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明朝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彬(1431—1508),字素彬,又字吉之,號肅庵,江西廣信永豐人,成化十四年(1478)舉進士第,授潮州府程鄉縣(今梅州所轄)知縣。其間,痛鄉俗之薄惡,撤賭場、禁酒肆、逐娼優出諸境;立養濟院,設社學並建濂溪書院。劉彬任程鄉知縣九年,任滿後吏部考績為“無能事之虛名,有牧民之實惠”。不久升任雷州府同知,在雷州府任內,其施政作為一如程鄉。後因病三次辭官,並最終獲得朝廷同意回到故鄉,作小樓以居,絕跡官府。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繼位,賜其為朝請大夫。以疾終於家,年七十有七。

基本介紹

  • 全名:劉彬
  • :字素彬,又字吉之
  • 出生日期:1431年
  • 逝世日期:1508年
軼事典故,人物紀念,

軼事典故

不從流俗的個性風采
湛若水《劉朝請肅庵先生傳》載,劉彬“貌清骨秀,心純正”。幼時,劉彬母親聽從巫覡之言,將其“用瓮關於祠案下,謂十五出關時破瓮,名曰破關,祈可生”。而劉彬“默用石碎之”,其母大怒,劉彬跪曰:“壽夭在天,非巫可求,天感母德,吾自可生,母宜安心,勿惑異端。”可見,劉彬從小就有著與眾不同的思想與言行,這種慕仿古人,服膺理學,抗拒巫覡陋俗的獨特個性,使他與時人相比顯得與眾不同,所以,“鄉俗目為迂儒,戒子弟勿效,嗤之曰:‘劉古人’”。而不隨俗沉浮,以禮化俗,以禮處家,正是古代循吏之基本要求。
道義相勖的交友之道
劉彬“貌極古,如畫中人”,但口才笨拙,“口弗道其詞”。能與他相友相知者,都是一些以德業相勵,以道義相勖的不俗之士。
明代狀元、著名理學家羅倫是劉彬的第一位知己。劉彬與羅倫同拜鄧表臣為師,兩人以德業相勵,在老師的私館裡學《春秋》,往往要一整年才回家一次。鄉人把兩人視為迂儒,戒子弟勿效,並取笑兩人為“羅古人”與“劉古人”。有不少人想離間兩人的感情,羅倫用詩“浪拍洞庭,君山不動”作答,劉彬回應道:“君山豈足喻吾交?君山靜而不動,吾交動靜不違。”羅倫對劉彬說:“科名文詞皆淨洗而痛決之,不使亂吾之念慮,一意從事聖賢之學,必至於成人而後己。榮華與道謬,永貽身後嗤,胡可以有盡之身而貽無窮之辱乎?仕止久速,各當其可,此孔子所以聖也。”可見,劉羅之交,是淨洗科名文詞,純以道義相勖的君子之交。可惜羅倫在成化十四年(1478)不滿五十歲就過早地去世了。
羅倫去世之日,正是劉彬授潮州程鄉知縣之時。為報知己,劉彬將羅倫之子羅梁帶往程鄉任所。羅梁居程鄉期間,曾往新會拜見父親老友——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陳獻章(世稱陳白沙)。陳獻章想為羅倫作傳,而患無所本。於是羅梁撰寫了父親事狀,劉彬讓兒子劉景惠將事狀送交陳獻章,並轉達自己想與其結交之意。於是,陳獻章成了劉彬第二個知己,這從現存的《陳獻章集》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
除了羅倫、陳獻章外,與劉彬交情深厚的友人還有陳獻章的弟子——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湛若水,明代理學家張元禎、聶豹等人。而這些人,都是當時重修身持己,以經學為務的大儒。
蒼生為念的為官理念
劉彬為官,始終以蒼生為念。他在程鄉知縣任上,為了讓“境內之顛連無告者”能有基本的生存條件,他成立養濟院,每月撥出粟帛救濟;為了讓監獄的囚犯不會因氣疫而死,他“廣囹圄之湫隘”,改善監獄環境。在他的治下,程鄉百姓“不復破產”,而最能體現劉彬悲憫蒼生之情懷的,是其厲斥陶魯之事。
劉彬在程鄉知縣任上,曾有一次要到吏部述職,在他離開梅州時,“老稚追攀道左”。劉彬對鄉親們說:“大家不用擔心,我此行不會超過半年。”沒想到他離開還不到三個月,鄰邑饒平就發生強盜攻陷縣城、湧向程鄉深谷中聚集的事件。程鄉官民大懼。當時,劉彬正路過家鄉且臥病在床,聽到這個訊息,第二天就從陸路往程鄉趕。當他經過四天的行程回到程鄉時,聽到四周都是朝廷前來剿匪的軍隊的喧鬧聲,他隨即向帶兵的布政陶魯請求說,程鄉地方小,而朝廷軍隊人太多,希望能分散一些軍隊到鄰邑,以紓緩程鄉百姓的負擔。陶魯在圍剿過程中擒獲五百餘人,但身份真偽不明。劉彬力爭不可濫殺無辜,陶魯不但不聽,而且對劉彬說:“你難道不想立功嗎?”劉彬厲色回答道:“我作為百姓的父母官,若坐視自己的子弟蒙冤,這怎么能說是立功?”隨即將情況報告巡按御史,最後查實有無辜蒙冤者過半。陶魯因此大慚,謝病不蒞事。巡按御史周南、葛萱皆因此對劉彬進行獎勵。
劉彬對程鄉百姓的悲憫與保護,使程鄉百姓感念他,在他離開程鄉後,百姓塑劉彬生像於曾井廟,又有立生祠於鬆口之蓬辣灘附近。
剛柔相濟的理政特點
正是由於劉彬始終以蒼生為念,所以他在理政上講究剛柔相濟。一方面,對危害百姓的薄惡鄉俗深惡痛絕,他以霹靂手段查禁賭場、酒肆,驅逐娼優出境;另一方面,則“首以教化風俗為事”。通過各種形式對一般百姓進行教育開導。
在當時,梅州地區雖然有了州、縣官學,但由於“鄉之社學不列於官,待有司而後興”,因此,鄉村貧寒子弟的教育問題仍然有待解決。劉彬針對這一情況,自捐薪俸,在程鄉東西負城、北距城五里的水南村、南距城八十里的大柘村四個地點,命教諭李欽、訓導陳祿主持改建了東西南北四間社學,社學“無所擇於其人”,“貧、富、貴、賤,才、不才共之”,於是鄉村貧寒子弟有了讀書之所。在廣設社學(國小),普及教育的同時,劉彬又在縣東五六里地的“周溪”曲池之上最高處設濂溪書院作為精英教育的場所。在他的治下,程鄉世風大變,當他任滿九年考績時,上級給予的評語是“無能事之虛名,有牧民之實惠”。
清廉自持的道德操守
劉彬任程鄉令九年,恤民隠,振士習,以身作則,清廉自持。
當時有一個名叫王慎的人,以“誣軍”的罪名被治罪,蒙受了數年不白之冤。劉彬為他平反了冤獄,王慎感念劉彬,將黃金十五兩包於香茶中,跪送以為報。劉彬發現後,揮之去,說:“為你平反,是出於我為官之心,怎么能容許收取回報呢!”劉彬一身正氣,由此可見。
劉彬不但拒絕一切不義之財,而且還捐出自己的俸祿,或購買田地作為學田,或建都里義倉以待荒歉。而他卻自奉省約,衣食輿馬如“韋布時”(即像平民一樣穿著韋帶布衣一類的寒素服裝)。他在程鄉進行文教建設,不管是鄉村貧寒子弟的讀書之所——東西南北四社學,還是精英教育的場所——濂溪書院,這些教育機構的建設及開辦經費,劉彬“悉以其在官所當得者,積歲成之一,不以擾民”。
靜虛為本的修身追求
雖然“口弗道其詞”,每天與理學家相友相知的劉彬,自然特別講求精神上的高邁追求。在縣東五六里地的周溪“濂溪書院”,他“政暇輒往游焉,瞻眺徘徊,如有求而弗得”。周溪的山光水色讓他陶醉,讓他沉思,他作《周溪圖》表達自己從中獲得的精神感悟。他這種以靜虛為本體,以孝友忠信為實地,以施貧活族、正俗化鄉為實用的修身追求,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兒子劉霖。劉霖晚年在家鄉購離明書院,優遊於中,暇則朗誦六經,或端坐澄心,會意處輒軒然起舞,人不知所為也。這顯然是脫胎於其父優遊於“周溪”曲池之上的修身形式。
劉彬靜虛為本的修身追求與陳獻章“宗自然”“貴自得”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所以,陳獻章在看過其《周溪圖》後心有戚戚,曾贈詩四首曰:“太極無階不可躋,卻從樓上望周溪。天泉十丈無人汲,雲谷老翁來杖藜。”“月色溪光盪兩楹,酒醒開眼得蓬瀛。試問老仙誰接引,舂陵雲谷兩先生。”“兩仙何處舞霓裳,天上人間思渺茫。腳底飛雲三萬丈,隨君不得到程鄉。”“水北原南秋更多,滿川明月濯纓歌。長官要結溪山好,去問南昌乞釣蓑。”(陳獻章《閱周溪圖作贈劉景林歸呈尊甫翁肅庵程鄉令》)
劉彬口弗道其詞,號不出鄉省,用不究其學。但是,他在程鄉的為政施設,所至回響,民慕之如父母,這就是所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明代大儒湛若水因此而為之作傳,表而見之。

人物紀念

作為歷史上卓有政聲的程鄉知縣,程鄉百姓感念劉彬的恩德,在其離開程鄉後,便塑其生像於曾井廟,又立生祠於鬆口之蓬辣灘附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