創作、教學的同時還不忘“溯源”。他提倡到民間採風,讓民間音樂走上舞台,走進教室。經過幾十年集演奏、創作、理論、教學於一身的實踐,使他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獨特而深邃的發展觀。秉承中華文化優良傳統,不斷推陳出新是劉德海一生始終不渝的追求。他曾對友人比喻:“我是民族音樂發展道路上的一個爬坡人,明知道它沒有終點,我還會就這樣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盡頭,哪怕再多的苦澀和寂寞。”正是這種精神,使得劉德海在琵琶演奏技藝發展和創新上成為劃時代的人物。
2020年4月11日14 時25分,劉德海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