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境內交通便利,冠縣至臨清省級幹線公路從村西穿過,村內大小街道全為柏油路面,為全村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000年, 全村共有611戶,總人口238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94‰。現有劉、張等9個姓氏,其中劉姓最多。
2000年,全村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之比為6∶3∶1,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4700元,年末存款餘額人均3000元,人均住房50平方米。全村擁有電話248部,電視機600台,機動車510輛。
劉屯村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村鎮建設明星村”榮譽稱號;1995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等單位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稱號,還被授予“山東省精神文明村”、“省先進黨支部”和“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等榮譽稱號。
大事記
1936年,村民劉榮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最早的中共黨員。
1948年10月,中共劉屯黨支部建立,劉蘭盈任黨支部書記。
1952年春,成立全村第一個互助組,劉蘭盈任組長,開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1962年, 糧食平均畝產202公斤,皮棉畝產33公斤,糧棉產量獲得聊城地區第一名。
1968年底,歷經3年奮戰,全村改造沙荒53.33公頃,搬高崗填平13.33公頃窪地,修成5條生產路,使全村的農田大框初步形成。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發展村辦工業,以工促農,先後辦起了麵粉廠、榨油廠、木器加工廠、醬菜廠等。
1980年,投資11萬元建成一所高標準幼稚園。
1986年, 投資100萬元建成占地1.33公頃的罐頭廠,劉月德任廠長,招收工人50名。
1988年, 投資33萬元建起恆溫一庫。同年6月,又投資55萬元建成恆溫二庫,儲存量都在1000噸以上。
1992年, 總投資100多萬元,占地1.2公頃,擁有3層教學樓,共有12個教室,24間磚瓦平房的鎮第二中學在劉屯村落成。
1993年,修建環村柏油路4500米,路面寬5米。
1994年春,投資10萬元建成揚水站1處,解決了1200畝耕地的澆灌問題。
1995年,鋪設村內水泥街道600米,路面寬4米。
1996年,在村北修建一條寬6米、長1500米的柏油路。
1998年7月,在村北青年渠建電機組揚水站一座,為全村灌農田創造了條件。
是年8月,在村東建起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游泳池。
1999年3月,全村改接果樹新品種53.33公頃。
是年3月,全村圍繞果園栽植毛白楊樹3000棵,對防風固沙起到較大作用。
2000年2月, 由許繼善主編的《劉屯六十年》一書公開發行,該書記載了劉屯從1937~1997年的發展歷史。
是年11月,投資60萬元在村東南建立“魯西園藝科學技術推廣中心”,引進名貴花卉藥材、優質苗木。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49年前,該村文化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僅占25%。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逐步發展。 1980年,新建成幼稚園和國小。幼稚園為二層小樓,幼兒教師4名,並投資2萬元為幼稚園購置了手風琴、 課桌椅、單雙槓、轉椅、滑梯、蹺蹺板等。國小占地5畝,教學樓兩層,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學校共開設12個班,其中國小8個班,配備教師16名; 中學4個班,配備教師19名。1993年,村自籌資金建起一座三層教學樓。1996年,投資18萬元,為教師建造宿舍19間,修繕了車棚、廁所,修建了機井、水塔。對於落榜中學生,該村根據各自的特點分別送其到一些專業學校或科研單位學習。截至1997年底,全村已有46名青年分別獲得各類專業學校畢業證書。2000年,全村被錄取大、中專學生13名,其中本科生3名,大專生4名。此外村內還建有影劇院、歌舞廳。
自60年代初,該村即開始發展科技。1964年,聘請石家莊農業科技專家指導棉花生產。1980~1994年,先後多次從泰安農學院、北京果樹研究所等單位請來教授專家等前來傳授專業技術知識,指導果樹管理。家在膠東的全國林業勞動模範孟繁積數年如一日,紮根劉屯傳授果樹管理知識。在學習和推廣科學技術的過程中,劉屯還採取走出去的辦法, 廣泛吸取外地經驗,學習別人的長處。自60年代以來,先後派出1000多人次赴萊西、 黃縣、泰安、濱州等上百個地方參觀學習。為了加強科學技術的學習和普及,1996年該村開辦了農業技術學校。
村莊建設 1949年前,村內街道坑窪不平,房屋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木結構為主, 人均住房面積不到3平方米。截至2000年,全村有一半以上人家住上了獨門獨院的新式樓房。村內道路、房屋整齊劃一,沿東西大街兩側全都建成標準二層樓房。村內道路縱橫,林網交錯,柏油路、水泥路總長近10公里。幼稚園、國小、中學、敬老院、醫院、影劇院、游泳池、卡拉OK歌舞廳等文化健身、娛樂設施齊備。1992年獲山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省村鎮建設明星村”獎狀。
集體福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待遇逐步提高。村內從幼稚園到中學一應俱全,教育設施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自1995年始,除重大節日給烈軍屬贈送慰問品外, 並對烈屬、老軍人及其家屬,每人每年發放500元的生活補貼;殘疾軍人除享受民政部門補貼外,村里每年另發500~800元不等的補貼。1996年,劉屯村在聊城地區第一個實行了農民退休制度。規定,凡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享受600元的退休農民生活補貼金。 村內衛生院設備先進齊全,一般病症村民不需出村即能應診。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前, 該村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2年春,成立了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3~1968年,全村改造沙荒地53.33公頃, 填平大小11個窪坑和13.33公頃澇窪地,修成4條東西路和1條南北路, 劃作166.67公頃穩產高產的園田化大方田,修建成12條總長25公里的田間道路林網,133.33公頃沙窩改造成梨園、蘋果園。至1978年,糧棉大方實現3.33公頃地一眼機井,確保了200公頃糧棉大方實現穩產高產。糧食畝產達到300公斤,居全縣前列。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79年,全村棉花平均畝產皮棉75公斤,比上年增長30%。人均純收入140元,比上年人均純收入增長40%。 1986年,糧、棉、油平均每畝效益為250元,人均收入675元。1992年,全村糧油作物畝產1000公斤,水果總產量750萬公斤,收入800萬元。全村養牛1000頭,養豬1000頭,養羊2000多隻,養雞10多萬隻。全村人均純收入3100元,農戶儲蓄額600萬元,人均2700元。1994年春,總投資10萬元的兩台135馬力柴油機和兩台0.6米口徑水泵揚水站建成, 並投入使用。1997年,又投資40萬元,建起第二座揚水站。
2000年, 全村農業總產值1200萬元,比1999年增加50萬元。糧食平均畝產425公斤, 總產120萬公斤。全村經濟作物收入400萬元,果園收入700萬元,畜牧業收入200萬元,漁業收入2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興辦工業始於70年代初,主要有麵粉廠、榨油廠、木器加工廠、醬菜廠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力發展村辦工業。1980年,投資26萬元,建成占地0.53公頃、擁有25間廠房的麵粉加工廠。1986年8月,投資100萬元、占地1.33公頃的罐頭廠建成並投產, 計有車間16間,總面積400平方米,成品庫房15間,面積380平方米, 原材料庫6間,面積150平方米,更衣室、消毒室4間,面積100平方米,機房3間,面積80平方米,鍋爐房3間,面積80平方米。設備主要有預煮鍋、高壓殺菌鍋、封口機、發電機組等,擁有技術人員及工人50多名。1988年,在縣城租賃廠房30間,建成紙箱廠。籌資30萬元購置了切紙機、膠水機、瓦楞機、印刷機、裝訂機等設備及一部“130”汽車。從外地聘請工人120名。投產後,紙箱不僅暢銷當地,而且遠銷河北、 河南、山西等10多個省、市。1988年3月,投資88萬元在村內建起兩座恆溫庫。這兩座恆溫庫建成後, 僅水果季節性差價,每年可獲利100萬元。截至2000年底,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75人,總產值160萬元,實現利稅100萬元。建築業從業人員295人,總產值57萬元,實現利稅30萬元。
第三產業 1954年,辦起村內第一個商店,主要經營日用小百貨。之後,又陸續辦起五金店、理髮店、磨坊、香油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至1990年,全村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商業體系。 經銷農藥、化肥、種子的商店8家,經營副食品的商店7家,加油站3家,五金店3家,飯店2家,藥店4家。
進入90年代以後,該村充分利用盛產果品的優勢,以果品業為龍頭,帶動全村商業更快發展。由於採購果品的客戶增多,配套設施也迅速發展。商店規模擴大,服務業(飯店、理髮店)檔次普遍提高,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逐漸增多。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87人,年創產值52萬元,實現利稅28萬元。
林果業 該村地處黃河故道,土地原來多為沙荒。1969年起,村民在村黨支部帶領下,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搬沙丘,填窪地,對133.33公頃沙窩進行了改造,為全村林果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70年,栽植果樹1.47萬棵。在333.33公頃土地上植造了東西3道防風林,總長18公里。每道防風林栽4行白楊樹,共植毛白楊1萬多棵,果樹2萬棵。 到1978年,全村林木達20萬棵,人均100棵。從80年代末開始,蘋果、梨開始暢銷全國各地,部分遠銷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1986年秋,2000畝蘋果、梨樹總產量7300多噸,平均畝產365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900元。1990年,第一輪承包期結束,5年內承包戶總收入平均達7萬元,有的達到20多萬元。
截至1997年,全村10萬棵優質果樹、10萬棵木材林已成為劉屯人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2000年,全村果園收入達700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6年,劉榮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6年8月,在貫徹“五四指示”中,劉蘭倉等4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擴軍運動中帶頭參加解放軍。1948年10月,劉蘭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底,正式成立中共劉屯黨支部, 黨支部由5人組成,劉蘭盈任支部書記。“文化大革命”中,村黨支部曾一度癱瘓。 1970年12月,恢復建立黨支部至今。自1995年,該村連續5年被中共聊城市委命名為“文明村”,村黨支部先後3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8年10月,該村建立了第一個由貧苦農民當家作主的村政權,劉榮德任村長。1958年9月,劉屯村改稱劉屯大隊。1968年,成立劉屯村革命委員會,劉蘭盈任主任, 劉榮昌、石子臣等4人任副主任。1984年,撤公社劃鄉鎮,村行政機構稱村民委員會,王之剛任主任,設副主任3名。2000年,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主任王之剛,副主任王朝剛、劉榮秀等6人。自1990年以來,該村民委員會先後7次被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兩次被評為“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
人物簡介
劉蘭盈 1931年8月生, 1945年4月參加工作,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村支部書記、清水鄉委員會書記、清水公社委員會書記、冠縣委員會副書記兼清水公社委員會書記、聊城地區林業局局長兼黨組書記、冠縣革委副主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回本村任黨支部書記。自60年代起,他帶領全村民眾努力發展生產,把333.33公頃沙荒改造成為果園和糧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他領導在村內建起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建立起“農業生產服務大院”和“一社兩站”的服務體系,全村實現了“五統一”。還大上村辦企業,先後建起麵粉廠、紙箱廠、 養雞廠等企業19個, 發展第三產業70個, 工業產值連續6年實現1000萬元。1994年,全村工農業總收入1538萬元,人均純收入5500元,公共積累2500萬元。所在村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省級文明村”稱號。本人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兩次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90年5月,被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系山東省第四次黨代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地圖信息
地址:聊城市冠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