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劉尊棋,原名劉質文,中國新聞家。祖籍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長嶺鎮劉河村吳家灣(劉河六組),1911年6月5日生於浙江寧波的一個貧民家庭,5歲時隨父母遷居北京。1928年1月,劉尊棋從北平基督教青年會財政商業專門學校(中專)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隨即進入
燕京大學政治系任秘書,同時旁聽燕京大學的課程。在燕京大學的兩年里,劉尊棋讀了很多書,並對俄國文學和革命文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0年5月,劉尊棋被介紹到蘇聯塔斯通訊社北平分社擔任英文翻譯和記者。
1931年1月中共北平市委書記任國楨找劉尊棋談話,批准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與順直省委宣傳部的潘東周接洽後,負責省委檔案的保管工作。1931年5月20日,劉尊棋剛開始從事秘密工作不久,由於叛徒告密,在整理保管的檔案時國民黨憲兵被捕,關押在北平草嵐子胡同監獄。同被關押的有薄一波、安子文、劉瀾濤、楊獻珍等人。1933年(民國22年)5月在中國人權保障同盟的營救下,劉尊棋被無條件釋放出獄。但是,國民黨反動派在釋放劉尊棋時,捏造了假的劉尊棋“退黨啟事”刊於《北平晨報》上。黨組織誤以為他自首出獄,將他開除出黨。
出獄後的劉尊棋千方百計尋找黨組織,卻無法找到。因為他不知道那份“退黨啟事”,黨組織已經把他看作危險人物,正在極力地迴避這個“叛徒”。為了生存,劉尊棋繼續回到蘇聯塔斯社北平分社擔任翻譯和記者。1934年8月,塔斯社北平分社撤消,劉尊棋又到《北平晨報》當了兩年記者。劉尊棋通過在北平活動的地下黨員孔祥楨,重新聯繫上黨組織。1937年11月,徵得八路軍南京辦事處葉劍英、李克農的同意,劉尊棋重返國民黨中央社任戰地記者。
“七七事變”之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聯合抗日。劉尊棋是第一次報導長沙大火的中央社記者、發表了《一片焦土之長沙》文章。1939年9月,全國慰勞總會組織的前線抗敵將士慰勞團從重慶出發,到達延安。隨團人員中有三位記者,分別是中央社記者劉尊棋、《掃蕩報》記者耿堅白、《新民報》記者張西洛。9月16日,劉尊棋等三人在毛澤東居住的窯洞裡開始了對毛澤東的採訪。這次談話後來在《毛澤東選集》上以“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為題,以九問九答的形式保存下來。 這份重要的訪談錄在海內外發表之後,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出所料,劉尊棋在重慶被國民黨中統特務頭子徐恩曾找去訓斥了一頓,中央社再也不讓他外出採訪了。後曾擔任任國際新聞社首任社長。
1941年1月,國民黨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製造了“皖南事變”,為了保護革命力量,中共南方局決定疏散部分國統區黨員和進步分子。劉尊棋和妻子鄭倚虹被安排去新加坡。劉尊棋參加了由胡愈之主持的《南洋商報》,任編輯主任,主編時事新聞。一年後,1942年12月,劉尊棋應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克·費希爾的邀請,擔任重慶、上海兩地美國新聞處中文部主任。還曾擔任上海《聯合日報》、《聯合日報·晚刊》社長,香港《遠東報》主編。
1949年9月,劉尊棋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劉尊棋任南京市軍管會新聞處副處長。劉尊棋作為新聞界的代表參加了第一次政協會議。同時,新中國準備成立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劉尊棋擔任了協會籌備委員會常委。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成立後,下設主持對外宣傳的國際新聞局(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前身),喬冠華任局長,劉尊棋任副局長。劉尊棋還擔任該局英文刊物《人民中國》的總編輯。1952年國際新聞局撤銷,劉尊棋任外文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正當劉尊棋滿懷信心地為黨和人民工作的時候,一場意外的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1955年10月,劉尊棋突然接到通知:停職審查。22年前的一張舊報紙《北平晨報》擺在他的面前。20年來,劉尊棋第一次得知當年的報上,曾有過“自己”宣布退黨反共的啟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後回答道:“我不知道這件事,事前不知道,事後我也沒有看過。” 王卓然此時任國務院參事,他對營救劉尊棋的事一直記憶猶新。早在1952年,在寫給中央統戰部的自傳中,就記述了保釋劉尊棋出獄的事情。然而,此時無人前去調查。也沒有人出來為劉尊棋作證。
1956年1月,國家機關黨委召開大會,宣布揪出劉尊棋是繼“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之後的中央機關的又一大案,罪名是:叛變出獄、軍統特務,同時還為美帝國主義服務。1958年劉尊棋被開除黨籍,撤銷行政職務,作為被遣送到北大荒的右派分子離開北京。196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等人自首叛變問題的初步調查》,揪出了所謂“六十一人叛徒集團”。1936年春,為營救薄一波等獄中難友,負責傳遞劉少奇指示的孔祥楨就住在劉尊棋家,劉尊棋成為可以獲得有力證明材料的突破口。1968年5月,他被逮捕押回北京,關在半步橋監獄。專案小組批示:“此人永遠不能放回社會。”1969年12月,劉尊棋被押到長沙。1970年6月底,因為身體原因,他被轉往位於洞庭湖赤山島上的湖南第一監獄。因為沒有判決書,他成為這裡的一名“寄押犯”。1975年8月,經親屬申訴和營救,“寄押犯”劉尊棋出獄,被安排在湖南農校圖書室當管理員。
1978年2月,胡喬木調劉尊棋回北京。劉尊棋被分配到社科院情報研究所工作。1978年11月經多方調查,事實真相全部查清:劉尊棋的叛徒、特務罪名純屬歷史誤會,中央組織部給劉尊棋正式平反,恢復黨籍。 1978.11~1981年劉尊棋被任命為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臨時領導小組副組長,《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方主席和《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主編。1981年6月任英文《中國日報》總編輯。1985年8月改任為《中國日報》顧問。
1988年11月4日劉尊棋回到離別42年的故鄉鄂州探親訪友,並受到當時鄂州市委書記鄧慶宗、市長周朗溪的熱情接待。
1992年因病辭去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職務,並在《中國日報》辦理了離休手續。
1993年9月5日劉尊棋病逝於北京,享年83歲。
劉尊棋曾任第一、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顧問。
個人作品
劉尊棋著有《美國》和《美國側面像》等書籍。翻譯有《死屋手記》、《天下一家》、《美國通史》、《偉大的中國革命》、《月落》(斯坦培克著)、《艾凡赫》(斯各特著)等書籍,並領導翻譯了《共同綱領》、《毛澤東選集》等書籍。
其他信息
劉尊棋與《聯合晚報》1945年劉尊棋依照周恩來同志的指示,利用美國新聞處的幫助,由重慶飛上海。在上海黨組織的領導下劉尊棋和王紀華、馮賓符等同志辦起《聯合日報》,劉尊棋擔任社長。《聯合日報》被勒令停刊後,1946年在陳翰伯同志由渝到滬後,又辦起《聯合晚報》,劉尊棋繼續擔任社長。
《聯合晚報》出版後,國民黨當局以各種方式加以威脅、恫嚇。在出版幾個月內,他們慫恿報社社址和印刷廠的老闆不斷抬高租金,還向法院起訴逼《聯合晚報》退租,最後投恐嚇信,聲言要炸毀《聯合晚報》使用的印刷機。1946年秋天劉尊棋到南京梅園新村會見周恩來同志,請示對付辦法。
周恩來同志聽了劉尊棋的傾訴,非常氣憤。他說:“看來,國民黨什麼流氓手段都用得出來,你們不能低估它。同時,你們還要堅持把報紙出下去,努力聯合《文匯報》和《新民報》一致行動。我回延安後,恐怕不久中共辦事處也撤退。不過,在上海,我們總要留下人。宣傳、文化方面,夏衍和胡繩決定留下來,報紙的事,今後你們可以找他們兩人。原來準備出版《新華日報》的機器還藏在上海,萬一你們的機器不能用了,可要他們把那個機器拿出來用”。
劉尊棋回上海把周恩來同志的話傳達給王紀華、馮賓符和陳翰伯同志,後來又找到夏衍和胡繩同志,他們證實了周恩來同志的指示。《聯合晚報》又堅持了半年多,直到1947年4月終於與《文匯報》、《新民報》同時被國民黨強行查封。
劉尊棋與英文《中國日報》英文《中國日報》在1981年6月出版,問世好幾個月仍然沒有一個總編輯。報社的籌備委員會就同劉尊棋同志聯繫,請他擔任編輯部的主持人。因為老一代的新聞工作者都了解,劉尊棋同志主持筆政、搞對外宣傳是有經驗的。他早在1934年就是北京《晨報》的一個活躍的外勤記者,同美國記者斯諾等有過往來;1939年,他訪問過毛主席;他解放前在上海辦過全國僅有的幾張進步報紙之一的《聯合晚報》。推薦他的人特別稱頌他的英語水平。早在1931年他被監禁在北京監獄時,黨支部要進行馬列主義理論學習,國內還缺乏經典著作的譯本,劉尊棋同志曾將一部分英文馬列著作譯出,供作難友們的學習材料;50年代他擔任過毛澤東、劉少奇等同志和西方國家貴賓們談話時的翻譯、國際新聞局的副局長。
1981年8月,劉尊棋同志離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接任了《中國日報》首任總編輯,這一年他已經70歲高齡了。
劉尊棋同志到《中國日報》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了解,就提出了改進報紙的三個主意:
第一個主意是要發表報社自己的評論。在他到來之前,《中國日報》已經有了言論版,發表全國各兄弟報紙的言論,也發表一些外國報紙的評論,還有一些署名的論文和小言論,但還沒有自己的社論或評論。劉尊棋同志認為《中國日報》應該是中國的喉舌之一,對外代表國家說話,發表對國內外大事的評論。他主張這張報紙的評論不要有說教式的八股腔,一定要寫得立論鮮明、文筆生動。
他組織了一個評論小組,自己動手寫了用“本報評論員”名義發表的第一篇評論。從此這種評論就在報上持續刊出,為各國外交人士和新聞記者們所重視,被看作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輿論。
第二個主意是要辦特寫專頁。在他到來之前,《中國日報》已經發表了一些特寫,但是數量不多。有的還是外國通訊社供給的,發表得也很分散。他主張辦一個名叫"生活與人物"的專頁,集中發表一些反映中國社會風貌、具有“人情味”(Human interest)的新事物特寫與人物素描。
凡事開頭難,為辦這樣一個一周出五天的專頁醞釀了好幾個月。劉尊棋同志親自規劃,使這個專頁成為《中國日報》讀者喜聞樂見的特色之一。
第三個主意是開展新聞採訪,增加本報特訊。《中國日報》開創之初,人手較少,主要應付了編輯工作。訊息依靠通訊社供給,中文報上的“本報訊”也翻譯一些,訊息顯得既少又慢。隨著報社人員稍有增加,劉尊棋同志就力主要開展新聞採訪。他建議在設立專門的採訪部門之前,先從各個專業組抽人,集中起來,成立一個“特種混合部隊”(Task force),專搞採訪與寫稿。
外國讀者比較重視中國政府重要人物的談話,劉尊棋同志率先示範,訪問了薄一波同志。他同薄一波同志是老熟人,“鐵窗大學的同學”。但是這次他是以《中國日報》記者的身份同薄一波同志進行談話。薄一波同志見記者也經驗豐富,他們倆的一問一答著眼於中外讀者所關心的事情。劉尊棋同志這次訪問之後,《中國日報》刊出的這類報導,成了不少外國記者爭先轉發的中國要聞。
劉尊棋同志認為對外宣傳要有自己的特點,要從外國的國情和讀者實際出發,不能照搬國內宣傳的一套,對外宣傳的對象不能僅限於進步人士。他要求報紙發表自己的評論,開展新聞採訪,多搞獨家新聞、多找新聞人物談話,增加本報特訊。
劉尊棋同志主張《中國日報》的工作人員要發揚拚搏精神“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他認為在香港辦一個航空版還很不夠,一定要在那裡設個得力的辦事處,去開拓一個對外工作的新局面。1983年6月,他和幾個同事一起去美國開辦《中國日報》的北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