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少奇紀念館展廳里,陳列著一套普通的雨具。雨衣為灰色,長122厘米,肩寬57.7厘米,重750克,後開衩、小披領、敞口袖,扣為內扣,有里外雙層;帽子長26厘米,寬58厘米,為藍灰色,晴雨布料,內印“國營上海第六製造廠製造。”該雨具是劉少奇視察東北林區時穿戴過的,經鑑定屬國家二級文物。1985年和1987年王光美將它們捐贈給了劉少奇紀念館。現收藏於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少奇視察東北林區穿戴過的衣帽
- 館藏地點:長沙市寧鄉市花明樓鎮炭子沖村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所屬博物館: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 所屬地區:湖南長沙
基本信息,文物介紹,
基本信息
規格:長26厘米,寬58厘米
級別:國家二級文物
收藏: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文物介紹
在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展廳里,陳列著一套普通的雨具。雨衣為灰色,長122厘米,肩寬57.7厘米,重750克,後開衩、小披領、敞口袖,扣為內扣,有里外雙層;帽子長26厘米,寬58厘米,為藍灰色,晴雨布料,內印“國營上海第六製造廠製造。”該雨具是劉少奇視察東北林區時穿戴過的,經鑑定屬國家二級文物。1985年和1987年王光美將它們分別捐贈給了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我國的東北部,有一大片林海,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天然原始森林。長期以來,過去由於疏於管理,林區的採伐和培育比例失調,育林跟採伐脫節,森林資源有很大的浪費。
森林資源問題是劉少奇非常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他多次約請林業部門的領導和有關專家談話,並瀏覽了許多林業情況的匯報。他曾叮囑秘書:“收到林業方面的材料要立即送給我,不要壓下。”1961年7月,為解決我國森林資源開發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符合實際的林業發展長遠規劃,劉少奇決定到林區作一次實地考察。
出發前,劉少奇找林業部門的負責人談話,提醒大家說;“林區工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同其它部門一樣也很重要,但是,往常很少有中央領導同志去那裡深入了解情況。我國的森林資源相對較少,我們這一代不要把森林搞光了,搞光了我們死後都是要受審判的。”
1961年7月16日,劉少奇率領一支考察隊伍,來到東北林區,進行視察調研。
為了準確地了解和掌握森林資源和林業生產的專業技術和知識,劉少奇還邀請東北林學院的周重光教授同行。
林區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七月的小興安嶺,雖然涼爽,但天氣反覆無常,經常有雷雨的突然襲擊。在濃密的樹林中,陰暗潮濕,山路泥濘。蚊子也十分厲害,尖嘴能穿透很厚的衣服吸吮人血。進入林區後,63歲的劉少奇全然不管這些,他穿著雨衣、雨靴,戴著雨帽,手裡拿著一根樹枝,既當拐杖,又用來驅趕嗡嗡纏人的蚊蟲。每天與大家一樣,在泥濘無路的林區里穿行。白天,劉少奇深入林場,看採伐、集材、歸楞等生產操作,觀察林場的更新情況,訪問工人居民生活區;晚間,在火車上召開工人、幹部座談會,聽取匯報,並找人談話。
一天,劉少奇視察完吉林省伊春市寒月林場,坐火車回到伊春市,晚上又召集當地有關代表座談,詳細了解林業職工的生活情況。他突然問這裡是否買得到酒。林區民眾由於所處環境關係,有喝酒的習慣。可當時國家困難,缺糧少酒,林區交通又不方便,酒的供應極少。劉少奇了解這個情況後說:“林區工人的工作、生活條件都很艱苦,常年處於陰寒潮濕的環境中,必須要保證讓工人有足夠的酒喝。”他指示有關部門,一定要保證供應,作為急需生活物資優先運到林區。劉少奇還提出,讓林業工人就地安家,解決他們生活的困難。會後不久,林業部門的領導便派人到林區,給每個工人發了一雙膠鞋、15尺布、一套秋衣褲,還送去了一些燒酒。以後工人的住房也逐步得到解決。
7月22日,劉少奇視察了小興安嶺帶嶺林業實驗局勝利林場。接著又視察了豐林林業局和豐林林區。在豐林,劉少奇觀看了採伐作業現場和原始紅森林,作了許多指示。
在採伐過程中,見到大樹砍倒後要損傷許多小樹木時,劉少奇很心疼,他對林區負責同志說:“要想辦法儘可能使小樹少損失一些才好。在採伐的同時,要保護小樹和幼苗,還要造林育林。要做到伐區不斷更新不欠賬,生長量要跟上採伐量,才能做到青山演常綠,後繼有林。”
期間,他還詳細地查看了伐木後留下的樹樁,指著一個樹樁說:“伐木時如果向根部多伐一公分,就可以多生產許多木材。”同時他詢問了伐木的技術問題,聽到有人說站著伐最省力、速度快,但浪費很大時,劉少奇說:“過去日本占領時期,對林區進行掠奪性的採伐,只伐不育,極大地破壞了我國的林業。我們國家的林業並不發達,從現在起必須很抓這個問題。否則,過不了多少年,森林資源就要枯竭,這是擺在我們所面臨的危機啊!在採伐的同時要造林、育林,這是統一的又是矛盾的,我們力求處理好這個問題。現在伐木的許多工序還是手工作業,工人很辛苦,生產效力也低,以後要向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發展。”
在視察中,劉少奇發現森林資源浪費很大,采、育比例失調。劉少奇沉思良久,抬頭望著那參天的松樹,不無憂慮地說:“百年之後,這裡還能不能有這樣的紅松林啊!我們這一代人都把它採光了,下一代人怎么辦?我們不但要後繼有人,還要後繼有林啊!我們要給後代留下一片青山。”接著他又說:“樹木採伐後,森林更新必須跟上,人工育林與天然更新相結合,但要以人工育林為主。”
為期20餘天的興安嶺之行就要結束了,當地領導同志請劉少奇題詞,劉少奇應邀揮毫留下了他對林業建設的希望:“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儘可能滿足國家和人民民眾各方面的需要。”。
通過視察,劉少奇了解到這個主要林產區的森林資源狀況。並對我國林業的採伐與更新,木材的綜合利用,工人生活區的建設等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意見。這些意見,後來都由中央有關部門形成了政策性檔案。
據王光美同志回憶,在歷時近一個月的視察中,劉少奇踏遍大小興安嶺和牡丹江的幾個林區。少奇當時已60多歲,卻精神飽滿,不顧種種困難,有時一天要跋涉幾十里山路,對那穿透衣服的蚊叮蟲咬也都不在乎。他換下的被汗水、雨露濕透的衣衫,上面還常常帶有斑斑血點。這是人民交給他的工作,為了工作流汗出血,他願意。
今天,我們目睹劉少奇穿戴過的雨衣雨帽,聽講解員講解他那親切地叮嚀與囑託……那一幕幕,山林不會忘記,興安嶺的人民更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