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工作經歷,科考經歷,工作業績,所獲獎勵,
工作經歷
1983年12月畢業於法國郎蓋多克科技大學地質系,獲得法國理學博士(構造地質專業)學位,1984年1月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現任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極地地質與礦產研究室主任、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地球科學工作組常任代表、中國科學院極地科學委員會秘書長、國際極地學術刊物《TERRA ANTARTICA》編輯、《南極研究》編委會委員、中國極地研究所研究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現代地球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聯合國“全球計畫-公共管理與災害科學相結合”項目中國協調辦公室主任。分別於1984、85、90、98、99和2001年六次赴南極考察,首次南極考察時榮立二等功。1995年由中國科協主持,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首次北極點地區考察時任北京總指揮。
科考經歷
1985—1986第二次南極考察;
1990—1991第七次南極考察;
1998—1999 第十五次南極考察;
1999—2000第十六次南極考察;
1998-2000年兩次赴格羅夫山綜合考察。
工作業績
劉小漢研究員長期從事構造地質(顯微構造、大地構造)領域的研究工作,在東秦嶺、大別山、三江地區、五台山、天山、西準噶爾和南極地質考察研究等方面做出有成效的貢獻,是我國南極科學研究骨幹之一,極地地質研究領域學術帶頭人。八五期間,他承擔了“東南極中山站地區構造演化與礦產資源研究”(國家攻關3級專題),以及“南極岩石圈結構特徵、演化及其對環境背景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八五資源環境重大基礎項目中的二級課題)。經國家科委、基金委、中科院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持的驗收評審為國際先進,部分領域國際領先水平。九五期間,承擔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生態環境九五重大項目“南、北極典型地區資源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參加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的回響和反饋作用研究”(專題負責人),參加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九五重大項目“碰撞造山帶的運動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大別-蘇魯地區超高壓變質作用過程及形成環境”,和聯合國“全球計畫-公共管理與災害科學相結合”等研究項目工作。承擔中科院重大創新方向項目“青藏高原東北緣晚古生代大陸增生與中新生代陸內變形研究”。參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大陸深俯衝作用》(負責其中課題“大陸深俯衝-碰撞造山帶的幾何學和運動學”),科技部“南極地區地球環境監測與關鍵過程研究”、中國科學院創新項目“南極輻合帶-DOME A斷面上的全球變化研究”中的課題“伊利莎白公主地末次冰盛期以來冰蓋進退過程與隕石研究”,承擔科技部國家社會公益項目(2級)南極湖泊、拉斯曼丘陵地質和隕石研究,科技部國家基礎項目(2級)南極拉斯曼丘陵地質和隕石研究等。現任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地球科學工作組常任代表、中國科學院極地科學委員會秘書長、國際極地學術刊物《TERRA ANTARTICA》編輯、《南極研究》編委會委員、中國極地研究所研究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現代地球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聯合國“全球計畫-公共管理與災害科學相結合”項目中國協調辦公室主任。共參加撰寫專著2部,撰寫科普著作6部,論文100多篇。
所獲獎勵
電視論文片“南極與人類”獲廣電部優秀影視一等獎(排名第3);
“西準噶爾地區金礦帶地質、物探、化探綜合研究及找礦靶區優選”項目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5);
“滇川西部地區特提斯帶……”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一般參加);
《神奇的北極》叢書獲中國冰心文學大獎(排名第2)
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排名第2)
南極考察項目獲國家海洋局科學研究特等獎(排名第5)
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排名第10)
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一等獎《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的回響與反饋作用研究》(排名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