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大堰小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東山西南側,占地約150畝,有住戶1830戶,居民1萬餘人,是宜昌市形成最早的一個社會型小區,目前也是宜昌市最大的居民社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家大堰小區
-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東山西南側
- 占地:約150畝
- 住戶:1830戶
歷史,開發,改造,現況,
歷史
明萬曆十三年(1586),工部尚書劉一儒去世。次年,宜昌人為劉一儒舉行葬禮,靈柩安葬在宜昌東山西南側的坡地上,墳頭高16尺,占地80方步(約6畝多)。墳墓的西北側有一方水質清純的大堰。
劉戡之,劉一儒的長子。居喪守孝三年,回戶部復職。上官派他到貧窮的陝西地界修《華山志》,他淡泊名利不畏艱苦精心修志,由戶部辦事員晉升為德州知縣。在幾十年的官場生活中,耳聞目睹皇帝嬉戲怠政,朝官貪污受賄結黨營私,他心灰意冷辭官歸田。
回宜後,在父親劉一儒的墓地旁,依山畔水開闢數畝茶園,修建住宅庭院,祖孫四代喬遷新宅生息繁衍。他寄情山水,與各地文人墨客贈詩答詞。與文學家公安流派領頭人袁宏道摯友相交,袁宏道為他的詩集作序讚揚他性情高潔。
劉戡之的兒子劉升以陶淵明和王績為心中偶像,以漁人和農夫的勞作為題材,吟詩頌詞謳歌普通勞動者。宜昌人特別喜歡劉升寫的《絲網浮鯊》、《鳴榔起汕》、《碧間採茶》和《紫陽斫筍》等詩詞。
明末清初以來,宜昌人把劉氏家族在東山坡地上的莊園稱為劉家大院。劉家大院後在戰亂中毀損殆盡,劉家大院側畔的大堰尚存。宜昌人珍視和懷念劉一儒及其後人,孝敬父母博學多才高風亮節的精神,把大堰稱為劉家大堰,並沿襲至今。
開發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劉家大堰是宜昌市水產大隊的養魚基地。八十年代,劉家大堰地區因地域廣闊,成為宜昌市的奶牛場,當年成立的湖北宜昌乳製品公司正是在劉家大堰30號。
九十年代初,隨著國家改革開發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宜昌的商品房開發也悄然起步。劉家大堰成為宜昌市最早開發的幾個商品房小區之一。已失去作用的堰塘被人填起來,在其之上及周邊地域興建起幢幢高樓,逐步形成人口密集的社區。
改造
由於小區建設較早,配套的基礎設施設計不完善,後期又新修了數幢樓,小區的居民的數量已超出了原有設計的承載力,下水道管網老化,進出道路狹窄,道路破損嚴重。每逢下雨,因排水不暢,劉家大堰經常是一片汪洋,給社區民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而05年,隨著位於小區內樓盤華龍嘉樹的建成,小區的基礎設施更是不堪重負。
2007年7月,宜昌市政府第一次動用公共財政資金,投資500多萬元開始對劉家大堰社區環境進行改造,引起各方關注。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改造投資為524萬元(不含征地及拆遷費用),是全市社區改造項目中投入資金最大的,也是市政府第一次動用公共財政資金解決社區環境問題。
07年11月初,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地下管網已完成80%左右,路面破損修補、老路硬化和綠化設施等大部分已完成。劉家大堰,這個老式的小區由此改頭換面,煥發了新的容顏。
現況
隨著市政府的大力改造和社區居委會的不懈努力,昔日的宜昌“龍鬚溝”變成了如今環境優美設施齊備的時尚小區。現小區內,市場、超市、診所、健身場、學校、幼稚園、衛生服務站等等設施一應俱全。寬闊的主幹道旁,高樓林立,兩旁布滿了各種商鋪,一派繁榮。
07年9月12日,宜昌市首條社區線路33路正式開通,6輛“迷你巴士”在劉家大堰至夷陵廣場間“走街串巷”,“迷巴”為環保的天然氣燃料車,無人售票,票價1元,單向間隔時間7-8分鐘,在社區內可招手即停,惠及劉家大堰區域1萬多市民。
2010年,宜昌市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工作,劉家大堰社區積極回響市政府“文明創建,創建為民”的口號,積極開展多項“文明進戶”的活動,對居民挨家挨戶的進行文明宣傳,並藉此解決了多項住戶的實際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