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定逌

劉定逌

劉定逌(1720—1806),字敘臣、叔達,號靈溪。自幼聰穎好學,博聞強記。

基本介紹

  • 本名:劉定逌
  • 字號:號靈溪
  • 出生時間:1720
  • 去世時間:1806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壯族。廣西武鳴縣太平鄉葛陽村人。

人物生平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應縣試,考取案首(第一名),進入學宮,繼續攻讀。乾隆六年(1741年)考選貢生。乾隆九年,參加廣西鄉試中解元(第一名)。乾隆十三年上京參加殿試,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因劉定逌不肯為當時乾隆皇帝的寵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的和珅捧場,不像其他翰林那樣常給和珅叩頭,而只行拱手禮,因而觸怒了和珅。和珅“尋即誣以大考論事不如式,被劾歸”。乾隆二十二年,劉定逌“載書五車”歸鄉里,時年37歲,正是精力旺盛時期,他憤恨地寫道:“千年成此恨,耿耿不能磨”。
劉定逌離京城返鄉後,先在隆安縣馱厚村辦私塾,後在家鄉葛陽社學授徒餬口,不久被思恩府騁為陽明書院長。乾隆二十八年主講潯州府潯陽書院(址今屬桂平)。乾隆四十年掌教桂林秀峰書院。嘉慶六年(1801年)主講賓州(今賓陽)書院。從事教學數十年,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嘉慶九年,廣西舉行鄉試後,特別邀請84歲高齡的劉定逌重赴鹿鳴宴。由於他以乾隆九年鄉試第一名舉人的身份參加這個宴會,時人對他極為尊重。時任廣西巡撫張百齡,“手書‘玉清尊宿’四字表其門”。廣西學政帥承瀛也即席賦詩二首表彰他“育才養士”的功績。
劉定逌主張以四書五經,三綱五常為做人之本。他尊孔崇儒,極力傳播封建文化,對於壯族文化的進步和思想意識的開化,是有一定的歷史影響的。他鄙視權貴,剛直不阿,同情平民百姓,至今有關他這一思想的民間故事仍廣為流傳。著有《論語講義》、《四書講義》、《三難通解訓言》、《讀書六字訣》、《劉氏族譜》、《劉靈溪詩稿》等,在當時影響頗大。其《論語講義》,“學者莫不誦習”、讀後“神怡意暢”,其指點口訣,“最足開悟”,被稱為“粵西第一流人物” , “以蓋世之才,崛起塵寰,利甲文章,偉然當世”。他還著有《重修靈水廟碑記》、《移建葛圩隘碑記》、《重修武緣縣忠義祠碑記》、《羅衣古寺碑記》等幾篇短文及數十首詩歌。嘉慶十一年(1806年)劉定逌病逝,終年86歲。大學士蔣攸銛在《劉定逌墓志銘》中,稱讚他的德行如“灕江之水,清且漣兮”,學問如“獨秀之峰,高不
蹇兮”,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才華出眾的詩人[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