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1939-1942年 北京第四中學高中畢業。
1949-1953年 礦產地質勘探局鑽探科科長、中國地質計畫指導委員會鑽探處工程師。
1953-1969年 地質部探礦工程司主任工程師。
1972-1986年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程司、探礦工程裝備工業公司總工程師。1988年晉升高級工程師(教授)。
1985年9月至今,受聘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春地質學院兼職教授。
1986年8月至今 為地質礦產部科技高級諮詢中心顧問。
學術兼職
“超深地質科學鑽探”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國家西部探礦工程首席顧問。
1965-1986年間,國家科委(地質勘察技術學)學科組成員、地質學學科組成員、探礦工程專業組組長。
1982 年至今,國際岩石圈計畫(ILP)第四組大陸科學鑽探中國代表。
1986年至今,任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顧問。
1991年至今,任中國大陸科學鑽探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3年,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地質卷》編輯委員及探礦工程分組主編。
1968-1996年,歷任長江三峽鏈子崖和黃臘石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專家組成員等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春地質學院探礦工程系兼職教授等。
學術成果
劉廣志從事探礦工程58年,是我國石油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鑽探、掘進工程專家。
1995年,劉廣志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廣志親身經歷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目睹了侵華日軍對中國的狂轟濫炸,決心畢業後建造飛機把敵人趕出中國。石油是飛機的動力來源,沒有石油,飛機難以上天。於是,劉廣志放棄“上天”改為“入地”,轉到了採礦工程系。
1947年大學畢業以後,他就聯絡7位同學“重走張騫路,直奔玉門關”。
劉廣志到玉門後,到鑽井隊任實習工程師,埋頭於第一線苦練基本功,虛心向工人師傅學習。當時的條件很艱苦,幹部和技術人員的待遇稍好一些,飯碗裡能有一兩片隴西火腿。劉廣志看到基層工人工作這么辛苦,就用自己的工資買隴西火腿分給一線的職工吃,從生活上關心職工,與工人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新中國成立前夕,劉廣志回到北平,他放棄了赴美留學的機會,激情滿懷地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1949年4月,他在北京地質調查所受黨和人民政府的委託,負責籌建新中國的地質鑽探工作。他夙興夜寐,知難而進,帶領一批新老工人,於同年7月在北京市門頭溝區耿王墳工地上豎起新中國成立後地質部門的第一部鑽塔,用了3個月的時間鑽成500米深的鑽孔。
劉廣志先後奔赴白雲鄂博、攀枝花等大型礦區組織多工種綜合勘探工作,使我國鑽探水平迅速提高。一年有八九個月奔波在外,長期勞累,使他落下一身病,但他無怨無悔。他為我國探礦工程事業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探礦工程界的一面旗幟,新中國地質探礦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劉廣志劉廣志,祖籍廣東番禺,1923年出生於北京一個教師家庭,幼承家教,勤學苦讀,愛國抗日,立志報國。
畢業後即懷抱工業救國宏旨,西出陽關到玉門油田當工程員。
從事石油工程以圖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4月,在北京地質調查所受黨和人民政府的委託,負責籌建新中國的地質鑽探工作部門,他夙興夜寐,知難而進,帶領一批新老工人,於7月在北京門頭溝區耿王墳工地上豎起了地質部門解放後第一部鑽塔,用了3個月的時間鑽成了一口500m深的鑽孔,10月1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獻禮。從那時起,半個多世紀來,他以極大的報國熱情,奔波五湖,馳騁九州,獻身於石油鑽井、地質勘探、水文水井鑽探、工程施工鑽探事業。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開展大規模綜合地質找礦到實現實施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在新中國半個世紀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中,他與廣大勘探工程技術工作者一道制訂規劃、開展科研與技術攻關、組織推動國際交流,為中國勘探工程事業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重大貢獻。劉廣志獻身地質事業55個春秋,是他為新中國勘探工程事業嘔心瀝血奮鬥的55年,他功勳卓著,業績輝煌,無愧於新中國勘探工程的主要奠基人。
劉廣志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新中國勘探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他不僅是新中國勘探工程技術發展歷程的見證人,同時又是倡導者、參加者,對每個時期的重大勘探工程技術問題都有明確的闡述,準確地把握了勘探工程專業的發展方向,始終起著技術發展的導向作用。憑藉他的科學思維、勤奮好學、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的精神以及高度的事業心和使命感,在各個發展階段、各個領域中都做出了特殊的突出功績。
學術成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經濟恢復時期,劉廣志在白雲鄂博、白銀廠、攀枝花、銅官山等大型礦區組織多工種綜合勘探工作,上技術課、抓管理、推廣快速鑽進規範等,鑽探水平迅速提高;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鑽探工程六項質量指標”,並根據中國國情,組織制定了中國第一部《岩心鑽探規程》;60年代,為了提高鑽探效率,積極倡導發展小口徑金剛石鑽探配套技術,經近20年全體職工的努力奮鬥,中國人造金剛石鑽探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他成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獲獎人,為中國鑽探技術變革作出了重大貢獻;80年代,組織領導研究推廣受控定向鑽探高新技術,加速了中條山、銅官山等一大批重要礦區急需的深部後備資源的勘探,並將全方位受控定向鑽探高新技術用於水溶對接井采鹵;80年代中期,由他倡議並擔任會議主席的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國際鑽探研討會,於1985年在中國無錫成功召開,17個國家23名外賓、約百名中國代表出席會議,這是聯合國第一次在開發中國家舉辦的一次大型鑽探研討會,這是中國鑽探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鑽探邁出的歷史性的一步。
劉廣志最早倡導在中國開展大陸科學鑽探。早在1979年在北戴河探礦工程學術會上,首次提出了考慮將來在中國開展大陸科學鑽探的芻議,並撰寫了幾十篇關於超深井鑽探與深部地質學的文章。其後,為了追蹤這門前沿科學的動態,組織收集、翻譯、編輯出版了《科學鑽探文集》(共8集3卷),約250萬字。還出版了《劉廣志論科學鑽探》一書,以及多次出國(前蘇聯、德國、日本、加拿大)進行考察交流等活動。由於這些前期思想輿論和奠基工作做得比較充分,得到了許多地質、物探專家學者的回響與支持,開創了地質學向深部地球研究的先河,為1991 年地礦部“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先行研究”立項;為1995年地礦部開始申報國家重大科學項目;為1997年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批准列為“九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先行研究、施工技術方案論證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主導的作用。他積極倡導並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並實施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及與相關學科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用10年時間,這個號稱伸入地球望遠鏡的5000米深鑽孔終於在2001年8月4日在江蘇省東海縣正式開工。
在水文水井鑽探方面,劉廣志1960年在上海地面沉降研討會上,他根據油田採油出現地面沉降的科學分析,指出上海地面沉降主要是由於過量開採地下水使土層壓密造成的,提出了邊采邊向含水層回灌注水的建議,協助上海市地質局設計施工了全國第一批高精度基岩標、分層標監測孔,以及在不同地區套用動壓或靜壓回灌注水法、“夏注冬用”等,10年實踐,使上海自20 世紀20年代開始的地面沉降逐漸得到控制。90年代後,這一“模式”已被全國許多大城市所採用。他創造性地倡導與領導了在內陸乾旱缺水地區採用空氣鑽探新技術,支援老少邊窮地區,促進西部水資源開發步伐。
人物評價
在工程施工方面,20世紀80年代,隊伍面臨改革,劉廣志提出“面向市政、面向江河湖海、面向海外”擴展服務領域的意見。1983年他抓住了廣東省地礦局第二水文隊施工灌注樁的經驗,組織召開了全國地礦系統第一次大口徑基礎樁現場交流會。90年代初,他再一次主持了地礦部上海工程施工鑽探經驗交流會,還多次到無錫、蘇州、寧波等地施工技術培訓班講課,為擴大服務領域做出了積極貢獻。
劉廣志工作勤勤懇懇、認真負責、高標準嚴要求、深入基層、勇於實踐。他每年幾乎要用大半年時間(特別是中青年時代)到野外隊,深入機台、坑口、車間,廣泛接觸工人、機班長、技術人員,既向他們了解情況、學習,又向他們講授新技術的使用、操作要領。他認為廣大民眾是他增長真才實學的源泉之一。
劉廣志至今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不顧高齡體弱,常常深入基層、指導工作,體現了“人生難得幾回搏”的無私奉獻精神。他的生活、工作道路可謂坎坎坷坷或風風雨雨,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黨的信任,沒有停止對業務的鑽研。雖年已八旬,他仍孜孜不倦,努力學習,收集國際探礦信息技術,為祖國探礦事業填補著空白。
劉廣志數十年如一日,博學勤奮,知識淵博,科學態度嚴謹,技術上鍥而不捨,精益求精。他少年時代就勤奮好學,中青年時代乘坐公車途中也要執卷細讀,還摸索出一個高效讀書方法:新書到手,先看提要、序言、前言,熟悉的內容一帶而過,新的理論、重點內容“細嚼慢咽”,吸收其精華。在工作中,他勤於記筆記約百冊,善於總結、提煉實踐經驗。博覽中國外書籍、文獻、雜誌,掌握科技發展動態。55年來,他筆耕不輟,先後撰寫和編著專著20餘冊,其中《金剛石鑽探手冊》(中、英文版)獲中國外好評,並獲地質礦產部部級一等獎;《中國鑽探科學技術史》弘揚古代文明,並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發表論文150餘篇,在中國外都有深遠影響。他十分重視專業雜誌、探工學會、科技情報以及創建探礦工程學等工作,他不僅參與創建工作,還長期擔任主任等實職,並積極參加各項重要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勘探工程學術和科技交流活動的健康發展。
劉廣志有著正直豪爽、光明磊落、愛國敬業、疾惡如仇的優良品德;有著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學風正派,科學道德高尚;有著學而不厭、刻苦鑽研、不斷創新的開拓精神;有著嚴於律己、誨人不倦、助人為樂、平易近人、關心年輕一代成長的優良作風。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著功績,將激勵廣大勘探工程工作者在向“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進軍中,奮發向上、求實創新,向新的更高的目標攀登,為21世紀中國的經濟繁榮與振興作出新貢獻。
劉廣志先生是新中國地質探礦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石油、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鑽探、掘進工程專家。解放初期,他奔波於白雲鄂博、銅官山、攀枝花等大型礦山,組織多工種綜合勘探,做出重要貢獻。劉廣志先生根據當時我國探礦工程落後局面,領導了人造金剛石小口徑鑽探配套技術研究與套用,1985年獲國家級一等獎;領導研究推廣定向鑽探、繩索取心鑽探、空氣鑽探、反循環鑽探、孔底動力機鑽探五大技術,不僅使我國鑽探工程躍居世界先進行列,還為一批老礦山探明了深部備用儲量。他創造性的為上海治理地面沉降、用小型鑽探設備治理廣西田東煤田嚴重噴氣失火事故、鑽成松遼盆地第一口油井等做出突出貢獻。
劉廣志先生胸懷祖國,熱愛人民,品德高尚,敬業奉獻。他把畢生的心血和汗水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傑出代表,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楷模。
劉廣志先生的逝世,是我國探礦工程界的重大損失,是中國工程院和中國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