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波

劉廷波

劉廷波,廣東海豐人,革命活動家、棉蘭僑領;1926年至1927年入讀陸豐縣第一中學,成為校長林鐵史(真實身份是陸豐縣委書記)重點培養的革命人才,最早被派到潮汕地區領導革命活動,是潮陽縣井都上店鄉農民協會創始人;1927年4月至10月參加了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被任命為陸豐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陸豐縣宣傳部長、陸豐縣長,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失敗後,往印尼避難,任棉蘭惠州會館主席、養中學校校長。

因為他當年沒有像其他革命先驅一樣英勇就義,而是選擇避難於海外,在追求革命人物“高、大、全”的環境下,劉廷波被排除在史籍之外,尋遍海陸豐的文史檔案,甚至沒有留下劉廷波半點蛛絲馬跡(現查2005年版和2012年版的《海豐縣誌》均有記載,1986年《陸豐文史》第一輯、2007年《陸豐文史》第十二輯等史藉,將劉廷波寫作“劉庭波”),當年的是非曲直,在今天已經成為歷史,有必要還原劉廷波史實真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廷波
  • 別名:劉木深
  • 國籍:印度尼西亞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海豐縣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78年
  • 職業:革命活動家、僑領
  • 畢業院校:陸豐第一中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協助彭湃建立最早的蘇維埃政權
    團結愛國華僑、發展華文教育和傳承中華文化
海陸豐蘇維埃政權主要領導人之一,廣東陸豐縣長劉廷波生平考證,農運證章價彌珍,

海陸豐蘇維埃政權主要領導人之一

劉廷波(1909~~1978),字木深,廣東海豐人。出身於商讀世家,崇拜孫中山的革命理論,少時學過拳術擊技,1926年,入讀陸豐縣第一中學,同年加人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道路,通曉國語、粵語、客家、潮汕、福佬五種語言,劉廷波以農民協會特派員的身份,被派到潮汕地區組建農民協會,傳播革命火種,培養革命骨幹,宣傳發動勞苦大眾參加農會,壯大革命力量和範圍,在潮汕這片紅色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足跡。
劉廷波同志劉廷波同志
1927年,劉廷波參加了聲勢浩大的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冒著槍林彈雨浴血奮戰,終於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是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被任命為陸豐縣蘇維埃政府縣長。1928年3月,國民黨調集重兵圍剿海陸豐,劉廷波帶領農民武裝誓死力敵,終因兵力眾寡懸殊,起義隊伍被打散,劉廷波轉入山區,繼續堅持戰鬥。
1929年,劉廷波定居印度尼西亞,出任養中學校校長和棉蘭惠州會館主席等職,期間團結愛國華僑,增進中國、印尼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贏得了兩國人民的讚譽;195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劉廷波受“慶祝建國十周年籌備委員會”邀請,由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給劉廷波送來請柬,成為觀禮貴賓。1978年,劉廷波因病醫治無效,在印尼棉蘭市逝世,享年69歲。

廣東陸豐縣長劉廷波生平考證

作者:劉延慶
[按語]:對於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筆者本著慎重和負責任的態度來考證,不敢毫無根據地杜撰歷史,而是力圖通過查閱史料、走訪耆老等手段挖掘史實真相;劉廷波同志在歷史上毀譽參半,本文也沒有對他進行歌功頌德、為尊者諱,而是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劉廷波;當年席捲整個粵東地區的海陸豐農民運動,距今將近一個世紀,因此筆者站在中立、客觀的角度來寫作;由於手上資料有限,沒有達到盡善盡美,歡迎讀者朋友們提供劉廷波的歷史資料,請發我的信箱。謝謝!
書香門第的叛逆子 農民運動的帶頭人
劉廷波,字木深,廣東海豐人,生於1909年(清朝宣統元年),於1928年當上廣東陸豐縣蘇維埃政府的縣長,雖然在其故鄉公平鎮,至今流傳著劉廷波縣長的傳說,但是2010年距離1928年,已經整整82個春秋了,歷史的年輪漸行漸遠,劉廷波的生平真相,淹沒在漫漫的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被世人所淡忘,於是筆者走訪了海豐公平和陸豐東海等地的耆老,試圖還原劉廷波的生平事跡。
少年時代身穿白長衫的劉廷波,家境不俗。少年時代身穿白長衫的劉廷波,家境不俗。
劉廷波幼年出生在海豐縣公平墟新厝一戶地主人家,父親認定他長大是朝廷的棟樑,就取名為廷波,其家庭在他出世的三、四代前就已經發跡,祖輩們早就考取功名,進入仕途光耀門庭了,他的曾祖父劉政喜,字詔文,是國子監生,號稱成均進士;祖父劉華麗,字元章,號金水,例授貢生,候選儒學訓導;其父劉堯羲雖然從事米業生意,也是秀才出身,母親蔡氏是公平墟太平圍蔡姓人家的大家閨秀,溫柔賢慧,知書達理,對小廷波的影響極深;殷實的家境,祖輩們閃亮的光環,使得出生在書香世家的劉廷波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青少年時期的劉廷波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以外,生活在動亂變革年代的他還在新厝義盛館學習武術,清末民國年間,海豐公平和陸豐大安之間是友好墟鎮,逢年過節,互派文藝團體進行表演慰問,有一年的春節,義盛武館又循舊例,往陸豐大安“舞虎獅”(即麒麟舞,海陸豐民間統稱為“舞虎獅”)拜年慶賀,劉廷波也是同行的隊員;海陸豐民風強悍、尚勇好鬥,武館遍布各個村莊,習武之風盛行,根據往年的經驗,路上有習武之人阻擋要求比武的,因此耽誤了行程,所以劉廷波回到家裡,偷拿祖父的玉質印章,蓋在“虎獅帖”(拜年帖)上,印章上陰刻有“貢生劉元章”字樣,以彰顯武館的地位;貢生雖是功名,不但有貢生官服穿,有貢銀髮外,到了地方衙門也還可以受到禮遇,而不必像一般平頭百姓那樣磕頭跪拜縣令,而且海陸豐地區貢生和進士一樣稀少,雖是前清的,卻一樣受用;劉廷波偷印章的事,還是被父親知道了,結果就是被打了一頓 。
青年劉廷波青年劉廷波
在中共廣東省委和海陸豐縣委的領導下,1927年5月1日、9月7日和10月底,海陸豐連續舉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起義,劉廷波參與了海陸豐三次農民武裝起義,第三次起義成功後,黨組織準備派他在公平區開展革命工作,他說:“公平是我的家鄉,我按照政策辦事的話,得罪人,無法開展工作;如果我不按照政策辦事,黨交代我的任務沒辦法完成”。所以他要求派往別處,組織經過研究,認為他堅守原則,可以委以重任,所以將劉廷波派到陸豐做縣長,當時的陸豐的縣委書記是張威,蘇維埃政府主席是林鐵史,後來張、林均被捕,處酷刑。
1927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兼中共東江特委書記的彭湃在陸豐主持幹部會議,宣布對劉廷波的任命,並討論陸豐工農兵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11月13日,陸豐縣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陸豐縣蘇維埃政府,劉廷波在工農兵代表的歡呼吶喊聲中,走馬上任陸豐縣蘇維埃政府縣長,他發動農民民眾收繳地主的地契、租簿、賬冊予以焚毀,把土豪、劣紳、地主、資本家殺卻,幾千年來受到壓迫、欺凌的陸豐農民,開天闢地第一次翻身做了主人,徹底結束受剝削受壓迫的歷史,這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陸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慶祝大會會場舊址陸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慶祝大會會場舊址
劉廷波在陸豐逮捕處決了那些昔日橫行鄉里、作惡多端的土匪、惡霸,為人民除害,廣大民眾拍手稱快,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但當時革命政權不穩固,劉廷波在陸豐瞞名沒瞞姓,並且說北方話即國語,陸豐人以為他是南昌起義部隊第十一軍軍長葉挺的部將(註:南昌起義失敗後,第十一軍二十四師餘部1300多人到達陸豐,編成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其前身隸屬北伐鐵軍之稱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並謠傳他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的團長,認為他是從南昌派來的南下幹部,所以陸豐人對他的情況一無所知;雖然不甚了解,不過劉廷波在陸豐做的事,老百姓看在眼裡,他們對劉廷波的評價頗高,說他“穿著官閥裝,卻有一顆中山心。”(身穿官閥裝,懷揣中山心)。
1928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兼廣東省政府主席的李濟琛,調派陳濟棠、鄧彥華、黃旭初三個師,兵分四路圍剿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第六師師長黃旭初,由五華、紫金而入海豐,大軍28日到達公平墟北邊山地,猛烈的與農軍交戰,戰況慘烈,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工農兵死的死,傷的傷,大多數的革命同志潛逃了,情況一片潰亂;激戰過後,公平新厝革命同鄉藏無可藏,因此四人同行,相約來陸豐投靠劉廷波,他們匆忙趕路,來到縣政府門口,向門衛打聽劉廷波,門衛回答說沒有此人,四人覺得奇怪,他明明是來陸豐做縣長的,怎么沒有此人呢?因此在門口等候,過了一會,劉廷波從辦公室出來小便,被他們看見,他們高聲叫喊劉廷波的名字,引他出來門口,劉廷波做了個手勢,示意他們不要聲張,把他們帶到辦公室問明事由,並立即召開幹部會議,在會上劉廷波對四人一一作了介紹,請他們通報海豐的戰況,並加強了對敵軍的防範部署,最後讓他們返回海豐打探訊息, 並發放了一定的金錢,作為進行革命活動的經費。
劉廷波私章劉廷波私章
1928年2月29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師長陳濟棠,率領3000兵將取道揭西縣,首先擊破陸豐河田(今陸河縣河田鎮)和大安的防線,朝陸豐縣城長途奔襲而來,劉廷波和其他領導,率領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即廣州暴動後教導團、警衛團、黃埔特務營各一部集合而成,兵力一千一百人,槍枝千零數十枝)及赤衛隊進行頑強的抵抗,戰鬥了半日,卒因子彈缺乏及眾寡不敵,大敗而逃。此役陸豐共陣亡及被俘虜者共約百餘人,槍亦被收繳百枝左右,此時陸豐各級領導和農軍農民眼見國民黨大軍開到,並戰敗守城起義部隊,均極驚恐,大都逃散鄉村或上山躲藏。
陸豐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在此處陸豐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在此處
陸豐蘇維埃政權失敗後,黨內中有不少叛徒和動搖分子,以出賣陸豐主要領導人謀求饒恕和富貴的,劉廷波受叛徒出賣,國民政府懸賞500大洋(1大洋約等於現在300元,500大洋約等於現在十五萬元)對他進行通緝,因此他逃到公平韭菜坑村(今屬平東鎮轄地)等地躲藏。
在韭菜坑並不敢住進村民家中,怕連累村民,而是在山上挖一個山洞藏進去,並且用樹枝遮掩洞口,村民去地里幹活,就帶多一份乾糧給他吃;白天躲在山洞裡,只有傍晚或晚上才能出來活動,有一天的傍晚,藏了一整天的劉廷波終於可以出來活動筋骨了,他走著走著,發現前面有對山雞在打鬥,他許久沒曾開槍,就拿這山雞來試槍法,他拿出駁殼槍對準山雞,“砰”,刺耳的槍聲一響,就在山裡迴響,傳到了駐守公平東北部的一支國民黨連隊那裡去,在這裡只有他們有槍,這開槍之人定是共產黨無疑了,所以連隊氣勢洶洶出發,朝發出槍聲的村莊而來,他們將整個韭菜坑包圍起來,把村民集中到村前的曬穀場,領頭的說“你們村藏有共產黨,剛才的槍聲已經暴露了目標,現在把他交出來,饒你們無罪,如果等我們把他搜出來的話,拿你們一起治罪”。村民說剛才是鞭炮聲,不是槍聲。領頭的下令,逐家逐戶搜查,並沒有發現可疑人員,加上天黑,也就收兵了。
革命伉儷革命伉儷
1929年3月的一天晚上,月黑天高,劉廷波位於公平墟新厝前街的家裡,前後門已經上鎖,劉堯羲夫婦在各自的房間睡著了,突然有道黑影翻過院牆,來到他母親蔡氏的床頭,蔡氏在睡夢中聽到動靜,驚問來人是誰,來人說道:“母親,是我”。來的正是劉廷波,他是來和母親辭行的,因為他在國內已經無處藏身了,因此和其他革命同志結伴往印度尼西亞避難,他拜別了母親,就在月色中倉促起程了;或許大家感到疑惑,劉廷波為什麼不跟父親辭行呢?在其父劉堯羲眼中,劉廷波是逆子,他的革命是先從自家革起的,他效法彭湃龍舌埔燒田契,也將自家的田契和土地分給了佃農和僱農,父親沒少受他的氣,劉廷波雖貴為縣長,卻沒少挨父親的打罵,所以他自己闖出禍事,不敢被父親知道。
劉廷波在公平墟南邊的媽宮溪上了小漁船,經長沙灣出海,往香港方向開去,劉廷波在香港短暫停留後,他到了印度尼西亞,輾轉來到蘇門答臘島棉蘭市定居,他娶妻周甘妹(城東鎮泌濤園人),生有一子名叫劉維新,劉廷波在養中學校任校長,華人慕其盛名,推選他任棉蘭惠州會館(今稱鵝城慈善基金會)的主席,他為為聯絡同鄉和幫助困難鄉親,以及華人和瓜哇人、馬來人等族群的交流和融會,做了非凡的貢獻;他雖然遠在海外,仍時刻關心祖國的建設事業,並殷切期望海峽兩岸早日統一。
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建國十周年國慶,國慶前夕,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給劉廷波送來一封金光閃閃的邀請函,敦請他回國參加建國十周年大慶;劉廷波因為當年受黨內叛徒出賣,致其險些被國民政府殺害,而流落異鄉,所以不願回來,將邀請的名額讓給了他當年的戰友張雲飛(棉蘭僑領),並委託他北京觀禮後,回海豐公平墟探望他的父母親。1978年劉廷波因病在印尼棉蘭市逝世,終年69歲。劉廷波葬在棉蘭市北部的華人墓區,墓碑座南面北, 他身為炎黃子孫,雖然埋在異國土地上,墓碑的方向永遠地朝向了祖國大陸,朝向了家鄉故土。
[後記]:說起陸豐近代革命史,世人只知東海的張威,而不知公平的劉廷波;張威烈士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光輝形象永載史冊,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劉廷波同志為革命隱姓埋名、九死一生,連遭叛徒出賣陷害,因為他在革命低潮避難於海外,其人其事也便在這塊他戰鬥過的土地上煙消雲散了;基於此,海陸豐史界專家學者對劉廷波的史實,一直是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劉廷波的事跡史籍多無記載,但絕非憑空虛構的;兩個當時地位相當的歷史人物,因為各自下場不同,歷史的待遇天壤之別,值得深思。
老年劉廷波老年劉廷波
劉廷波雖然只做了四個月的陸豐縣長,猶如流星一樣轉瞬即逝,是歷史的長河中的匆匆過客,但他和他的革命同志們,成功地創建了被中央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譽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他身為歷史的推動者,值得後人肯定和銘記,他應該回到大家的視線內,讓更多的學者去了解和研究他,劉廷波的事業轟轟烈烈,我們不能讓他默默無聞!
1927年的海陸豐大地,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這一年,僅陸豐一縣,像走馬燈一樣輪換了十任縣長(曾如松、宋存禮、陳權、張文俊、陳權、劉廷波、鐘維漢、肖覺、李紫閣、彭元璋),這在和平年代是不可想像的,這一年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存在的時間10天或4個月不等,黨組織的建設不完善,專門記錄事件起因、人物、結果的人是欠缺的,隨著革命同志陣亡的陳亡,出洋的出洋,好多事情湮沒在無聲無息之中,1928年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失敗後,沒陣亡沒出洋仍健在的革命同志,受到國民黨的屠殺,整個海陸豐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摧殘與迫害如影隨形,白色恐怖過後,革命同志所剩無幾,當年的往事再無人記得清,縱然記得,也是殘缺不全的片段,代表不了歷史的全部。1927年,跟隨彭湃參加武裝起義,僅海陸豐本地就犧牲了4萬多名烈士,這些烈士中有些沒能留下姓名,甚至連子女也沒有;其時也因為蘇維埃政權失敗,有5000多名革命人士,飄洋過海往異國他鄉避難,最終定居於異國,因為中共建國後歷次政治運動的原因,至死都沒能回過祖國;這兩批革命先驅,從此就被人徹底遺忘了,但千真萬確在歷史上做出過貢獻,這點是勿庸置疑的,雖然被人所遺忘,但絕對不是子虛烏有,否定、置疑他們的貢獻,甚至存在,就是否定海陸豐武裝起義這段歷史,不能因為遺忘,無記載,就抹殺他們,寄望以後有更多的史料檔案,將深藏的歷史曝光出來,挖掘出來,讓學者秉董狐之筆,還本來史實真相於他們。
參考文獻:
[1]《中國第一個蘇維埃》,作者:羅綺園。
[2]《海陸豐革命史料》第一輯,作者:葉佐能、謝乾生。
[3]《海豐縣誌》,2005年。廣東人民出版社
[4]《革命舊址西林庵文化史》,《羊城晚報》。
[5]《農運證章價彌珍》,《汕頭日報》。
來源:《中國軍政線上》

農運證章價彌珍

農運證章價彌珍
井都鎮上南村西林庵收藏一枚大革命時期農會會員證章
記者:鄭生
在大革命時期潮陽縣井都上店鄉農民協會舊址西林庵,至今仍完好保存著一枚農民協會證章。該證章為銅質,呈圓形,直徑3.1厘米,厚度約2厘米 ,中央鑄著十二角星,邊緣缺了一小角。該證章正面為凸紋,背面為平面,正上方的邊緣刻寫著“廣東省潮陽縣農民協會會員證章”字樣,證章的下方邊緣刻著一張犁及一根犁繩。這枚會員證章,成了當年上店鄉農民協會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證據,十分珍貴。
西林庵位於潮陽縣井都鎮上店鄉(今潮南區井都鎮上南村)北側,明朝洪武廿二年(公元1389年)又邑人、河南開封府南陽縣令鄭有武拓建,建築面積500平方米。這裡曾是潮人、江西撫川通判鄭廣文早年的讀書處。後該庵被倭寇所毀。清朝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邑人武舉鄭瑄籌資復建。清朝光緒年間,鄉人有集資重修。兩次修建的碑記現仍保存在庵內。
據西林庵庵主鄭世遠居士介紹:1926年,革命先驅劉廷波受上級委派來到井都上店鄉組建農民協會。劉廷波的革命行動得到廣大農民民眾的積極支持和熱烈回響,當即有200多人農民兄弟報名參加。就這樣,“上店鄉農民協會”於西林庵內宣告成立,選舉鄭錦秋為農會主席。
農民協會一成立就舉行示威遊行,當時年僅19歲的農會會員鄭振耀高舉“犁頭”大旗沖在隊伍最前頭,農會主席鄭錦秋帶領農民自衛隊隊員們振臂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土豪劣紳”等革命口號,聲勢浩大,威震匪心。國民黨井都聯團對此恨得咬牙切齒,當即派並圍剿遊行隊伍,並放火焚燒農民自衛隊隊部(西林庵廂房)及農民協會會址(西林庵後庫)。
1937年底,中共黨員姚念(井都古埕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突尼西亞特命全權大使)回家鄉組織青年抗日救亡同志會期間曾寄宿於西林庵。次年,中共黨員教師鄭亦凡(井都神山人)以教書為掩護,在此開展革命活動。此後,西林庵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活動的秘密聯絡站。1997年,革命舊址西林庵被原潮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該文物點雖經鄭世遠居士主持重修,但因庵址主體建築低矮,光線極其不足,已遭白蟻為害,幾乎成為危房。呼籲上級有關部門及早加以重視,撥款予以維修,讓革命精神發揚光大!
來源:《汕頭日報》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04版:潮 風
按:2001年7月8日,汕頭特區晚報有相同報導,題目是《金獅藍寺閃金光》,記者也是鄭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