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西晉軍事將領、文學家)

劉寶(西晉軍事將領、文學家)

劉寶(?~301年)西晉軍事將領文學家。字道真。山東省鄒城郭里鎮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人物生平,墓地,

人物生平

自幼聰穎,能歌善簫,並善於以優美的樂歌表達自己的感情,聞者無不留連。曾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任從事中郎,後任吏部郎。他善於騎射,精於武功,作戰英勇,又先後任侍中、使持節、安北大將軍、領護烏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諸軍事等職,後因戍衛北境有功,賜爵關內侯。劉寶不但能武,而且善文,尤通經史。著有《劉寶文集》3卷及《歷代史書考異》,流傳於世。
志文記劉寶,字道真,生年不詳,卒於西晉永康二年(301年),西晉山陽郡高平人(今山東鄒城市西南一帶)。其祖先劉奧,曾任太祝令。出身貧寒,自幼聰穎好學。曾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任從事中郎,後任吏部郎。善於騎射,精於武功,作戰英勇,又先後任侍中、使持節、安北大將軍、領護烏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諸軍事等職,後因戍守邊境有功,賜爵關內侯。他不但能武,而且善文,尤通經史。著有《劉寶文集》三卷及《歷代史書考異》兩書流傳於世。《世說新語》、《漢書敘例》中有其生平事跡。今人譚正璧著《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將劉寶列入文學家之列,是鄒城市籍文武兼備的歷史名人之一。

墓地

西晉劉寶墓位於鄒城市西南,距城區30公里的郭里鎮獨山村西北1.53公里處。據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鄒縣誌》記載“雙王墓,在城西南五十里,在黃山以北。有古墓二冢,周圍大二畝,高二丈。世稱為雙王孤堆,或曰伏羲帝後之墓。”2墓呈西北、東南斜向分列。東南方墓冢稍大(列為1號墓),高12米,南北經35米,東西徑40米,有夯層,較鬆軟,每隔1米有平鋪石板1層;西北方墓冢稍小一些(列為2號墓)。
1974年2月至6月,鄒城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對1號墓進行發掘清理,確認為一座西晉大型磚室墓。墓室坐北向南,前有狹長斜坡狀墓道,墓門為青石雙扉樞軸式,墓室由前室、東西耳室和後室組成,南北長8.75米,東西寬2.75米,高2.70米。 為弧券磚頂,方磚鋪地,四周皆用青磚砌壘。墓室曾遭盜掘。出土文物達60個品種、170餘件。有青瓷器、釉陶器、銅博山爐、銅奩;陶皿器有鎮墓獸、軺車、牛車武士俑、內侍俑和灶、井、臼、廁所模型等。尤其珍貴的是一根刻度精確的西晉骨尺、一盤圍棋子、一件青瓷辟邪水注和一件青瓷虎子。
西晉骨尺:骨尺長18.2厘米,寬1.7厘米,厚0.1厘米,重4.0克。出土時已斷為兩段,前段長8.4米,後段長9.8厘米,中部稍殘缺,略顯彎曲,因久埋地下之故,骨尺呈青灰色。尺面等分為10寸度,每寸度長2.40厘米,寸度間有界格,每寸處刻兩個圓圈,半寸處刻一個圓圈,5寸處由7個圓圈組成,背面有明顯磨刻痕跡。據有關專家考證,晉尺約合今尺0.245米,該骨尺實際長度為0.240米(10.24厘米),與此極為相近,當是西晉時期頒行的營造實用尺子。雖然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各種各樣的骨雕藝術品,但由於歷史和自然環境等原因,骨質東西不易保存,因而在考古發掘中骨雕藝術品很少發現,而作為實用的骨尺更是鳳毛麟角,這件骨尺的出土,填補了我國西晉考古史上骨尺的空白,為研究西晉時期的度量衡制度和古代骨刻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西晉圍棋子:出土的這副圍棋盛放在一圓形泥質陶盒內,棋子用黑白兩種天然海卵石子磨製而成,造型古樸自然、形式不拘一格。有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現存232枚,黑子103枚,白子129枚,比一副圍棋實際少68枚,應是墓主生前實用物。我國古代圍棋的起源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而這副圍棋是目前國內出土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圍棋子實物,為研究山東境內圍棋概況和我國圍棋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西晉青瓷辟邪水註:辟邪是中國古代一種動物造像,似獅而帶翼,古人認為此獸能祈福消災,保佑平安。該墓內出土的青瓷辟邪水注全長13.5厘米,高9.8厘米,青瓷質,青綠色釉,狀似一昂首蹲伏的獅子,在造型術藝術、製作技術、燒造工藝上均有獨到之處,是不可多得的西晉青瓷藝術珍品,對於研究北方瓷器製造史具有極其寶貴的價值。
西晉青瓷虎子:該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全長24厘米,高18.5厘米。青瓷質,青黃色釉,器體呈蠶繭形,頭上作虎頭狀,耳、鼻、目惟妙惟肖。造型富碩優美,胎壁厚薄均勻,胎體敦厚堅硬,釉層光亮凝厚。西晉青瓷在山東境內發現極為罕見,而青瓷虎子的出土在山東尚屬首次,為西晉青瓷的代表作,因此極為珍貴。
在該墓前室右側,有一墓碑,又叫墓誌,圓首碑形,長方體座,通高56.5厘米。碑高41厘米,寬21.5厘米,厚5厘米;座長39.5厘米,寬20.5厘米,高16.5厘米。上篆書“晉故”2字,志文從右至左豎行排列,共7行,滿行9字,共55字:“侍中、使持節、安北大將軍、鄰護烏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諸軍事、關內侯高平劉公之銘表,公諱寶,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口口口口口”。由此墓誌得知,該墓並非伏羲帝後之墓,而是西晉劉寶之墓。
劉寶墓誌的出土,為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山東境內的兩晉考古提供了十分可靠的斷代依據。它的出土同時也證明了山陽郡高平即在此附近。關於山陽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分梁國置山陽縣,漢武帝建元年間改為郡,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陽郡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漢置槖縣,後漢更置高平侯國。南朝宋時移高平郡來治。北齊郡縣俱廢。故城在今山東鄒城西南。”關於高平縣,《水經注》載:“泗水南經高平縣故城西是也”。按顧頡剛《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部分載,古高平的地理位置,在今山東鄒城市西南。劉寶墓誌的發現,以確鑿的實物資料證明了山陽郡高平在今山東鄒城市西南一帶,從而為尋找古高平和確立古高平的地望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