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紀念館

劉少奇紀念館

花明樓景區--劉少奇故里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花明樓鎮炭子沖村,是全國劉少奇文物資料收藏研究中心和思想宣傳陣地。館區占地面積1300畝,主要包括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少奇同志故居、門樓廣場、銅像廣場、生平業績陳列館、文物館為主體的紀念場館;以花明樓、修養亭、萬德鼎、劉少奇坐過的飛機、劉少奇母校炭子沖學校舊址、一葉湖、柳葉湖和炭子沖民俗文化村為主體的旅遊景觀;形成了人文薈萃、山水和諧、風光秀美的花明樓風景名勝區。這裡東距省會長沙50多公里,西南至韶山毛澤東故里、烏石彭德懷故里30多公里,形成了舉世矚目的偉人故里文化旅遊“紅三角”。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自1982年重新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4000多萬人次,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20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館參觀。2013年度館區遊客總量達348萬人次,年均接待省部級以上嘉賓100多人次,先後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宣傳普及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連續六年評為中國十大紅色經典景區;先後獲得湖南省文明標兵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湖南省最佳等級旅遊區、長沙市民最喜愛的旅遊景區、長沙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市旅遊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2016年12月,劉少奇紀念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少奇紀念館
  • 開放時間:12-次年2月:9:00-17:00,3-11月:8:00-17:30,7、8月8:00-18:00
  • 景點級別:A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故居、紀念館、銅像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湖南長沙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實用信息,交通信息,內部交通,外部交通,發展歷史,人物簡介,所獲榮譽,主要景點,故里門樓,銅像廣場,懷念亭,花明園,花明樓,萬德鼎,修養亭,伊爾飛機,柳葉湖,文物館,炭子沖文化村,炭子沖學校,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劉少奇同志故居,序廳,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尾廳,思想與實踐,環境布局,

實用信息

  • 門票信息
  • 免費開放。在遊客中心處排隊免費領票,憑票參觀,一人一票,當日有效。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景區內有電瓶車乘坐,15元/人。

外部交通

長沙市內乘坐312、314路公車到長沙汽車西站,站內有開往景區的旅遊專車。或先從汽車西站乘坐前往寧鄉汽車老站的車,再換乘901路公車到達景區。

發展歷史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是我國唯一一座完整、系統展示和介紹劉少奇生平業績的傳記性專館,1988年11月24日開館,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剪彩。2008年劉少奇誕辰110周年之際,進行了擴建和重新陳列布展,占地面積由3000多平方米擴大至7000多平方米。建築為自由分散型園林式風格,與炭子沖的山水田園風光相映成趣,渾然一體。紀念館正門上懸掛的“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匾額,由鄧小平同志於1987年題寫。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共有5個展廳。以“偉大的探索者,卓越的領導人”為主題,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劉少奇的生平思想和豐功偉績。

人物簡介

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生於湖南省寧鄉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所獲榮譽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宣傳普及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紅色經典景區、湖南省文明標兵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湖南省最佳等級旅遊區、長沙市民最喜愛的旅遊景區、長沙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市旅遊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主要景點

故里門樓

劉少奇故里門樓是1998年劉少奇誕辰100周年之際建成的。門樓高12.4米,寬15米,頗具江南古建築風格。“劉少奇故里”五個蒼勁大字由全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沈鵬先生題寫。

銅像廣場

劉少奇同志銅像是1988年少奇同志誕辰90周年時落成的,由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親自揭幕。廣場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包括踏步)。兩邊山頭青松傲立、雜樹生花,石級中央一條蒼翠的匍地龍筆直前伸,廣場視野開闊,四周山頭連綿起伏,幽遠深遂。廣場正前方,整齊的小松柏簇擁著一個莊嚴肅穆的平台,平台中央,少奇同志銅像威嚴地矗立著。銅像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捐建,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和他的高徒程允賢精心製作。銅像加底座共高7.1米(像高3.0米,座高4.1米),這個數字包含著兩層含義:第一,“七一”是黨的生日,少奇同志一生致力於黨的建設,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是我們黨的卓越領導人。第二,少奇同志享年71歲。銅像座西北朝東南,面部神情似微笑,似沉思,滿懷滄桑地遙望遠方;拿著菸頭的手自然擺放;飄逸的風衣將襯托得更加偉岸。再現了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少奇同志風塵僕僕、日理萬機的光輝形象,使人油然而生一種敬意和親切感。1998年劉少奇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時任黨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名。

懷念亭

這個栗色圓柱、黃色琉璃瓦的建築名為“懷念亭”,是1988年劉少奇同志誕辰90周年時,由長沙市總工會捐建的。“懷念亭”三個大字出自國務院原副總理、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之手。

花明園

花明園既是一座文化公園,還是一座生態公園,建設花明園,是為了讓遊客入園養精神,漫步賞花卉,進亭讀修養,登樓看太極,觀機思故人,品德知榮辱。
為了實現文化旅遊與生態旅遊的有機結合,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景區在規劃建設以遊客中心、門樓廣場、銅像廣場、紀念館、故居為核心景點的文化旅遊區的同時,還精心打造了以花明樓、萬德鼎、一葉湖、修養亭、柳葉湖為重要景點的生態旅遊區。花明園是集樹木、花卉、水塘、樓台於一體的生態主題公園,占地面積400多畝。於2003年11月24日劉少奇同志誕辰105周年之際建成開放,劉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兒子劉源參加了開園儀式。

花明樓

花明樓,是一棟百尺高樓。根據寧鄉縣誌記載“昔有齊公擇此築樓,課其二子攻讀其中,聞樓上書聲琅琅,樓下柳暗花明,花明樓由此得名”。花明樓共五層,建築面積2030平方米,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題寫“花明樓”匾額。一樓正廳的《花明樓記》由時任長沙市市長譚仲池撰寫。樓內陳列“寧鄉八景”壁畫和“寧鄉出土的青銅器”四羊方尊、人面紋鼎、大鐃以及“湖湘文化名人”版畫和“青年劉少奇”青銅雕塑,向大家展示了物華天寶的楚溈風光和人文薈萃的湖湘文化。花明樓還裝飾了梅、蘭、竹、菊玻璃窗花,象徵著劉少奇“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學貫中西,德譽古今”的精神品格。

萬德鼎

花明樓下的正前方,有一個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德育文化廣場,以花崗岩雕塑萬德鼎為中心,九龍柱頂天立地,一葉湖波光粼粼。萬德鼎由十六塊方形花崗岩和一萬個德字組成,鼎身以寧鄉出土的國寶級文物“人面紋鼎”為模型。四面正中分別鐫刻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江澤民同志書寫的凹“德”字。其餘的9996個凸形“德”字均為歷代名家集字。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長沙市委書記梅克保撰寫《萬德鼎銘》。萬德鼎氣勢恢宏,是花明園的點睛之筆。
龍是中華民族騰飛崛起的象徵。廣場周圍聳立著九根龍柱,每根龍柱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盤龍。“九龍”寓意為九九歸一,久盛不衰。環抱文化廣場的這片水域叫一葉湖,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取名於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先生“一枝一葉總關情”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一葉湖寓意著劉少奇心中只有國家和人民的博大胸懷。與一葉湖配套的是石拱橋、假山、涼亭、楊柳、紫薇、櫻花、桂花等,使整個園區顯得簡潔明快、春意盎然。
劉少奇紀念館

修養亭

花明樓的對面是一座仿古建築——修養亭,亭子周圍長廊環繞,為重溫劉少奇的光輝著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而建。“修養亭”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軍事博物館李鐸將軍題寫。修養亭配有楹聯:“德才配天地,修養冠古今”。長廊內以碑刻為主,分為東西兩院,東院南牆上鐫刻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對《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評價。東院北牆鐫刻了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引用的孔子、孟子等歷史名人名言。
東院的西走廊正中安放著劉少奇坐像,為河南省襄縣農民牛志遠捐獻,為黃銅雕塑,重3噸,高兩米,取材於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時的工作照。劉少奇坐像背面的白色大理石牆壁上,鐫刻著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手稿。
修養亭西院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園林景觀,西院走廊牆壁上鐫刻當代書法名家緬懷劉少奇的詩詞書法和題詞。

伊爾飛機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劉少奇同志坐過的飛機”。為伊爾18-240型飛機,是前蘇聯生產的渦輪螺旋漿中程客機,機身長36.9米,翼展37.4米,自重32噸,是我國1959年購買的第一批共5架蘇聯客機中僅存的一架。飛機保存較為完整,機內的座椅和休息艙內的軍用床是飛機上的原物。
伊爾18-240號飛機作為當時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專機,劉少奇、周恩來、彭真、陳毅等都曾乘坐過,曾伴隨劉少奇出訪東南亞各國,在發展友好關係、擴大對外交往等方面有過光輝的歷程。1963年4月12日至5月16日,為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促成第二次亞非會議的召開,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乘坐這架飛機親自出訪印度尼西亞、緬甸、高棉、越南四國;中蘇論戰前夕,為徵求友黨的意見,我國曾邀請朝鮮、越南等國領導人來華共商大計;1963年5月28日,劉少奇曾專程陪同金日成乘坐該機從北京去武漢會見毛澤東……
這架飛機經國家文物局、國家民航局鑑定,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和最大的可移動文物,具有較高歷史價值,這架飛機於2003年9月2日從四川彭州運抵花明樓。

柳葉湖

在花明園東南側,蔥蘢的樹木叢中,橫臥一灣碧水,周圍花木扶疏,柳樹環繞,被稱作柳葉湖。柳葉湖西北面,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尊漢白玉紀念雕塑,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雕塑家學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所教授張得蒂設計創作,也被稱作無字紀念碑。整座紀念碑由白色漢白玉和紅色花崗岩組成,用紅色花崗岩構成的兩隻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大手緊緊握住,托起一座由漢白玉構成的高山,高山之上,一對熟悉的背景在展翅高飛的白鶴簇擁下,走向遠方。

文物館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出門往北走一百米,便來到劉少奇文物館,這是劉少奇同志誕辰百周年之際建成的,為江南園林式庭院建築,集劉少奇文物收藏、保管、修復、研究於一體,分為一棟庫房和三個展廳,庫房中收藏和保管了有劉少奇、王光美的重要文物以及書畫藝術品和圖書資料。展廳中,每年定期舉辦各種臨時展覽,包括全國各地博物館、紀念館和名人故居的專題展覽。
劉少奇紀念館

炭子沖文化村

從劉少奇文物館再往北走,步入林蔭大道,只需五分鐘時間,便可到達劉少奇同志故居。這條路是劉少奇紀念館景區最美的一條生態路,樹木遮天蔽日,四季鳥語花香,兩邊青翠欲滴的香樟是長沙市的市樹。置身森林從中,使人聯想起劉少奇小時候寫下的一首勵志詩:“小樹兩邊栽,濃蔭綠上階,他年成大樹,便是棟樑材!”如今,劉少奇的這首勵志詩已被譜曲,成了一首悠揚悅耳、朗朗上口的兒歌。
池塘邊這兩顆枝繁葉茂的桂花樹,是2006年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同志親手栽下的。右邊是炭子沖民俗文化村,由王光英同志題名。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江南農家小院為原型修建,裡面陳列了湖南農村生產、生活用具,既展示了江南農村的習俗,又反映了青少年時代農耕文化的歷史背景。
遊客可以在這裡參與一些活動,如自由提取山泉井水,現煮現賣劉家老酒、動手操作加工食品、現泡綠茶、擂茶等等!
劉少奇紀念館

炭子沖學校

我們沿著劉少奇同志故居北邊的這條小道徑直往前的方向,就可以看到炭子沖學校。炭子沖學校位於寧鄉縣花明樓鎮炭子沖村羅家塘組,坐北朝南。學校始建於明末清初,原為朱氏宗祠,清末朱氏族人在此開館辦學,一直延續至今。學校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62平方米,一院三進宗祠建築,共有教舍21間,青磚杉木結構,小青瓦屋面,為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
1906年,8歲的劉少奇被父親劉壽生送到這裡接受啟蒙教育,這裡的私塾老師朱贊庭先生給他取了學名“渭璜”,劉少奇在這裡度過了一年的學習時光,先後讀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啟蒙書籍。學校見證了劉少奇聰慧靈敏、品行端正的良好素質,是進行中小學生和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基地。炭子沖學校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少奇紀念館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是我國唯一一座完整、系統展示和介紹劉少奇生平業績的傳記性專館,1988年11月24日開館,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剪彩。2008年劉少奇誕辰110周年之際,進行了擴建和重新陳列布展,占地面積由3000多平方米擴大至7000多平方米。建築為自由分散型園林式風格,與炭子沖的山水田園風光相映成趣,渾然一體。紀念館正門上懸掛的“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匾額,由鄧小平同志於1987年題寫。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共有5個展廳。以“偉大的探索者,卓越的領導人”為主題,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劉少奇的生平思想和豐功偉績。

劉少奇同志故居

劉少奇同志故居位於花明樓劉少奇故里景區內。
花明樓景區劉少奇故里位於湖南省寧鄉市花明樓鎮炭子沖村,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這裡地處湖南省會長沙市湘江以西,與韶山毛澤東故居、烏石彭德懷故居相距約30公里,形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偉人故里文化生態旅遊金三角,已成為湖南省最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和旅遊觀光區之一。劉少奇故里景區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占地1300畝,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主要景點包括劉少奇故里門樓廣場、劉少奇同志銅像廣場、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劉少奇同志文物館、炭子沖民俗文化村、劉少奇同志故居、生態文化公園花明園等景點。
劉少奇故里景區自1959年首次開放和1980年重新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特別是從2008年3月18日開始,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以來,遊客逐年上升,每年平均接待海內外遊客兩百多萬人次。胡錦濤、江澤民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都曾來這裡參觀,2014年遊客總量接近380萬。
劉少奇同志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農村民居,為對稱形的土木結構、兩進兩橫四合大院,坐東朝西,前臨綠水,池塘碧波蕩漾;背靠青山,周圍樹木參天,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風景獨好,四季如春。195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歷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這棟普通的農舍也和劉少奇一起見證了坎坷的歲月,保持了永恆的本色。故居朝門上懸掛的“劉少奇同志故居”門匾是1982年冬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的。
走進這棟四合院子,正堂屋門楣上方還有一塊“劉少奇同志舊居”的門匾,這塊門匾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它原是1959年故居第一次對外開放時懸掛在朝門上的。1966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國家主席劉少奇蒙受不白之冤和無情打擊,故居很快被封閉,門匾也被造反派摘了下來,作為“打倒資產階級司令部”的造反成果堆放在花明樓公社食堂的角落裡,準備作為做飯炒菜的柴火燒掉。花明樓公社食堂的炊事員周思九懷著對劉少奇的深厚感情,偷偷地把這塊門匾從雜物中揀了出來,拿到廚房翻過來作為切菜的案板使用,經過五任炊事員的巧妙保護得以保存完好。1980年2月,劉少奇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以後,故居重新對外開放,鄉親們又歡歡喜喜地敲鑼打鼓、吹著嗩吶將這塊門匾懸掛在故居的門楣上。
這座四合院裡曾經住著兩戶人家。當年劉少奇的祖父分家的時候,以堂屋正中為界,左右各一半,南邊分給了劉少奇的父親劉壽生,北邊分給了劉少奇的伯父劉丙林;正堂屋兩家共用,供奉了劉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因劉少奇的伯父不善持家,逐漸走向衰落,於1930年將屬於他的那一半房產變賣給了一戶夏姓人家。劉少奇的父親劉壽生勤勞節儉、持家有道,人丁興旺。家也不斷擴大。共有房屋21間半,其中青瓦房16間半,茅草房5間。劉少奇的兄弟姐妹6人,都出生在這棟四合院裡。

序廳

序廳正中是一組玻璃鋼材質的紅色主題雕塑,背景為浮雕,著力體現劉少奇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行進在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
主題雕塑左右兩側分別設計成中國共產黨黨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用大理石淺浮雕刻畫了劉少奇密切聯繫民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認真傾聽民眾呼聲的情景,寓意劉少奇是中國革命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探索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序廳南北兩面乳白色大理石牆壁上分別貼上著金光閃閃的劉少奇語錄,其中南面是:“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走路,應該根據中國的特點採取適合中國國情的方法來進行建設——摘自1962年1月27日劉少奇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北面牆壁上是:“我們所有的領導人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都是人民的公僕,人民的勤務員——摘自1957年4月27日劉少奇《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前者有力證實了劉少奇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方面的遠見卓識;後者充分說明了劉少奇不愧為“共產黨員的典範、人民公僕的楷模”,同時也是劉少奇一生的真實寫照。
劉少奇紀念館

第一部分

第一組尋求救國道路
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出生在湖南省寧鄉縣今花明樓鎮炭子沖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母親魯氏是一位寬容善良的農村婦女,一生相夫教子為後輩稱讚。父親劉壽生忠厚勤勞,受過嚴格的私塾教養,為舊時有文化的農民。劉少奇從小在知書達禮、勤儉持家的良好氛圍中成長。他自幼勤奮好學,總是如饑似渴地讀書習字,為了獲取新知識,他經常去同學周祖三家看書。周祖三的父親周瑞仙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曾留學日本,從國外帶回了很多進步書刊,受過明治維新思想影響,回國後在長沙興辦教育,家裡藏書琳琅滿目、種類繁多,除了傳統的線裝書以外,還有國文、算術、地理和有關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新式書籍,劉少奇嗜書如命,經常在周家看書看到忘我境界。有一次他在周家火盆旁邊烤火邊看書,連鞋子被炭火燒著了竟全然不知,在鄰裡間傳為笑談。因劉少奇酷愛讀書,凡事能夠講出一番道理,又因為他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鄉親們送給他一個“劉九書櫃”的雅號。
1913年夏,劉少奇考入寧鄉第一高等國小玉潭學校,在這裡,他接觸了許多進步思想,深受進步人士黃錫類校長、地理老師梅冶成先生的影響,使他了解到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卻倍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國家內憂外患,民族災難深重。老師的教誨和國家的局面,使他在心靈深處確定了救國救民的理想。在學校,他積極參與討伐袁世凱和反對喪權辱國條約簽訂等愛國運動。自此,他把自己的學名“渭潢”二字改為“衛黃”,表達了誓死保衛炎黃子孫的決心。他把這個名字刻在筆筒上,寫在書本上,作為座佑銘勉勵自己為捍衛國家、拯救人民而奮鬥。
為了尋求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1916年夏,劉少奇輾轉長沙駐省寧鄉中學、育才學校、陸軍講武堂等地求學,1919年5月在長沙未等到中學畢業典禮,他一腔熱血赴北京,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當年9月進入河北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學習,在這裡閱讀了《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書刊,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宣傳。因為沒有籌措到留法路費而放棄了赴法國里昂勤工儉學的機會。1920年經新民學會賀明範老師介紹,到上海外國語學社參加留俄預科培訓班學習,並在這裡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使他確立共產主義信仰。
1921年8月劉少奇來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求學。在這裡,劉少奇兩次聆聽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有關“國家與革命”的講演,受到了社會主義國家思想薰陶,系統地學習了共產主義知識。1921年冬天,在留俄期間由社會主義青年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劉少奇曾經回憶:“當時,我們學的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觀開始確定了,就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奮鬥。”從此,劉少奇由一位普通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位堅定執著的共產主義戰士。
第二組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
1922年春,劉少奇從蘇聯留學回國,受共產國際派遣,來到上海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的工作重點是開展工人運動,劉少奇受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和中共中央委派,來到湖南長沙清水塘,向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毛澤東傳達中央指示,在長沙郊外的清水塘農舍里,兩位有志青年慷慨激昂地就當時的革命形勢和未來發展進行徹夜長談,這是劉少奇與毛澤東首次見面。隨後,劉少奇被派到江西安源路礦,領導著名的安源工人運動。
此前,安源路礦的工人由於缺乏正確的領導,幾次爭取利益的罷工均告失敗。1922年9月,劉少奇到達安源路礦後,和李立三一起,採取有理有節的鬥爭方式,領導一萬三千多路礦工人舉行了安源大罷工。劉少奇作為工人代表隻身進入戒嚴司令部談判,他英勇無畏、沉著機智、義正詞嚴地與敵人進行唇槍舌戰的交鋒:“如不能達到萬餘工友的合理要求,就是把我劉少奇剁成肉泥也解決不了問題。”數千工人包圍了司令部,聲言誰敢動劉代表半根毫毛,就要把路礦當局砸得片瓦不留。路礦當局和戒嚴司令部不得不由硬變軟,答應了工會提出的工人復工的十三項條件,使罷工取得全面勝利。劉少奇被工友們稱為“渾身是膽的劉代表”。
安源罷工勝利後,安源工人俱樂部在劉少奇的主持下,講究鬥爭策略,注重組織建設,發揮骨幹作用,保護黨的力量。劉少奇將工人以十人為單位進行管理,十人中選出一個代表,百人中選出十個代表,千人中選出一百個代表,“百代表”中選出劉少奇為“總代表”,使鬆散的工人組成為有機組合體,形成了與敵人鬥爭不可抗拒的力量。
為了捍衛工人的勝利果實,劉少奇在安源建立了工人糾察隊,還秘密派遣黨員代表到礦警隊工作,以維護工人的利益,並為以後武裝鬥爭奠定了基礎。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安源工人師與礦警隊,被編入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重要革命武裝力量。
以劉少奇為主任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致力於給工人辦實事辦好事,在全路礦開辦了七所工人學校、五個工人讀書處、一個工人圖書館,為提高工人的文化修養創造了有利條件,大大提高了基層黨員骨幹素質。劉少奇還主持創辦了兩個工人消費合作社,由工人捐資認股,並且在俱樂部發行股票,成為我國最早自主發行的股票之一。工人消費合作社不僅使工人免受中間剝削,而且還培養了工人自主管理經濟的能力。
1924年秋天,劉少奇在安源創辦了中共歷史上最早的一所黨校,主要培訓工人和學生中的積極分子。這一時期安源黨組織得到了迅速發展,黨員人數達到250餘人,據1925年1月中共四大統計,全國黨員人數為944人,而安源黨員人數多於全國黨員總數的四分之一,有“小莫斯科”之稱。
第三組白區工作正確路線的代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反革命武裝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在這危急時刻,中共五大在武漢召開,會議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並強調要爭取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在會上,劉少奇當選為中央委員。
大革命失敗後,北方黨組織失去了領導中樞,工作陷入半癱瘓狀態。許多黨員思想混亂,對黨組織失去了信任,對共產主義失去了信心,這種狀況在中共順直省委表現得尤為突出。1928年3月,中央派劉少奇參與指導中共順直省委的工作。劉少奇到達天津後,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給中央寫了《關於最近順直黨內狀況的報告》,系統分析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1928年10月5日,劉少奇在中共中央機關報《布爾什維克》發表了《論口號的轉變》等文章,一針見血的批評了職工運動中不切實際的錯誤做法,提出要根據“民眾的要求和需要,來規定各種口號。”劉少奇經過一段時間對順治省委的整頓,初步扭轉了北方黨組織名存實亡的狀態,重新改組了中共順直省委。
1929年春,東北地區的革命處於十分困難時期,中央特派員謝覺哉在巡視東北後,給黨中央的報告中指出:“滿洲黨需要一個有本事的領導者,首先做點斬除荊棘的墾荒工作。”於是,中央任命具有卓越領導才能和豐富鬥爭經驗的劉少奇赴長春擔任第五屆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直接領導整個東北地區的革命鬥爭。劉少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開展革命運動。他選定軍閥張作霖的骨幹企業奉天紗廠作為工作重點。8月22日,劉少奇在工廠了解工人罷工的準備情況時,不幸被捕。但後來由於劉少奇沉著應對複雜局面,與敵人鬥智鬥勇,順利出獄。出獄後,又直接領導了收回中東鐵路權益的鬥爭,推動了整個東北地區民眾運動的蓬勃發展。劉少奇在滿洲省委雖然只工作了八個月,但迅速開創了局面,取得了顯著效果,為黨在白區工作正確路線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0年8月,劉少奇出席了莫斯科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作了《中國職工運動》的發言,並當選為執行局委員,會後繼續留在赤色職工國際工作。他主張赤色工會的會員可以加入黃色工會,利用黃色工會的合法存在來開展黨的工作,廣交朋友,爭取黃色工會中的下層工人民眾。劉少奇的這個正確主張,受到赤色職工國際領導人的指責,並給他戴上“右傾機會主義”帽子。劉少奇在困境中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於1931年秋回國。
回國後,劉少奇被任命為中央職工部部長、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部長。他以“仲篪”的筆名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刊物《工運指南》上發表多篇文章。後來楊尚昆在回憶錄中這樣評價:“劉少奇在這種極其複雜而又艱難的環境中,正確地估計了敵我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明確提出了白區工作的指導方針——以防禦為主,長期隱蔽,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1932年冬,劉少奇從上海秘密前往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他被任命為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委員長,組織工人生產自救,支援前線,並有效開展同白區的經濟貿易活動,為共產黨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還主持籌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工人師,全師約12800多人,這是中共革命史上第一支以“工人”命名的正規武裝,在歷次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組領導創建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盧溝橋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全民族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加強華北抗戰力量,受中共中央委託,劉少奇趕赴華北,領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積極配合八路軍,創建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7月28日,劉少奇到達山西太原抗日前線。在這裡,劉少奇受黨中央的委託重新組建北方局,並擔任北方局書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會議,確定了動員全民族全面抗戰的路線,為此,劉少奇在華北領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動青年學生走上街頭大力宣傳抗日主張,鼓勵青年學生成立抗日武裝組織。在劉少奇的指示下,薄一波在山西創建的山西犧牲同盟會和青年決死隊等,在華北抗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解決抗日游擊戰爭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1937年10月16日,劉少奇撰寫了《抗日游擊戰爭中各種基本政策問題》,由解放出版社印成單行本公開出版。文章系統地分析和闡述了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必要性以及前途、條件和各種政策,這是黨內第一部關於抗日游擊戰爭的系統論著,有力地指導了華北抗日游擊戰爭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它與毛澤東隨後發表的《論持久戰》中所論述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面戰場受到重創。八路軍經過戰爭實踐鍛鍊,逐漸成為華北抗日戰場的主力軍。此後,劉少奇更加注重獨立自主地領導華北抗日游擊戰爭,以大刀闊斧的方式,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1月11日,在劉少奇的指示下,敵後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正式成立。之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也陸續建立起來,共產黨成為華北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
第五組參與領導解放全中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決定性勝利。蔣介石為了迷惑全國人民,打出了和平建國的幌子,邀請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赴重慶談判。8月26日,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在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由劉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職務。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搶占大城市,劉少奇分析了國內形勢,認為東北是兩黨必爭之地。因為東北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又是重工業基地,而且背靠蘇聯、蒙古、朝鮮。我黨一旦占領東北,就能打破長期以來被國民黨四面包圍的被動局面。劉少奇適時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了實施這一方針,劉少奇決定成立東北局,並從各解放區調遣部隊十一萬多人,幹部兩萬多人進入東北,比國民黨的隊伍提早兩個月搶占了先機,使中共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從東北到華中連成一片,改變了分散被動的狀態,取得了有利的戰略態勢。後來,劉少奇又根據形勢的變化,極速調整戰略部署,採取“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策略,到廣大的農村建立根據地。
1947年初,國民黨調集兵力大規模“圍剿”延安和山東兩個解放區。3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清澗縣棗林溝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工作委員會,實施戰略大轉移,由劉少奇任書記,朱德任副書記,前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建立中國革命指揮所,完成中央委託的土地革命工作、財經工作和軍隊協調工作。1947年8月劉少奇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主持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啟了廢除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的序幕,實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使翻農民分得了田地和生產工具,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軍參戰、支持解放戰爭的積極性,出現了“父母送子保家鄉,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喜人局面,使人民解放軍贏得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勝利。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以毛澤東、劉少奇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建設新中國、開創新紀元的偉大征程。

第二部分

第一組提出了新中國經濟建設方針
新中國成立前夕,劉少奇對新中國的經濟構成和經濟建設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構想。他主張在一定時期內,甚至用15年至20年的時間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加強國營經濟,鼓勵發展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大力組織以農村供銷合作社為重要形式的合作社經濟,逐步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劉少奇提出:“我們不能過早消滅資本主義,如果現在消滅了,將來還得請回來。”
1949年初,劉少奇提出,新中國的國民經濟主要由五種經濟成分構成,即: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在這五種經濟成分中,小商品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占絕對優勢,但國營經濟居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階段,要使這五種經濟成分都得到發展。
1949年1月,天津獲得解放。當時的軍管會、市政府成立後,沒人理會私營工商業老闆,既不見面也不談話,更談不上幫助和支持。有些黨的領導幹部認為,如果和資本家接觸,就是“立場不穩”。有些不懂政策的軍管會成員甚至還鼓動工人用批鬥地主的方式批鬥資本家,還有的人主張採取分田分地的模式分工廠、分商店、分房屋、分機器。解放初期,天津市的私營企業開工率不足百分之三十。全市經濟滑坡,上百萬人生活無著落。劉少奇到達天津以後,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實地考察,召開了一系列會議,發表了多次講話,認真細緻的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公私兼顧、勞資兩利”政策,從而使天津的資本家們打消了顧慮,提高了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劉少奇在天津市幹部會議上全面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階段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問題,他指出:“在中國目前條件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若干發展是進步的,對於國民經濟是有利的,對於中國是有利的,對於工人也是有利的。”天津市委迅速落實劉少奇的講話精神,採取一系列措施:設立機構調解勞資關係,組織恢復生產,平抑市場物價,救濟失業工人等等。劉少奇的一系列講話調動了工商業資本家的生產積極性,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天津市的經濟狀況迅速好轉,經營戶由4月的292戶增加到12月的5000多戶,有效解決了城市管理的迫切問題。
1949年6月,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此次訪問歷時48天,獲得極大成功。劉少奇秘密訪蘇,不但和史達林就中蘇兩國如何進行互助合作達成共識,還得到蘇聯給中國政府提供3億美元低息貸款,並承諾向中國派遣經濟、軍事技術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援助新中國經濟建設,為即將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取了外援,也為毛澤東同志正式訪蘇作前期準備。
1949年9月3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劉少奇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19日,劉少奇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建國初期,劉少奇代表黨中央主持土地改革工作;提出了新中國經濟發展步驟,他主張首先發展農業、輕工業,然後發展重工業,再大力發展輕工業,並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劉少奇在建國初期提出的一系列經濟建設方針,對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
第二組主張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劉少奇深刻闡述了我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性。在此次會議上,他再次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1956年,我國擬定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提前完成。劉少奇適時提出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已成為中共面臨的主要問題。為了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建設方針、政策,1955年12月至1956年3月,劉少奇先後約請國家計委、機械部、電力部、煤炭部等三十多個部門的負責人進行座談和調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積累了很多有關我國工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建設性意見,為中共八大政治報告的起草作了充分的準備。
由於1956年上半年經濟建設盲目冒進,物資短缺,財政入不敷出。針對這種情況,劉少奇在1956年5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確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他還指示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撰寫《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的社論。該社論稿後經劉少奇修改後送毛澤東審閱。毛澤東批示:“不看了”三字。6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該社論,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不切實際的盲目冒進行為。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劉少奇在會上正確分析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階級鬥爭,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闡述了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即要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論述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儘可能迅速地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的總方針。這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1959年4月,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劉少奇光榮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第三組主持國民經濟大調整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畫順利完成。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高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熱潮。1958年的《人民日報》,作為當時中國最權威的黨報,上面赫然刊登的是嚴重違背自然規律的報導,水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甚至大肆宣揚“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當時全國的城鄉居民紛紛拿出自己家的鍋、碗、瓢、盤等鐵質生活用品,支援國家大煉鋼鐵。不切實際的“浮誇風”和“共產風”使得國民經濟陷入嚴重困難。一向堅持實事求是的劉少奇很快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1959年七八月間,中央在廬山召開會議總結“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經驗教訓,糾正“左”的錯誤。因為種種原因,“廬山會議”突然轉向由糾“左”變成了反“右”,導致我國政治經濟形勢更加惡化。
儘管廬山會議後中央不斷號召反右傾、鼓幹勁,掀起新的“大躍進”高潮,但是,到了1960年下半年,“大躍進”再也難以為繼了。在嚴重的困難面前,全黨和中央逐步冷靜下來,決定糾正錯誤,調整政策。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制定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1年4月1日到5月15日,劉少奇在廣州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後,回到家鄉湖南長沙進行了為期44天農村調查。他輕裝簡行,拒絕住招待所,在寧鄉縣東湖塘公社王家灣生產大隊養豬場的飼料房裡住了七天;在長沙縣廣福公社天華大隊住了18天;在花明樓公社炭子沖大隊自己家裡住了六天。他翻山越嶺,走村串戶,了解農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在故居的橫堂屋裡,他找來幼年時的好友和鄉親促膝談心。他脫下藍布帽,露出滿頭銀髮,向父老鄉親鞠躬,請求農民講真話。經過實地調查,劉少奇了解到農村的真實情況,清醒地認識到造成國民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並在天華大隊果斷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的決定,使長沙縣廣福公社天華大隊成了全國解散公共食堂第一村。
第四組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革之路
(一)變革單一的計畫經濟體制
(二)改革農村經營管理體制
(三)改革流通體制
(四)實行兩種勞動制度和兩種教育制度
(五)實行兩種住房制度
(六)改革分配體制
(七)試辦托拉斯
(八)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對在我國這樣一個封建的、落後的國家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1951年五六月間,劉少奇在《讀鄧子恢和高崗兩篇文章的筆記》時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概念,主張“用同志的、和解的、團結的辦法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1953年2月,劉少奇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第22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並決定成立以劉少奇為主席的中央選舉委員會。
1954年3月至9月,劉少奇先後主持召開了9次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6月11日,劉少奇出席毛澤東主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7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修正稿)》。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劉少奇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是我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設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劉少奇關於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尤其是經濟建設思想,歷經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考驗,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輝,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來源。

第三部分

殫精竭慮為了建設一個好的黨
第一組創立共產黨員修養理論
劉少奇是中共黨內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他的諸多論著中,《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論黨內鬥爭》、《論黨》,特別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黨的先進性建設有機融合,首次利用歷代聖賢典故,從共產黨員個人修養角度論述黨員標準,影響了幾代共產黨人的言行,是新時期永遠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教科書。
第二組倡導黨內正確思想鬥爭
為了加強黨員幹部的思想素質教育,倡導正確的黨內思想鬥爭,1941年4月,劉少奇在江蘇鹽城創辦中共中央華中局黨校,親自兼任校長。1941年7月2日至3日,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0周年之際,劉少奇在華中局黨校作了《論黨內鬥爭》的重要講演,系統闡述了正確開展黨內鬥爭的原則和方法,努力倡導在黨內進行積極而正確的思想鬥爭。他明確提出:黨內鬥爭的性質“主要的是思想鬥爭,它的內容是思想原則上的分歧與對立”。在黨的建設理論中,像劉少奇這樣全面系統地論述黨內鬥爭還是第一次。
1942年劉少奇從江蘇鹽城新四軍軍部奉命回延安途中,代表中共中央調解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領導人之間的分岐和矛盾。劉少奇在山東幹部會議上,做了《黨內鬥爭問題》的報告,系統分析了黨內生活中存在的偏向,深刻地揭露了黨內過火鬥爭的種種表現及其給革命事業帶來的嚴重危害,再次闡述了正確進行黨內鬥爭的基本原則。經過幾個月耐心細緻的工作,他妥善調處了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之間的矛盾,開創了山東根據地工作新局面,模範實踐了開展正確的黨內鬥爭原則。
第三組提出毛澤東思想為全黨指導思想
隨著中國革命迅速發展,迫切需要有一個中國化的革命理論作指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隆重舉行,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闡明了將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的必要性和權威性,第一次對毛澤東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統的闡述。劉少奇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第四組致力於執政黨建設
早在建國前夕,劉少奇就開始考慮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以後,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1948年12月14日,劉少奇(當時他兼任中央馬列學院院長)對馬列學院第一期學員班的講話中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一個村長,一個縣委書記,可以稱王稱霸。勝利後,一定會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如果我們黨注意到這一方面,加強思想教育,提高紀律性,就會好一些。”
新中國成立以後,面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確立,劉少奇十分重視加強執政黨的建設。1951年3月28日至4月9日,他主持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和第一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告誡全黨要為更高的共產黨員條件而鬥爭,健全黨內生活,端正黨的作風;並且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第四部分

第四展廳
共和國主席的風采
第一組人民公僕
劉少奇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時刻將人民民眾記掛在心上,時刻注意履行“人民勤務員”職責。劉少奇非常注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經常走進農村、工廠、學校、部隊進行調研,與全國各地的民眾親切交談,與人民民眾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建國後,劉少奇分管青年工作,在孩子們眼中,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青年朋友眼中,他是一位寬厚的長者,在身邊的工作人員眼中,他是一位可親可敬的良師益友。
1959年10月26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群英會上,劉少奇親切接見全國勞模代表——北京市清潔工人時傳祥。他緊緊握住老時的手說:“你掏大糞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還把一支“英雄”牌鋼筆送給老時,鼓勵他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二組外交使者
劉少奇說過:“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都需要和平,都需要增進相互間的經濟文化關係和友好往來。”為了增進中外合作,繁榮外交事業,贏得發展機遇,劉少奇抓住一切有利時機,不辭辛勞地行走在國際外交舞台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努力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爭取和平友好的國際環境。為了增進中外合作,發展國際友誼,劉少奇頻繁接見了來自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國家元首和國際友人。
1949年至1960年,劉少奇曾先後四次出訪蘇聯。
當時由於社會主義陣營面臨新的挑戰,國際環境處在冷戰時期,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企圖孤立我新生的紅色政權,為突破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外交封鎖,開啟我國外交關係的新局面,劉少奇冒著生命危險出國訪問。1963年4月至5月,劉少奇出訪印度尼西亞、緬甸、高棉、越南。1966年三四月間,劉少奇應邀訪問巴基斯坦、阿富汗、緬甸三國。劉少奇的外交實踐為維護我國主權,爭取世界和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向世界展示了共和國主席的風采。
第三組務實求真
為了準確了解國民經濟困難的真實原因,1961年4月1日至5月15日,劉少奇回到闊別近四十年的家鄉湖南長沙,進行為期44天的農村調查。當時,他坐著一輛普通的吉普車回到了家鄉。他調查的第一站是寧鄉縣東湖塘公社王家灣大隊“萬頭豬場”。63歲高齡的國家主席把生產大隊養豬場的飼料房當作辦公室工作和居住了七天七夜。在這裡,他看到所謂的“萬頭豬場”只有兩頭病豬,意識到“浮誇風”的嚴重性。當撥開風乾的人糞,見到的儘是樹皮、草根和粗纖維,他深深感覺到農民吃飯已經成為了大問題!在長沙縣廣福公社天華大隊施家沖生產隊開座談會時,國家主席恭恭敬敬的站了起來,脫下藍布帽,露出滿頭銀髮,躬下八尺身軀,深情地向民眾三鞠躬,請求大家講真話、道實情。
為了進一步了解真實情況,劉少奇回了令他魂牽夢繞四十年的家鄉寧鄉縣花明樓公社炭子沖大隊,他盛情邀請炭子沖部分農民、親友和基層幹部在舊居開會座談聽取大家對中央工作的建議。他曾找來幼年時的好友李桂生陪同他到兒時游泳的安湖塘了解乾旱情況。李桂生開門見山地對劉主席說乾旱不是主要原因,造成農村經濟困難的真正原因是“大躍進”、“瞎指揮”、“浮誇風”,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經過深入的調查走訪,劉少奇真正了解了農村、農業、農民的真實情況,為國家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國民經濟調整起到了積極作用。
劉少奇的兒子劉源將軍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0周年大會上深情地說:“我父親坐在國家主席這把椅子上,心裡頭想的卻是老百姓的小日子。”
第四組親友情深
劉少奇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與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任弼時、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建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誼。毛澤東和劉少奇在多次重要會議和緊要關頭相互肯定和支持,劉少奇是毛澤東同志的堅定支持者,並曾經三次代理黨中央主席的職務。
1948年11月24日,朱德曾為劉少奇五十壽辰作詩祝賀。
少奇老亦奇,天命早已知。幼年學馬列,辯證啟新思。
獻身於革命,群運見英姿。人山人海里,從容作導師。
真理尋求得,平生能堅持。為民作勤務,勞怨均不辭。
黨中作領袖,大公而無私。民眾欣愛戴,須臾不可離。
修養稱楷模,黨員作范儀。今年雖半百,勝利已可期。
再活五十年,親奠共產基。
劉少奇和宋慶齡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劉少奇十分敬重和關心宋慶齡,宋慶齡對劉少奇也非常信任和尊重。“文化大革命”中,當劉少奇遭受錯誤批判時,宋慶齡依然對劉少奇一家十分關心。1966年11月《宋慶齡選集》和《孫中山選集》出版時,宋慶齡冒著風險,將這兩本書送給了劉少奇,並親自在扉頁題寫了“敬愛的劉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紀念,宋慶齡”贈言。
劉少奇十分注重和民主人士的聯繫和交往,他與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黃炎培、王光英、李濟深、程潛、何香凝、廖承志等人以誠相待、肝膽相照。
劉少奇少小離家,南征北戰幾十年,他仍舊沒有忘記家鄉的山山水水,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1961年4月至5月間,劉少奇回家鄉調查時,親切接見了家鄉的幹部民眾。這次回家鄉調查,劉少奇還和王光美同志一道,專程步行去趙家沖看望了姐姐劉紹德,久別重逢,送給姐姐的禮品是:大米5斤、餅乾2斤、糖果2斤、豬油2斤、鹽蛋9個。臨別時,姐姐無奈地拉著弟弟劉少奇的手渴望地說:“老弟啊,吃完了這些東西,我到哪裡去找你呀?”劉少奇安慰姐姐:“現在正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您要和社員們同甘共苦,今後的日子會好起來的!”
劉少奇既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一位兒女情長的凡人,同樣有著普通人的桑梓情懷,普通人的骨肉親情。
1948年秋,劉少奇和王光美在西柏坡結成恩愛夫妻,是同事眼中的幸福伉儷。他們相濡以沫、風雨同舟20個年頭,在工作中互相幫助,在生活中互相關心,在旅途中相互照顧,在事業上相互勉勵,堪稱革命伴侶的楷模。劉少奇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生活的嚴格要求給子女們以深遠的影響。他說:“爸爸是人民的兒子,你們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兒女,永遠跟著黨,永遠為人民。”兒女們也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愛和人民的期望,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乾出了無愧於黨,無愧於國家,無愧於父母,無愧於人民的事業。

尾廳

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在“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遭受蓄意誣陷和殘酷迫害,但他始終相信黨、相信人民,始終堅信“歷史是人民寫的”。
1966年8月,劉少奇被迫停止工作,在黨內的地位由第二位驟然降至第八位。面對“四人幫”的誣陷和迫害,劉少奇堅持頑強抗爭,但無濟於事。1967年8月5日,在又一次批鬥會結束後,劉少奇拿出一本1954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舉在手中,面對造反派聲嘶力竭地抗議說:“你們怎樣對待我個人,這無關緊要,但我要捍衛國家主席的尊嚴。你們為什麼不讓我講話?”但是,在那人妖顛倒、日月無光的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保護不了國家主席的尊嚴。
“文革”期間,儘管全國上下充斥著“打倒劉少奇”的口號,但仍有人挺身而出,為真理與正義而奔走呼告。長春市的幹部史雲峰,在“文革”期間冒險在街頭張貼傳單,要求為劉少奇平反。遼寧省委的女幹部張志新寫下了《不能給<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強加罪名》一文,為劉少奇鳴冤叫屈而被槍決。
1968年10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在黨內生活極不正常的狀況之下,沒有經過核實和認真討論,錯誤地批准了《關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罪行的審查報告》,並通過決議,宣布“把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中央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陳少敏在通過決議時拒絕舉手。劉少奇被審查期間,完全被剝奪了申辯的權利。後來經過認真複查,這些罪名完全是“四人幫”的誣陷。八屆十二中全會對劉少奇所作的政治結論和組織處理是完全錯誤的。這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一件冤案。
1969年10月17日,特偵組以戰備轉移為由,將重病中的劉少奇用毛毯包裹著身體,從北京秘密押往河南開封,關押在開封市革命委員會機關大院內原“同和裕銀號”舊址的金庫地下室里。他在那裡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27天。11月12日清晨6時45分,劉少奇含冤逝世,享年71歲。當時,他身邊既沒有一個親人,也沒有一束鮮花,更沒有他視為生命的黨旗。14日凌晨,特偵組為掩蓋罪行,把劉少奇的遺體當作“烈性傳染病人”在開封火葬場秘密火化。特偵組擅自冒稱他的兒子劉源,在火葬申請單上“死者職業”一欄中,填寫的竟然是“無業”。一個具有七億人民泱泱大國的共和國主席,嘔心歷血為黨的建設、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奮鬥了一輩子,死後竟換來“無業”二字!
但是,劉少奇即使身處危難境地,始終都相信黨,相信人民民眾。他對夫人王光美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花明樓公社炭子沖大隊農民羅德明在文革期間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來了一張標準像,他先把畫像疊在毛主席像後面,後來又把畫像折成小方塊藏在閣樓上的帳本里,幾經周折,保存完好。全國各地的民眾在“文革”中冒險保存下來了劉少奇的著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和《論黨》。
真理不可欺,民心不可辱。真理永放光芒,公道自在人心。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一致通過了《關於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1980年5月17日,劉少奇的追悼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高度評價了劉少奇光輝而偉大的一生,並恢復了他生前的名譽。鄧小平說:“劉少奇為共產主義事業戰鬥了一生,是受到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愛戴的,卓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陳雲、宋慶齡向王光美及全家表示親切慰問。鄧小平同志緊緊握住王光美同志的手,深情地說:“是好事,是勝利!”
劉少奇生前說過:“將來,我死了以後,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象恩格斯一樣,大海連著五大洋,我要看著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遵照劉少奇同志的遺願,1980年5月19日,在山東青島黃海劉少奇生前視察過的101號驅逐艦上,親人們將他的骨灰撒向大海。
“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劉少奇一生堅持真理,真理又還原了劉少奇光輝而偉大的一生。全國人民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一代偉人劉少奇。1998年在劉少奇同志百年誕辰之際,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隆重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0周年,江澤民發表了重要講話,並親切會見了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及家屬,對劉少奇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2008年11月11日,劉少奇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發表重要講話,肯定了劉少奇在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的傑出貢獻,高度評價了劉少奇的光輝思想和崇高品德。
劉少奇紀念館

思想與實踐

劉少奇同志一生嘔心瀝血致力於黨的建設,執著踐行黨員標準,既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有許多精闢論述,又對我黨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進行過許多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廉政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劉少奇廉政思想,學習劉少奇的廉政風範,對於我黨在新形勢下建立健全教育監督、懲處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環境布局

劉少奇同志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農村民居,為對稱形的土木結構、兩進兩橫四合大院,坐東朝西,前臨綠水,池塘碧波蕩漾;背靠青山,周圍樹木參天,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風景獨好,四季如春。195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歷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這棟普通的農舍也和劉少奇一起見證了坎坷的歲月,保持了永恆的本色。故居朝門上懸掛的“劉少奇同志故居”門匾是1982年冬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